赵安一想到文言文,心里是又爱又恨,在纠结要不要也写文言文。
    文言文落后?
    这个春秋时代还真不好说。
    事实上,文言文在古时期,是优于白话文,不仅因为文言文简洁,还有文言文更适合作为书写语言推广。
    因为古时候民族众多,各地方言太多,没有像二十一世纪存在统一的普通话,华夏每个地区语言差异,发音和语法都不尽相同,有的地区是主谓宾,有的地方是主宾谓,彼此有交流障碍。
    先秦时期,还没有秦汉大一统,除了口语上,文字也有差别。
    在这样情况下,才有周之雅言——也就是后来的文言文。
    周天子推广千百个常用字作为雅言,书面语都用文言文,这种文言文作用就体现出来,各地区都能看懂。
    这就好比如,古代朝鲜就用文言文书写,你能看懂,但朝鲜话你听得懂吗?
    这就是文言文作用。
    文言文,是不受时空限制,从周朝开始推行的雅言,从一开始几百字到后来几千字,全国各地统一的书写文字,只要受过训练,就能看懂。
    可以说,是文言文促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交流,造就了后世华夏的统一。千百年后,华夏人还能看懂古代人作品,要多亏文言文。
    大周的文化统一,促进了后来华夏的统一。
    像是诸子周游列国,也是只懂大周推广的雅言和雅音,各国的方言是听不懂的。
    而赵安现在在《科学与技术》上发表的文章与其说是白话文,不如说是赵话文,唯有识字的赵国人才能没有障碍阅读。
    其他楚国、秦国人看了,不懂赵国语法和异体字,就不能理解了。类似粤语白话写的文章,华夏其他地区看懂不?
    因为白话文,是日常用语,书写遵从声音的逻辑,是会随着地区变迁而变化,不同语系表达逻辑完全不一样。
    现在因为周天子失去权威,无法文化独尊,周天子推广的雅言,渐渐无人理睬,从春秋到战国,各国文字差别越来越大,有了本地化趋势。
    东周各国的文字,又在形体结构有许多差别,赵国的文字和其他国家也呈现不同风貌,这样其他国家更难看懂赵安的文章了。
    白话文还有个特点,会随着时间变化。
    举个例子,水浒传里古代白话文,和今天的白话差别就很大。
    民国时期,鲁迅白话文作品,今天看来就觉得十分拗口。再过千年后,或许和我们看水浒传差不多。
    所以,如果现在赵国话没有成为华夏的官话,万一以后在历史中消失中,千百年后后人就不能轻松看懂赵安现在的赵话文了,赵安写的白话文,只会被后人当作春秋金文被研究。
    这样一比较,还能觉得,上古时期,白话文好过文言文?
    简单来说,就是春秋时期文言文作为全华夏统一书面语,比他写的赵话文更好传播到整个华夏地区。
    赵安可以说很清楚。
    继承原身的知识,他也会写文言文,但他还是选择写白话文。
    因为白话文还有文言文没有优点。
    没有错,这个时代唯有士大夫识字,为了降低阅读门槛,用白话文写文章,作用只能说一般,士大夫本来就看懂文言文,只能说对赵国人更好理解。
    但是,等到文字普及后,白话文的作用就能显现,白话文便于理解的优点就会被急剧扩大,还不会像文言文那般可能不好理解,甚至在文意上出现歧义。
    文言文经常出现省略用法,海可能是东海、北海,反之白话文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意思清晰,说海就真的指的是海。
    科学,是不能模棱两可的,赵安很清楚,文言文体系下,不可能出现严谨的科学,只能是经验科学。
    科学的表述,也必须是一清二楚的、用文言文,真正意思都要思考半天,谁有心思研究去研究科学?
    文言文简洁,契合上古汉语的单音节词为主的环境,方便传播到其他国家,在这个春秋时代还全部是优点,后来南北朝时期,文言文和日常用语渐渐出现了隔阂,到了近现代文言文的优点全部变为了缺点,成为了华夏族切肤之痛。
    想到千百年后,列强侵略华夏,赵安怎么能容忍,坐视不理?
    为了科学的发展,赵安势必想推广白话文,这才是赵安真正目的所在。
    科学,就不能用文言文来书写,需要白话文来表述、分解和逻辑推导!
    “希望历史从此刻开始改变吧。”
    赵安望着天,幽幽地感叹。
    用白话文书写,是前所未有的事。如果蝴蝶闪动翅膀,真能引起一场大风暴,就让他做那一只蝴蝶,掀起这个世界华夏科技之变革。
    此外,赵安穿越过来就发现一件趣事,标点符号他首创,这个时代也是有句读符号,真是他小看古人了。
    事实上,春秋时代就存在标点符号,就是不统一过,有的地方用空格表示句读,有的用横线表示,赵安现在只是发明了新的句号和逗号,更简单清晰。
    ……
    赵国驿站。
    为了便于科学的传播,赵安在赵国的每一个驿站,特别要求贴报纸,供给路过的旅人观看。
    当然,考虑到这个时代的识字率,识字的人不多,所以驻足观看报纸的人不多。
    今天这个驿站却来了旅人。
    这个旅人是一个脚穿草鞋,身穿布衣的年轻人,相貌堂堂,就是头发有些凌乱,似乎是因周游列国,才这般风尘仆仆的样子。
    年轻人姓墨名翟。
    先祖是殷商王室,到他这一代却沦落为平民,他步行天下,拜访天下名师,为的就是恢复先祖的荣光。
    忽然,他脚步停伫了,看到了驿站告示墙上粘贴的报纸。
    这种纸是周游天下以来第一次见到,墨翟不由十分惊奇,这是什么书写材料,厚度和丝织品差不多。
    “《科学与技术》?”
    墨翟又看到报纸的标题,眉头轻轻一挑。
    什么叫科学?
    墨翟不太明白科学的意思。
    科,会意字,字由禾和斗组成,意为用斗量禾,斗是量粮食的器具,禾是谷类植物。
    科,最初是衡量谷子品级意思,引申为类别、标准的说法。
    但科学又是合意?
    墨翟一头雾水。
    好在赵安给了科学的定义,赵安的定义不是现代的定义,而是这个时代容易理解的方式来。
    科学,物之学,研究世间万物存在变化之规律。
    这有点类似物理学定义。
    什么叫技术?
    是将科学用到实际中,改善人之生活。如燧人氏砖木取火,青铜冶炼之术,这些都是技术。
    赵安还给出了生动的例子。
    钻木取火,是技术。
    为什么钻木能取出火来,找出其中原因,这就是科学要做的事情。
    “为什么钻木能取火?”
    墨翟之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被赵安一问,好像被雷劈般,眼睛睁得大大的,陷入了思索。
    “造纸术?这文章写作的所用的便是纸张吗?”
    墨翟渐渐被内容吸引,越看越兴奋。
    这《科学与技术》报纸第一期,除了定义了科学和技术,剩下就是说明造纸之术。
    不论是赵安对科学技术的定义,还是报刊上造纸术内容,都让他眼前一亮,心潮澎湃。
    现在是古时代,文字不成熟,各国的文字和狗爬一样,和后世文字相比较,丑的一批。
    当然,这只是赵安这么觉得,其他人多数没这个感觉,能看就好。
    墨翟就觉得这些文字实在是美丽,久久注目,读了好几遍,心中十分回味,不想离开。
    “这报纸是赵国太子安发行的?赵国国都邯郸?”
    墨翟最后望着邯郸方向,眼睛爆发炽烈的光芒。

章节目录

带着商店到春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卡卡大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卡卡大仙并收藏带着商店到春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