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汉京府的这一个多月,对陈抟来说,是他漫长生命中接收新事物最多的一个阶段。
    从最开始的《国家与民族》的理论,到“宗教信仰的问题引导”,这些理论和众多的新技术,都让他感受到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新体系。
    赵德昭研究新技术,他也经常跟在后面观察,很多时候,用现有的基础,只是改变一个思路,就能获得巨大的效率。
    给土窑增加一个出风口,烧砖就能节约半天的时间,用木板制作几个框架,框架上下交叉,一次就能成型十二块砖。
    火药粉末加水搅拌,再晾干后威力就能增加一半。
    将石头粉碎,后面就能变成水泥。
    利用水力带动车床,磨床,就能用其加工坚硬的钢铁。
    更让他感受到了技术带来的效率和变化。
    特别是裴格安的实验室,更是让他流连忘返。
    那些矿物粉末很常见,可是通过加热,玻璃器具的过滤,就能得到一些说不清用途的原料。
    这些微观的技术,甚至要比那些格物更吸引他。
    他也曾经炼过丹,知道一些天地之间的材料融合在一起,能变成新的东西。
    可是他们只能慢慢摸索,不懂得其道理。
    可是在裴格安这里,有完整的理论支持。
    原本想要获得黄磷非常艰难,可是现在,一家专门提取黄磷的工坊建立起来,很快每天就拿获得几十上百斤的黄磷。
    然后又用这些黄磷提取没有毒性的红磷,再涂抹在小方盒上,用硫磺的粉末和杜仲胶融合,用小木棒头沾取一点,就形成了安全的火柴。
    这可比火折子要安全的多,更方便的多。
    就在他逐渐接受了这些新事物的时候,赵德昭给他拿出了一份“道教信仰与真理之间的差异”,“真理教义的基础与信仰”两份资料。
    看完了这些,他才真正明白,赵德昭请他到汉京府来,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既然百姓信仰宗教,就让百姓信仰,但是信仰需要引导。
    而他,应该就是赵德昭想要借的招牌。
    这一日,赵德昭从铁器营回来,回来的时候,从护城河城墙边的院子,接上了裴格安。
    这个院子挨着城墙,原本是厢军的一个储备仓库,后来被刘小征用,储备的是从各地运到汉京府的矿石原料和植物油。
    古代并不是没有工业,不过大部分工业都是手工作坊的模式存在。
    就以油漆为例,在公元前三千年,华夏就已经学会了制作油漆和染料,从人类开始穿衣服,就懂得用染料染色。
    油漆和染料的原料大部分来自植物油和矿石粉末,并且在古代,就形成了小规模,但很普及的作坊。
    每个城镇,几乎都有这种作坊,不管是给家具上色,给衣服染色,各种颜色,各种成分都有。
    只不过,他们只有实践精神,没有理论支持,所以更依靠经验。
    在合成技术达不到要求的时候,裴格安研究的化学原料,基本上也是来自植物油和矿石粉。
    从安排刘小来汉京,就已经安排他采购这些原料。
    而这个院子,也成为了裴格安的实验室。
    裴格安从院子里出来,身后跟着玎珰和玲珑,这四女,赵德昭都没有下手,现在她们也不用伺候陈氏和王氏,成了裴格安的助手。
    四女轮流在裴格安身边侍候,每一天两人,四人还专门负责不同的项目。
    主要是女人现在识字的太少,东宫这么多侍女,就只有贾司衣一人识字。
    她们四个识字,也就被裴格安重用了起来。
    一上车,裴格安就不满地说道:“显微镜到底什么时候能做出来?我现在都已经提炼出来了水杨酸,没有显微镜,其他的材料都无法研究合成。”
    “镜片做不出来,我能有什么办法?”
    水杨酸提取之柳树皮和桦树,是阿司匹林的重要成分。
    裴格安想要合成阿司匹林,提取出水杨酸就跨越了一大步。
    玎珰和玲珑两人上了车,就偎依到赵德昭的身边,甜甜的笑容让人陶醉。
    “官人,大姐研究这些是干什么?问她她还不跟我们说,你看完今天衣裳都被烧了个洞,为什么会这样?那是水呢?水怎么能把衣裳都烧个洞?”
    赵德昭看到玎珰扯起了裙摆,两层布料都烧穿了。
    他楞了一下问道:“这是硫酸?”
    裴格安嗯了一声说道:“我都让她们小心一点了,幸亏没有烧到肉,否则你要心疼了吧!”
