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朱瞻基带着朱秀、孙安两人到了日月堂。
    却是被告知,大家今日都不在城中,而是去了城外的皇庄郊游。
    顿时,皇太孙气不打一处来。
    立即又带着两人,往城外皇庄赶去。
    东宫名下有不少的产业,由朱棣赐下来的皇庄,在应天城周边便有不少。
    当年建立日月堂,朱瞻基便是有心,从东宫要了一处占地最广的皇庄,为日月堂所用。
    出城。
    沿秦淮河顺流而上,不过数十里,有山,山下田野弥补,阡陌交通。
    便是到了属于日月堂的皇庄所在。
    从山脚到秦淮河,连绵不绝,千顷万亩之地。
    在山脚,有一片不大,全被包养的很好的庄园宅院。
    依着宅院周围,是一座数百人的村庄。
    此时,在宅院村庄外,青草地上,却是聚满了少年人。
    团团伙伙的。
    一道道燎烟,在人群中升起。
    随着一阵风刮过,空气中有各色香料的味道,伴随着牛羊肉独有的气味。
    人群中,时时有嬉笑声发出,显得热闹不凡。
    连同到官道的村道上,一行三骑,为首之人见此场面,不禁满脸愠怒,手中的马鞭重重一抽。
    战马在嘶鸣。
    惊得满地飞鸟。
    战马如电,瞬息之间,即至阵前。
    马蹄高高扬起,又重重的践踏在草地上,顿时踏出两个凹坑。
    离着越近,空气中的肉香便越发的浓郁。
    朱瞻基一脸不满,看着被马吸引过来的众人,重重的冷哼。
    我在朝廷里打生打死。
    你在草地上吃香喝辣。
    过分!
    青草地上,少男少女们一脸茫然。
    今日本就是每季日月堂的集体外出活动日。
    按照皇太孙说的,这是他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什么,不懂。
    但通过锦衣卫,从草原上弄来的第一手的牛羊肉,却实实在在是格外的香。
    男生扛把子朱墨,女生大姐头徐储秀。
    两人站在人群最前面,看着明显心生怨恨的皇太孙,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两人默默对视一眼,这些年的默契,让两人不用开口,便已心意相通。
    两人同时上前,同时或弯腰或福身,施礼,开口。
    “不知太孙驾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两人,就连说的话,都是一模一样,语气亦然。
    朱瞻基坐于马背上,看着这一男一女,心中冷笑一声。
    翻身下马。
    众人不知其意欲何为,赶忙让出道来。
    朱瞻基径直走到烧烤摊前。
    碳火正好。
    油脂滋啦滋啦响个不停,滴在碳火上,就会惊起一片油烟。
    烤着的是牛排、羊腰,应季时蔬,并着几样分不出摸样的山菇。
    “没你们的事,接着吃接着喝。”
    说了一声。
    朱瞻基径直坐在了摊位前,拿起一个烤的喷香四溢、油汁光亮的羊腰,张着血盆大嘴,一口闷。
    早就被好几个人盯上了的羊腰消失。
    现场的气氛,终于是缓和了一些。
    年纪小的,立马欢呼着,跑回原来的位置,生怕自己烤了许久的东西,被其他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给抢了。
    朱墨和徐储秀两人,自然是不能丢下太孙,跑到旁边别的地方去。
    两人相视一眼,默默的坐在了太孙身边。
    吃了个羊腰,喝着不知道是谁的冰镇酸梅汤,朱瞻基舒坦的长出一口气。
    “延时引线很有用,不过炸药包的杀伤力,还是不够,外部金属化的进程如何了?”
    一边啃着一大条牛排骨,朱瞻基一边诉说询问着。
    这是在说南疆的事情,针对日月堂出产的东西,给出的战场总结。
    朱墨微微皱眉,他算是比较接近文官思想的。
    炸药包的杀伤力不够,并不表明是没有杀伤力。
    但他不得不开口回答:“金属化外部,如今卡在了引发装置上。”
    炸药包做成手雷,自然是不能再用点火引线。
    这就要求,在技术上,要做出更大的革新和进步。
    朱瞻基微微沉吟:“用火石撞击,引发点燃内部火药,是否可行?”
