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百月票了,还差几张,懂?一百月票加更一章~
    ……
    宫中。
    营造高大宽阔的宫殿里,显得很是凉爽。
    随着皇帝的回京入宫,宫中像是重新活了起来一样。
    无数的妃嫔,派人送来了各式的小东西,想要讨取阔别多日的皇帝的欢心。
    女人们的礼物,被挡在了殿门外面。
    宫殿里,一片无声。
    唯有朱棣,不时搅动清水洁面的哗啦水声。
    朱瞻基站在一旁,身形笔直。
    恭敬之中,带着一丝坚毅。
    不知何时,殿内的水声消失了。
    朱棣拿着块布,擦着脸上的水渍,走到了宝贝大孙子面前,厚实的手掌在其肩膀上重重的拍了两下。
    朱瞻基的身子,除了一开始稍稍晃动一下,随后便纹丝不动。
    朱棣眉头一挑,脸上多了些喜悦,却也暗含着一些忧愁:“真的是长大了!”
    也不知为何,皇帝突然长叹了一声,感叹了一句。
    这大概是所有,上了年纪的人,共有的情感吧。
    就算是朱棣,这位身为大明朝的皇帝陛下。
    他时时期盼着,自己钦定的皇太孙,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能够快些成长起来。但是当对方真的长大了之后,却又会生起感怀。
    大概是那种,孩子长大了,也就预示着自己的老去。
    长辈的,自然是想要将事事都亲力亲为的操办好,好让儿孙能够无忧无虑的,在自己走后开开心心的生活下去。
    但对于朱棣,这样的一位帝王来说,事情是永远都做不完的。
    也正是因此,方才有刚刚的那一声叹息。
    朱瞻基能感受到,就算是傻子,在见过了过去那些鸡汤后,也能感悟得到朱棣的情感波动。
    他露出一对洁白的门牙,满脸的笑容:“在您面前,孙儿永远都是孩子。”
    说着,他就扶着朱棣,走到一旁的软榻上坐下。
    朱棣佯装做怒,拍拍朱瞻基的后脑勺:“你小子是要累死你爷爷我?还真想让我,替你们把事情都办完了?”
    朱瞻基嘿嘿一笑:“您就该是长命百岁的。”
    朱棣笑了笑,再次抬起的手,终究是未曾再拍下,他正正色:“你母亲与我说了不少,提及的都是你的亲事。你爹就是一头蠢驴,眼看着你越来越大了,也不知道上上心你的亲事。这次朕回京,等过了年,要亲自操办你的亲事。”
    朱瞻基有些迟疑:“孙……”
    啪!
    一声脆响,在朱瞻基的后脑上再次响起。
    朱棣瞪着眼:“再说你小,朕就将东宫里那几个丫头,统统给发配到缅甸宣慰司去!”
    朱瞻基坐蜡,瘪瘪嘴,不说话了。
    朱棣嘿的一声:“皇后,只能有一位。再多情,你也要分的清轻重。说说吧,最中意哪个丫头。”
    这话有些过了。
    不是说,让朱瞻基亲自决定太孙妃的人选。
    而是一开始,谈及到皇后的话题。
    只有皇帝,才能拥有皇后!
