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献文帝登基后,却渐渐的走到了太后的对立面。他贬斥太后的宠臣,试图提拔太后不喜之人,结为心腹大臣。
    起初,太后还对皇帝之举忍气吞声,可到了皇兴四年,她终于忍无可忍了。
    话说起来,自太后的丈夫文成帝死后,年仅二十六岁的太后耐不住深宫的寂寞与凄冷,逐渐将目光放到了朝堂上的那些美男子身上。
    当时的朝堂上以鲜卑人居多,胡汉混血也不在少数,总而言之,大臣们大多仪表堂堂。很快,太后就在其中选中了一个官宦子弟,名为李奕。
    李奕风流倜傥,善解君意,才朝廷之事上也颇有高见,深得太后宠爱,时常入侍宫中。
    献文帝对此,自然甚是不喜。他认为太后淫乱后宫,丢了皇家的脸面,世人定会议论纷纷,让他抬不起头来。他动不了德高望重的太后,只好对李奕下手。
    皇兴四年秋,李奕的兄长因罪被告发,献文帝借机将他们兄弟打入死牢,没过多久之后便处以极刑。
    谢清痛失爱人,又眼睁睁地看着皇帝提拔揭发李氏兄弟之人,盛怒之下,她决定利用自己得权势,逼迫献文帝退位。
    说起献文帝本人,他虽少年时便能处理政务,举朝称善,但他生性喜好黄老之道与浮屠之学,时常与朝中士大夫还有寺中沙门高谈阔论,探讨玄理,看起来不免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厌倦天下俗事的感觉。
    于是在皇太后的强势逼迫下,献文帝打算传位给他素有时誉的叔父。但无疑,这一举动遭到了太后和宗室大臣们的联名反对。无奈之下,他只得在皇兴五年,禅位给他年幼的儿子,皇太子元谦。
    新帝继位之初,朝廷大权其实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手中。经此变故之后,太上皇反倒更加在意手中的权力,拉拢朝臣,与皇太后隐隐形成对抗之势。他还多次亲征,北征南伐,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或许是从这个时候起,已经是太皇太后的谢清,就对她的养子起了杀心。
    促使她下定决心的,是延兴五年冬的一场大阅仪式。太上皇为了彰显国力,在平城北郊举办了这场闻名天下的仪式。
    太皇太后此时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太上皇已经完完全全不受她的控制了。若她还想站在天下的最顶端,风光无限地活下去,太上皇不得不除。
    承明元年六月,在某一个炎热的天气里,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都平城气氛紧张,宫禁之中更是戒备森严。原是当日,太上皇应召前往泰安殿觐见太皇太后。结果伏兵突然一拥而上,瞬间将他擒拿住之后,将他强行软禁起来。
    这之后不久,太上皇便病死于平城永安殿。
    至于这位年轻的太上皇究竟是不是病死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太上皇死后,新帝年幼,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此时的太皇太后已过而立之年,比之当年的青涩稚嫩,她的政治眼光已经更加成熟了。谢清意识到,这世上的感情总有逝去的一天,唯有权力是可以实实在在握在手心的东西。所以她下定决心,这一次她不会过早地让皇帝亲政。
    有些东西,还是自己攥在手心里才更能放心。
    太皇太后重新掌权后没多久,就给她的心上人平了反,报仇雪恨。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太皇太后虽然架空了皇帝,独揽大权,但她拥有非同寻常女子的政治智慧和杰出才干。
    上位之后,她恩威兼施,处置贪官,奖励廉臣。
    她手段狠辣,对于有谋逆之心的乱臣贼子,杀起人来她丝毫不曾手软。
    可她也非常有容人之量。她对献文帝的作为,引起了很多保皇派的不满。对于这些人,太皇太后没有大开杀戒,反倒大肆嘉奖,此举无疑稳定了由于权力中心更迭引起的朝廷动荡,让外寇没有丝毫可乘之机。
    安定了朝中局势之后,太皇太后终于开始了她渴望已久的汉化改革。
    为了培养有用之人,太皇太后大力扶植贤能之士,不分种族。
    在太皇太后组建的班子里,既有鲜卑贵族,又有汉家名士。朝廷重臣她拉拢,内廷宦官她也不轻视。而在这些人中,不可避免的就有人被太皇太后看中,成为她的裙下之臣。
    其中最为得宠的,当属风度不凡的李冲。她不仅重用李冲,对他大肆封赏,还为皇帝做主,纳李冲之女为妃。
    太皇太后很注重皇帝与李冲之间的关系,让她欣慰的是,皇帝对李冲,并没有像他父皇一样采取抵抗的态度,反倒尊敬有加,时时请教于李冲。
    太皇太后心满意足之余,不忘培养皇帝的政治智慧。在她主政的几年里,她都尽可能的让皇帝多多参与到汉化改革之中,让他得到锻炼的同时,亲身参与到其中来,将她的雄心转变为他的抱负。
    皇帝没有让她失望。无论哪一方面,他都是她完美的继承人。只是他的身边,还少了一位与他比肩的皇后,谢家的皇后。
    当年谢昭仪嘱咐谢清谨守规矩,不要有非分之想的时候,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谢家竟会有如此风光的一天吧。

章节目录

重生之盛宠[甜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容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容默并收藏重生之盛宠[甜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