    朱墨摇摇头:“已经试验过,状态非常的不稳定,外部撞击力稍大一些,便有引爆的可能性,安全性太低。”
    军中的使用品,其实最讲究的是安全性。
    当安全性没有保证的时候,必然不可能大规模应用。
    朱瞻基点点头:“那就接着研发,不急于一时。但是火药的改进,不能停。
    大明需要爆发力更大的火药。
    冶铁炼钢、枪管制作、预装弹药的问题,推进到哪一步了?”
    战争会带来伤亡。
    但是,战争也会推动社会科学技术的大力前进。
    一旁的徐储秀,为两人重新到了两杯新的冷饮,便静静的坐在一旁。
    在她的眼里。
    没有太孙。
    只有一人。
    朱墨稍作整理,思绪顺畅后,便开口回答:“如今产出的钢材,已经足够让军中现有火炮,在重量上能争取减轻一半。”
    火炮很重。
    这一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个共识。
    因为钢铁质量的问题,在钢材质量低下的年代,想要威力更大的火炮,火炮的重量就会越大,炮管就会越粗越厚。
    只有这样,才能承受住炮管内的火药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减轻一半,那怕没有一半,只要有个三四成。
    对于大明现有火炮的革新和制造产出,都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等重量下,使用新材料的火炮,将会形成更大的威力。
    而若是只保持现有威力,则火炮制作所用钢材就会变少,节省成本。
    当然,成本对于朝廷和军方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当火炮的威力不变,重要却会减轻后。
    所产生的恐怖影响,将会直接影响现在大明的军事布置。
    原本不能上的山,上去了。
    原本跨不过的河,过去了。
    随着火炮重量的减轻,便捷性随着增加,大明军方对于火炮的使用增多,大明的军事力量,将会得到充足的增强。
    朱瞻基却不是这么乐观。
    他言简意赅,直指问题核心:“新式钢材,每月能产出所少,所用成本、劳动力,耗费多少?”
    东西是好的,但是要考虑成本和产出问题。
    就比如,你能日了太阳,但前提是你要活一万年。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若是耗费巨大,才能得到少许新式钢材,还不如维持现状。
    朱墨尴尬一笑:“多了几道工序,于是也要相应增加工序人手,原料和添加料的耗费有所增长,整体成本相较之前,同比增长大约百分之五十左右。”
    用增长一半的成本,去抵消减轻一半的重量。
    看着还算划算。
    但朱墨却又开口道:“但是添加料不好找……所用的矿石,找了很久,如今也所剩不多了……”
    大抵是某种天然提纯的稀有元素。
    朱瞻基同样皱紧眉头,提纯某种稀有元素,现在的他没有办法做到。
    这大概将会是制约新式火炮产量的唯一问题了。
    工业链条的不完成,严重制约了科技水平的发展。
    没有几十年,乃是上百年的时间,这世间哪个人,能一人就做到全工业链。
    “知会锦衣卫上下,在天下各处寻找,凡是寻到所需之物,官职钱粮,断不吝啬!”