    朱瞻基愣了一下,不知道这话该怎么接。
    朱棣大概也才反应过来,拍拍自己的后脑勺,哈哈一笑:“倒是朕糊涂了……要我说,如今南疆那位,是断然不可能的。那个文想,和如今还被你关在锦衣卫昭狱里的那个逆贼也有关系吧……如此,便从红衣和孙丫头里面选了。”
    朱瞻基不说话。
    他心里也说不清,到底谁轻谁重。
    要说,他是想几个女人的位份都是一样的。
    毕竟。
    谁叫他是如此的博爱,且一视平等。
    朱棣也在沉思。
    太孙妃的人选,不是宗室里那群猪随便取个媳妇。
    这件事,关系到未来多少年后,大明的后宫主位。
    那是母仪天下的位子。
    老朱家,向来不推崇所谓的门当户对,亦或是世家大族。
    但,娶妻娶贤,这个道理按照老朱家的小农基因,那是根深蒂固的。
    良久后,朱棣方才开口:“便选孙若微那丫头吧。毕竟,他们家和你母亲家里,也是沾亲带故的,都是熟人。其他三人,进侧妃位吧。红衣那丫头,要赐名,总不能身为太孙侧妃,连个名字也没有。”
    皇帝一言而决,将所有的事情,都给安排的妥妥当当。
    大抵和自己想的一样。
    朱瞻基也没有异议,只不过心中却是有些揣揣的。
    他是在怕,等回了东宫,这事要是让文想那丫头知道了,只怕当场就要化身文青怨女。
    然后就是,长叹息以掩涕兮的场面。
    有点对不起屈原大夫,但朱瞻基觉得自己,也实在是想不出,该如何形容了。
    朱棣则是在观察着宝贝大孙子的表情,见小子没有异样,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爷爷不好当啊!
    尤其,是在废物儿子不当家的情况下。
    他是又当爷爷,又当奶奶的。
    去哪说理去?
    不由的,朱棣就想到了,已经走了十多年的徐皇后。
    心中又是一阵哀伤。
    若是皇后还在,看着如今孙子将要成婚的场面,只怕是要高兴的合不拢嘴了。
    然后,皇后必定是要亲自操办起来,从婚衣彩礼,等等一应事物,都要亲力亲为起来。
    想了想,朱棣又将一腔忧愁,化为一声长叹。
    提提神,朱棣转口道:“鄂宏大前些日子,亲自上奏章给我,南疆眼下有钱有人,进展迅猛。虽然他没说,但朕看得出,他是在问朝廷,等他打下南疆之后,如何安排南疆。”
    “自然是设立新的承宣布政使司,先由额宏大、靖江王府、黔国公府,以大明官兵镇压管辖。朝廷再徐徐图进,另派文官,一一接管。”朱瞻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这是他早就谋划好的。
    至于让朝廷徐徐图进,是因为新征之地,必定叛乱四起,若是没有大军全权镇压,难免会有反复。
    等到地方上,被清洗过几遍之后,才是长治久安的时候。
    朱棣点点头:“朕也是这般想的。但南疆离京太远,不可全权交由一人之手。这个道理,你该明白的吧。”
    谨防藩镇割据。
    是身为帝王的必修课之一。
    朱瞻基没有思索的点头:“朝廷,可派一员重臣,或是宗室,总领督办南疆事务。南疆本土,因地划分,诸军分管各地。也好为之后化设新的承宣布政使司预备。”
    朱棣点点头,没有当即回应,换了个话题道:“靖江王上奏,说有感广西人口增多,王府不敢多占土地,徒添百姓负担。意欲让朝廷收回广西食邑,转封交趾,乃至于缅甸也行……”
    朱瞻基一愣,老爷子说的这话,虽然有些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他是没有想到,他那个靖江王的族侄,会这般迅速的行动起来。
    见朱瞻基没有开口,朱棣再次询问:“此事,你如何看?”
    朱瞻基眨眨眼:“孙儿以为,有宗室在南疆看着,终究是好事。这事,靖江王前番,也与孙儿提及过,他是想要为朝廷分忧的,但是一直没有门路。这次,大概是看到机会,想要在您这里露露脸的。”
    朱棣没急着发话,他看看殿外的天色时辰。
    转头对一旁的太监吩咐着。
    “进膳吧,朕与太孙一起用。”
    老爷子这是要长谈一番了。
    朱瞻基默默颔首,想着事情。
    ……
    宫中的御膳,并非每顿都是龙肝凤胆。
    大明的皇帝,更不会出现,花十两银子买一颗鸡蛋的荒唐事。
    偏殿里,朱棣和朱瞻基爷孙两,相对而坐。
    中间的桌子上,也不过是三菜一汤。
    蔬菜只有一样,两道牛羊肉菜,一份菌菇汤。
    朱棣吃饭的时候,严格的恪守着食不语的规矩,咀嚼的也很是慢条细理。
    只要条件允许,他总是会遵照古人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可若是在军中,大概是要一脚踩在凳子上,一手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握着羊腿,大口大口的啃着。
    环境,决定了人的礼仪举止。
    朱瞻基很不习惯于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哪怕是已经十几年了,还是不习惯。
    这大概是,能够横穿数百年的时空,且依旧根植在基因之中的秉性了。
    朱棣安静而快速的吃饱肚子,放下碗筷,拿起湿毛巾擦手。
    抬头看向对面的孙子,只见碗里还装着半碗饭。
    “不合胃口?”朱棣和善的询问着。
    摇摇头,朱瞻基回道:“您打算怎么安排靖江王?”
