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起飘萍
    波城县学坐落在郊区官道边上,依山而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
    在明时期,每一州、府h县治所在都有孔庙。因此,官办教育机构也叫做文庙或孔庙,有时也称作庙学,或者学庙,将官办教育机构称为文庙的情况更为普遍。县学性质是学庙合一的县级官办教育机构。同时这里也是每年祭祀孔子的机构。
    而波城因为文风盛行,历代先贤纷纷捐资孔庙,特别是宋朝宰相章惇大刀阔斧的修建,取波城古名,亲手题名为临浦书院。
    临浦书院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张浩明此时就在临浦书院。作为秀才,也就是俗称的成员,除了要经常到学校,接受教谕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并且有资格领取县里每人月给米六斗为廪食的补助。
    当然张浩明作为全县案首,加上张家的关系,是有特权不需要参加这种平常考核,只需经过在乡试之前的考核即可。实在是他仰慕华夏文化,自己有兴趣的原因,所以只要没事,书院每月末一次的会讲他基本都有参加。
    另外一点却是,这时代的举人名额有限,很多秀才一生未能考取功名,只能以开私塾教书或做幕僚等方法为生。这部分人极为广泛,因为经济并不富裕,被人们称为“穷秀才”。
    但是张浩明知道,在这个时代,考上秀才也真心不容易,这些人才情学识都是不缺的,实属高级知识分子,只不过运气不好而已。
    你想,一个县生员名额有定数,县学二十人。如果一个县只能有20个人有此殊荣,那至少也相当于现在的县人大戴表或政协委员的地位了。更不用说一些小县,连这点秀才都凑不足。这已经是很牛逼的存在,出于一些私心,张浩明和同学们尽力交好,为的就是有遭一日可以为他所用。
    临浦书院有教谕一人,训导四人,都是万历年的举人所充任。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同时为人师表,他们无疑在县里具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教谕章之士为临浦望族章家后人,同时也是临浦书院山长。
    月末从五人中推举一人讲《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即“四书”中的一段内容,然后大家“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
    而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九日,这是可以载入临浦书院大事件中的日子。东林书院的大佬钱谦益率领生员游学至此,整个波城的读书人都涌入临浦书院,一睹风采并临听教诲。张浩明作为生员的案首,是故早早就到临浦书院。
    说起来,东林学院此时游学临浦书院皆败阉党所赐。天启年间,东林党人与阉党集团之间因朝政争论相互攻击已经达到公开不可调和地步。天启后期,阉人魏忠贤窃权乱政,向全国颁示所谓《东林党人榜》,公开逮捕迫害大批东林党人士。
    同时,由政争迁怒于讲学,又矫旨毁全国各地书院,禁止讲学活动。天启六年(1626),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张浩明内心非常佩服这些人,这是一批道德理想主义的殉道者。他们身体力行,鞠躬尽瘁,为晚明王朝的整体利益献身亡命,蒙冤受屈。然而他们又滞留在理想化的境界,在实践中表现为无能又无奈,软弱,退缩,麻木不仁,直至遭受灭顶之灾,并且还留下党争误国的骂名。
    像现在,这些东林党人讲学不成,而改成游学,向全天下推行他们的主张。
    其实认真来讲,这些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完全没有错。在长达半个世纪里,东林党人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活动,经历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由于没有固定的章程和严密的组织,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主张,往往是通过个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概括起来,大致是: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竭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反对屡见不鲜的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贵族的进攻。
    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要求得到当下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故谓之以清流。
    但是张浩明知道,他们这些只是空话、套话、屁话。归之为一句话,空谈误国,他们是一群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因为人太多的缘故,主讲之人必须站在外殿,其他学子则分布在讲堂、斋舍、祭祀专祠内。
    作为临浦书院山长,章之士首先代表波城学子欢迎东林书院的到访游学,并预祝取得圆满成功。其次有请雄才峻望,薄海具瞻的东林领袖钱受之讲解四书之首《大学》。
    此时钱谦益作为“东林魁首”,受到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排挤,1624年受御史崔呈秀和陈以瑞的弹劾,钱谦益被革职回乡至今。
    现在他还没有发生今后剃发降清的变节行为,作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出任zj主考官,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神宗实录》。他在学界文坛的宗主地位,因此丝毫没有动摇。
    章山长话音刚落,四周学子热烈的掌声顿时如潮水般响起,钱谦益双手朝四周作辑行礼,风度翩翩。虽然因为此人风骨原因,张浩明有点不喜欢他。
    但是不得不说,他的卖相还是很好的,四十多岁的人了,依旧保持纤瘦身材,几缕山羊胡须反而增添几许文人气质。想想也是,大明取士有以貌取人的习惯,不然他明年也不可能起复成为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要知道礼部代表一国的脸面,地位尊崇,负责礼仪、接待、祭祖等重要工作。
    “老夫今日就给诸位学子讲解《大学》中的一段,还要劳烦波城的童生把它翻译一遍,可好?”钱谦益存了考教之意,顾有此语。
    波城童生自然轰声应诺,而生员们自然是知道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只是张浩明看见有些四五十岁的童生也再回答,未免有些可笑。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散,财散****聚。何解?请这位童生来回答。”钱谦益摇头晃脑念出《大学》中的一段,然后指着童生中年纪较小的一位说道。
    好巧不巧,正是张浩明的胞弟浩杰,一旁的章山长揪着的心也放下心来。毕竟这是两个学院,万一在大庭广众之下回答不出,这有损临浦书院名声。如今是张浩杰出场,作为教谕,每个弟子的情况自然有所了解不是。
    ;

章节目录

铁血续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故土难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故土难离并收藏铁血续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