    “现有产出之新式钢材,按最佳运输方案,进行制作囤积。”
    新式钢材的问题暂时被定了下来。
    朱墨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他生怕皇太孙要穷凶极欲,想要大量产出新式钢材火炮。
    赶忙开口接着说:“新式枪管的研发制作,如今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您所说的,膛线问题,虽然始终无法得到完美解决,但钢材强度的增强,已经让我们能够得到了准确度更高的枪管。
    膛线,如今只能依靠少有的几名老师傅,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产出,如今囤积数量并不富裕。而且,成效并没有达到您预期的……
    预装火药的制作倒是很快,如今采用硬纸包装,预计将会极大提高射击速度,减小射击间隔。”
    朱瞻基很认真的听完对方说的每个字。
    总结起来。
    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的发展,也总是螺旋上升的。
    这个世界没有一成而就的事情,也不会天上掉下个馅饼。
    现在不是安排工作的时候。
    朱瞻基点着头,已经开始默默的窃取面前早就烤好的肉串。
    ……
    朱瞻基在城外皇庄待了好几天。
    皇庄后面的山脚下,有着一片基地。
    很是神秘,外人少有靠近。
    连着好几日,山脚下雷声大动,响彻天际。
    更有不少的队伍,从各处赶了过来。
    大车小车,大包小包。
    走的时候,同样是收获满满。
    南疆一战,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和劣势,这些都需要改进。
    战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会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革新。
    连着好几日,朱瞻基都在日月堂的少年们商议着,如何将现有囤积的技术,改变为民用产品。
    直到皇帝北巡的日子到了。
    宫里头来了消息,要皇太孙参与送行。
    朱瞻基方才从皇庄里,带着满身的油渍和硝烟走了出来。
    皇帝北巡,是朝廷的大事。
    内阁三位文官老大人,随行两位,五军都督府出动五人随驾。朝中,更有众多官员,被点名要求伴驾陪行。
    皇帝要坐着龙舟宝船,从应天城外的秦淮河出发,先入长江,汇合停靠在江边的水师船队,然后沿着运河一路北上。
    光是水师,就不下五千人马。
    而在两岸,更有京卫大营里的数卫兵马护卫。
    这一次北巡,皇帝是要看一看运河两岸,清查一边漕运的现状。
    但是最终目的,却是要看看,在去岁已经定下来的迁都北平城的事情,如今已经进展到什么地步了。
    皇帝不喜江南,一直想要回到北方,这件事情满朝皆知。
    龙舟宝船已经扬帆。
    渐渐消失在视线里。
    城门下。
    留守应天的官员们,却变得有些尴尬起来。
    为皇帝送行,自然是要以老大,太子朱高炽为首。
    但是现在皇帝走了,应天城也就自动变成以监国为首。
    如今的监国。
    汉王朱高煦殿下。
    兄弟两人并肩站在一起,大有一副貌合神离的样子。
    文官们很纠结。
    一位是他们往日里,尊敬、信任、宽仁的太子爷。
    另一位,则是如今的顶头上司。
    这个时候,不是站队的好时机。
    所以,没有人愿意开口说话。
    就比如,谁先入城这件事。
    现在该如今做,就是件让人头大的事情。
    军方的人,在小声的商讨着事情。
    他们在羡慕被皇帝带走的同袍,说不得都时候皇帝远在北平,就会借机走一遭草原,到时候那些随行伴驾的小伙伴,必然会有大把的战功攒取。
    而他们只能留守应天,无事可做。
    不过,刚刚在送行列队的时候,皇太孙又告诉他们,最近那个日月堂里,有些新东西,不日就会送到五军都督府,进行验证。
    这算是最近,军方少有的好消息了。
    而文官们,还是没人开口。
    礼部尚书吕震被皇帝带走了,一同北巡。
    按照朝堂的猜测,这位老大人,怕是要就此留在北平,专责迁都北平城的事情了。
    如今负责礼部的,是金纯老大人。