    原来是在想着心事。
    朱棣轻轻一笑:“你吃着,听朕说就好了。”
    在皇帝面前,吃着饭听皇帝说话。
    朱瞻基干不出这样的事情,也不敢真的这样做。
    他放下了碗筷,招手让人将这里收拾干净。他则是到了一旁,倒好了两杯茶。
    看着大孙子这般懂事,朱棣满意的笑着,走了过去:“听说当初,你一到柳州,靖江王就赶忙过去觐见了,倒是个懂事孝敬的人。”
    对于靖江王府这一支,朱棣的感情并没有多深。
    当初,这支还是太祖高皇帝,念及家人方才获封的。
    朱棣想了想,他这些年,除了登基之后的头一年,上一代老靖江王才来过应天一次。
    但他对靖江王府,能在太孙初到广西,就赶忙觐见,表示很满意。
    朱瞻基点点头:“宗室里,朱佐敬这般的,却也少之又少。”
    “缅甸太远了,朕不放心将他给丢过去,要是出了些什么事,朕有愧于太祖爷。”朱棣已经想了很久,将心中的安排缓缓说出:“老挝宣慰司,亦或是木邦宣慰司,或靠近交趾,或靠近云南,朝廷倒是都能顾忌的到。”
    皇帝是打算将靖江王府,迁封到老挝或者木邦。
    朱瞻基沉吟下来,脑海中浮现出老挝和木邦,在南疆的具体位置。
    若是在老挝,则控弦交趾,及更南面的占城等地。
    若在木邦,则可监视南疆西部、西南部,孟养、缅甸、底兀剌、大骨剌等地。
    但这两处,都不算是最好的地方。
    朱瞻基看了眼老爷子,缓声开口:“何不,定在八百大甸?”
    这算是南疆中心地带了,境内也有河流,可直通大骨剌,连通印度洋。
    按照朱瞻基的谋划,郑和是要在大骨剌修建船厂、军港、军营屯田的。
    靖江王府迁到八百大甸,则可以为郑和,将南疆内地的威胁,挡在后面。
    朱棣细细的琢磨着,他对南疆没有多少的印象,只知道每隔几年,都会有一批人入京朝贡。
    “来人,将南疆堪舆取来!”
    想不到,但不妨碍宫中有着最是精细的南疆堪舆地图。
    朱棣吩咐了一声,不多时就有四名太监,抬着巨大的南疆堪舆过来。
    很形象,虽然有些地方还不精细,但在如今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朱瞻基看着宫中珍藏的南疆堪舆,心中如是评价。
    朱棣已经站在了堪舆前,双眼在地图上不断的扫过一遍又一遍。
    “朕有意,加封于靖江王,赐亲王衔!”良久之后,盯着堪舆的朱棣,平静的说出了一句。
    朱瞻基顿时大惊。
    众所周知,字越少事越重要。
    在国朝封爵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字越少,爵位越高。
    如汉王,如赵王。
    忽然,朱瞻基心里又乐呵起来。
    他在想,老爷子会给靖江王一个怎样的新王号。
    南疆?
    南洋?
    海王乎?