    赵德昭不理她的干醋,跟玎珰说道:“你们一定要小心,碰到身上,就是一块疤,治不好的。”
    玎珰笑眯眯的点了点头,搂紧了赵德昭的手臂。
    裴格安哼了一声说道:“你不是派人去房陵寻找重晶石了吗?现在玻璃的纯度达不到,具体是什么原因?需要纯碱吗?要是需要,我可以先造出一些,让他们生产高纯度玻璃。”
    “问题很多,我们现在是跨越性发展,基础没有跟上,到处都是问题……”
    在明朝的时候,马家属于专业人士,在赵德昭的指导下,他们解决了思路问题,就不需要赵德昭费心了。
    可是现在没有马家这样的专业人士,问题出来了,赵德昭也无法解决。
    很简单的玻璃波长测试,赵德昭就不懂,其他人更不懂。
    想要做光学折射镜片很难,目前只能做高纯净度的反射镜片。
    可是这样的镜片做望远镜可以,做显微镜就又有些不足了。
    跟她讲了这些困难,裴格安也能理解,让以前不懂玻璃的人能烧制出玻璃就已经不错了,想要高精度的玻璃,只能慢慢来。
    “还有印刷油墨,目前已经做了几分标准,你明天安排人过来试验,这可是致癌物,我不愿意多接触。”
    赵德昭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油墨跟染料一样,很简单,门槛很低,可是想要做好却很难。
    现在的造纸术已经很发达,一些精品纸跟后世相差不大,就是价格贵。
    大部分纸都是草纸,比七八十年代小学练习本那种纸还不如,不仅很脆,还洇墨。
    这样的条件下,要发展活字印刷术,对印刷油墨的要求就很高。
    后世的油墨都还是致癌物,更别说现在了。
    两人回到了节度使府,还没有下车,就看到陈抟走了过来。
    赵德昭先下车,扶着三女的手让她们下车,她们跟陈抟行了个礼这才去了后院。
    “殿下,老道看完了你给老道的几本书,感触颇多……”
    赵德昭虚引着陈抟去书房说话,问道:“意下如何?”
    陈抟沉吟道:“老道自然是愿意的,不过一个老道力量还小,还望殿下能征召更多有道之士。”
    赵德昭问道:“道长可有意向?”
    陈抟笑道:“道教正一,全真,皆有出众之士,殿下重显学,还有有不少可用之人的。”
    谨言带着几个小宫女走了过来,在台阶下叫道:“官人,晚饭已经备好,不如与道长边吃边说。”
    赵德昭面向陈抟双手抱拳,长揖到底道:“一切都拜托道长了。”
    古代的化学家们,基本上都是出自道教,没有道教,连研究滑雪的人才都没有。
    现在陈抟既然愿意自告奋勇来做这件事,他自然要把陈抟抬高一点。
    陈抟也很满意,笑道:“老道对真理之说大有兴趣,但更在乎的还是殿下的国家民族之说。今日若有暇,愿与殿下再磋磨一番。”
    看了赵德昭给他的几本书后,陈抟就称呼赵德昭殿下,而不是皇子。
    实际上殿下的称呼在宋初并不流行,赵德昭没有封王,没有立为太子,大部分人还是称呼他皇子,或者是二哥。
    来到餐厅坐下,施行的是分餐制。
    赵德昭与陈抟,王氏,陈氏,裴格安一人一张案几,刘小在下首作陪。
    六人坐下之后,各自在菜单勾画了自己想要吃的菜品,随后这些菜就分成小份,摆在了每个人的案几上。
    赵德昭没有食不语的习惯,但是很多话不能让外人听见,让其他人离开,只留下了佟亮与玎珰她们四人侍候。
    赵德昭跟陈抟在一起讨论的理论知识居多,而这些是她完全不感兴趣的方向。
    没有几个女人,喜欢研究那些政治理论,社会理论。
    但这些,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皇子提到民族主义,是不是准备将这一套正式实施开来?”
    “当然,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礼仪,绝大部分人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所以,我就需要在这种认同感上面,建立一套制度,构建起一个自我认同的国家。
    哪怕众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还不强烈,也必须要要把框架建立起来,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百姓对国家,而不是对朝廷的认同。”
    “国家和朝廷有什么不同?为何皇子一直强调国家,而不是朝廷。”
    赵德昭叹了口气道:“在我看来,国家应该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而朝廷只是一家的意志。”
    陈抟又被惊住了,跟赵德昭对话,他被惊呆的次数是在太多了。
    因为他很清楚赵德昭话里面的意思,难道身为皇子,却要限制皇权吗?

章节目录

我的大宋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摇摇-欲坠并收藏我的大宋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