    金纯是个实干派的官员。
    在接任礼部事务前,就已经官至礼部侍郎,而在此之前,更是以刑部左侍郎的官职,会同工部尚书等人,负责修造水利。
    政绩瞩目。
    广受百姓爱戴拥护。
    感受到现场同僚们的目光关注,金纯沉着脸。
    现在的局面,虽然有关于权力地位之争,但也涉及朝堂礼仪。
    所以问题,还是得要他这位礼部尚书来说话。
    汉王默默的向旁边挪了一步,与太子错在了一段距离,倒是和赵王朱高燧离得更近了一些。
    朱高煦的目光,时不时的扫向在场的文官们。
    虽然如今身负监国,但名义归名义,实际权力需要得到朝堂的认同,这个见过的名分才算能坐稳。
    倒是太子朱高炽,显得很是轻松,不时小声的与身边的太孙交谈着。
    离得近的,大抵能听出些,东宫里的这对父子两,竟然是在讨论今天东宫里头该吃什么东西来着。
    ……
    “陛下重礼。”金纯一语定音,接着说:“如今陛下北巡,我等仍需勉励,不负陛下重托。”
    说着,金纯已经让到了一旁。
    虽然金纯没有点名,要太子爷先行走在前面。
    但是一句‘陛下重礼’,却是点名了,现在该是以年岁长幼排序。
    更是含蓄的说明了,皇帝虽然北巡,但朝政还是要务,大伙就都不要做这些莫须有的争斗了。
    不然皇帝回来了,大伙都没有好果子吃。
    内阁胡广、金幼孜、杨士奇三人,如今前两位伴驾随行。留守应天的,是内阁排序最末的杨士奇。
    他听到金纯的话,不由含笑点头,领着一众文官,让出路来。
    朱高煦脸色阴沉,但却一闪而过,只是心里却是暗自生恨。
    老爷子前脚刚走,他现在是监国,但是这帮人却直接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欺人太甚!
    但如同金纯的所说,要是老爷子还没到江面上,就听到城门口的争斗,怕是一气之下就给自己下个禁足在家的旨意。
    他错身让出入城的位置。
    心中带着些不甘。
    朱瞻基默默的看着现场正在发生的一切,他看到老父亲的脸上并无波澜。
    太子爷只是对着一众大人抬抬手,然后竟然是拉住老二朱高煦的手臂,拉着对方,一同往城里走。
    “陛下让你监国,这是信任,是认可。朝政繁杂,我教不了你什么,小心谨慎却总是好事。”
    太子拉着老二,小声的叮嘱着话。
    朱高煦还在发蒙状态,他不明白,明明老大已经取得了,在场臣子们的支持。却还要做出拉住自己,一同入城的表现,更会在这个时候说这些话。
    等入了城,到了分岔路。
    太子终于是松开了监国老二的手臂,带着同样有些不解的,自家的崽回东宫。
    内阁留守杨士奇,会同这旬轮值的五军都督府都督张辅,一同去宫中整理政务,准备移交。
    各部司衙门堂官,则是各回衙门。
    皇帝北巡,应天却还是国之中枢,每日里依旧会有海量的天下之事汇集于此,然后经过筛选,汇总交于内阁,由内阁派出人手急递皇帝行在。
    至于如今的监国。
    汉王朱高煦,则是带着老三朱高燧,往皇宫里的奉天殿去。
    不是要坐一坐龙椅御座。
    这是杀头的事情。
    而是因为,监国得要在宫中偏殿,坐镇中枢听取处理政务。
    等进了午门。
    朱高煦已经是一脸阴沉,气氛压得很低。
    朱高燧似有所感,小声出口:“兄长是在想城门处的事情?”
    朱高煦低喝一声:“老大意图不明,但朝中,却有人想要欺辱于本王!”
    他想到了金纯的那番话。
    刚刚接任礼部尚书的金纯,似乎已经选择了站队东宫啊。
    朱高燧默默的看着,走在前面的新任监国:“您如今是监国,该有监国的威严才是……”
    朱高煦回头,深深的看了老三一眼:“老爷子北巡,要多长时间?”
    朱高燧微微一愣,没想到老二哥并没有接自己抛出的话,却是询问此事。
    他沉思细想,稍迟开口:“算上一算,怎么也得到年底,才会南下回京。”
    朱高煦听着老三的回答,微微眯眼。
    呵呵一笑。
    背起了手,向着宫中偏殿赶去。

章节目录

天下第一逆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风味饮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味饮品并收藏天下第一逆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