    朱棣则是再次开口:“南疆毕竟新征,朱佐敬身为宗室,当为表率,可封地八百大甸。”
    皇帝认同了太孙的提议。
    他接着说:“鄂宏大镇守缅甸、底兀剌,朱佐敬镇守八百大甸、老挝,黔国公府镇守孟养、木邦、车里,郑和守大骨剌。”
    皇帝已经将整个南疆,视作大明之土地,在行封赐镇守之举。
    朱瞻基一一记在心中,至少皇帝的这番话,在未来的三五年里,都将会成为整个南疆的政治基调。
    无论是鄂宏大、朱佐敬、黔国公府、郑和,都将成为南疆的权势人物。
    “听说,你有意迁移中原百姓南下,于南疆定居开垦耕种?”朱棣忽然问了一句。
    朱瞻基点点头:“归化南疆土著,需要数十年,两代人的努力。朝廷不可能数十年的提供镇压。唯有当真正的大明子民数量,超过南疆土著数量,南疆才是真正稳固的时候。”
    腾笼换鸟。
    朱瞻基说的很是平静,但真要是推行起来,那就是无数的血雨腥风。
    当南下的大明子民,与南疆土著发生冲突的时候,南疆军政方面会站在哪一方?
    这个问题,用脚都能够想得明白。
    朱棣口出谕令:“朕意欲,迁山东、河南、湖广、直隶,各十万户,前往南疆。”
    近百万大明百姓,被皇帝一句话,给迁往了南疆。
    大迁移,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但朱瞻基知道,老爷子这个决定没有错。
    无论山东、河南,还是湖广,这些年屡遭灾害,百姓艰苦。
    这个时候迁移百姓前往南疆,更多的是为了能让他们活下去。
    而迁移南直隶百姓,则是为了减少直隶人口数量上的压力。
    朱瞻基相信,朝廷推动迁移只不过是一方面。
    等到前段时间,亲自去南疆走上一遭的两淮盐商们,将南疆的富饶带回来后。朝廷仅仅只需要提出一条减免赋税的政令,直隶必将会有无数的百姓,自发的举家前往南疆。
    去南疆,土地是自己的,赋税还会减免。
    无论如何,也比在内地,种着地主家的田,还每每吃不饱肚子强。
    “陛下圣明。”朱瞻基出口奉承。
    朱棣轻笑一声:“便是我不说,你小子难道就不会提出这一条了?朕不求南疆如何,朕看中的是南疆的土地,还有那里的粮食。”
    他轻叹一声,接着道:“中原百姓,时常果不饱腹,朝廷牵扯太多。有南疆的供给,再有中原百姓南下,可解朝廷赈济之压力。朕,届时也有充足的底气,去草原上好好的与那些余孽,较量一番!”
    朱瞻基闻声,抬头看向老爷子。
    老爷子还是一心只想着北征。
    在老爷子的心里,南疆其实并不重要。
    南疆的重要点,仅仅在于,能多产粮食,能填饱大明百姓那嗷嗷待哺的肚子。
    百姓都吃饱了肚子,便不会出事,到时候老爷子才会有十足的精力,去完成扫荡草原的宏图伟业。
    朱瞻基忍不住开口解释:“爷爷,南疆不单是生产粮食,南疆很重要!”
    他还没有详细解释,朱棣已经抬手打断。
    “今年,南疆诸王室,回入京朝贡,到时候朕会留下他们,南疆王室也都会被册封于中原。届时,朝廷会分出总办南疆诸军政要务之衙门,你想做什么,自己接手去做。”
    前面,朱佐敬将要被加封亲王的消息,已经足够让朱瞻基震惊的了。
    但是现在,这个刚刚听到的消息,却让他更加的震惊。
    老爷子要将整个南疆,交到自己手上!
    这尼玛,可就是王中王,皇中皇了!
    朱瞻基连忙站起身,抱拳弯腰低头。
    他不敢应下这事。
    哪怕老爷子是他爷爷,可老爷子也是大明的皇帝。
    皇帝说的话,从来都是要掰开了揉碎了,去思思的琢磨着。说不好,就是老爷子故意做的一个破绽,就看他会不会上钩。
    因为这事,几乎就是在朝廷之外,再立一个朝廷!

章节目录

天下第一逆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风味饮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味饮品并收藏天下第一逆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