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稿子了,一滴都不剩了~
    还有一章晚点写好就发~
    求推荐票~求月票~求打赏~
    ……
    不提朱瞻基,是如何将年轻的衍圣公改造成新时代优秀青年的事情。
    且说殿内,被宗室团团围住的汉王爷和赵王爷两位。
    太子的话很少,宗室们一开始上前,交谈了两句,双方点到为止,便一个人坐在位子上等着皇帝的到来。
    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则是言语不断。
    几名封地食邑,离应天较近的宗室亲王、群王们,手里捏着酒杯,一脸殷勤。
    “今日宫中重阳宴,有如此盛况,都是汉王的功劳啊!”
    “是极是极!若是高煦,我等也没有这次觐见陛下的机会了。”
    “这大明啊,谁都觉着咱们这帮宗室富贵,可又有谁知道,我等之不易,还是汉王明白,多次上奏要为我等请恩赐。”
    “……”
    一众的吹捧,让朱高煦满脸红光,精神抖擞。
    他未曾开口,旁边老三朱高燧,则是已经开口:“在场的,都是自家叔伯兄弟,一家人自然是不说两家话。若是不想着自家人,难道还取替草原上的那些余孽,想着怎么让他们过得更好些?”
    “是的是的!”
    “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
    “都是一家人!”
    这时候,朱高煦才开口:“说到底,还是陛下信赖宗室,陛下与太祖高皇帝一样,都是挂念着宗室里的自家人。若无陛下,这重阳宴如何能办好?”
    这大概是政治正确的话。
    在场的人,当即一阵附和,连连点头。
    有人回头,悄悄的看了一眼周围,然后压低了声音:“听说,户部官仓里的那堆银子,要用在那劳什子新式水泥路的修建上……”
    朱高煦的眼帘微微一动。
    这是在说如今依旧躺在户部官仓里,朱瞻基从两淮弄来的那两百万两银子。
    有人在一旁开始连连摇头:“本王也有听说,是要从应天到北平,皆用那新式水泥路替换。”
    “如此……”有人在沉吟,盘算着:“数千里的路,只怕是再多一个两百万两也是不够的吧?”
    “哼!年纪轻轻,献媚于上!陛下必定是想着,路修得更好些,能有利于北巡、北征。倒是让某些人,找到机会可以上下其手!”有人在愤懑。
    “此话不可说……”有人开口劝阻,眼神默默的看向上方御座近处的太子爷。
    有人在哼哼着,撇撇嘴:“所以当初,我等说的没有错。那位当真是甘心安居一隅的?朝廷里,好些官员可都是对这件事,持支持态度的。这说明什么?”
    还是太子党!
    朱高煦轻咳了一声:“原本,我是想着,如今年景越发的好了,朝廷虽然也要用钱。但两百万两,终归是能拿出几十万两,贴补一下宗室,也好找补找补让日子过好些。倒是没有想到,那些银子尽数都要拿去做这事……”
    “依我看啊,他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左手倒右手。钱无论如何,终究是要到朝廷的。再借着这事,拿出来到自己手上,也就成了干干净净的了。”
    “理是这个理,我可是听说,这一趟两淮,地方上的盐商可谓是怨声载道,大多几乎都快要家破人亡了。”
    “那两百万两银子,还能是大水冲来了?大风刮来了?还不是在两淮,狠狠的盘剥,才给弄回来的!”
    “要我说啊,且看着吧。等到两淮盐课出了问题,看看到时候该怎么收场!”
    朱高煦笑了笑,淡淡道:“诸位叔伯兄弟,终究还是一家人。有人不仁不义,大伙可不能无情。真要是到时候出了事,终究还是要帮衬着一下,咱们自家人的脸面,还是要护住的。”
    “哎……”
    “要我说啊,论仁义,谁人能比得过汉王殿下?”
    朱高煦连连摆手:“这话可不敢当。等今日这重阳宴结束,诸位稍作歇息。听说秦淮河那边,新出了一位俏佳人,还有一套戏班子,到时候我给请回王府,邀了诸位叔伯兄弟,一同好好的喝上一杯。且着,我那王妃,说是最近家里头进了些下面的特产,到时候诸位叔伯兄弟,回去的时候也一并带上。”
    “如此甚好!”
    “哈哈哈……”
    ……
    “太子是不是太安静了些?”
    “难道你要太子也去联络宗室?”
    “但……”
    殿内,朝臣位置上。
    以内阁首辅胡广为核心,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两位阁臣,连同几名尚书、都御史等,聚在一起,小声的讨论着事情,目光不时的看向聚成团的宗室们。
    方才,最先说话的是杨士奇。
    反问的,是金幼孜。
    工部尚书宋礼,伸手将首辅面前的最后一块桂花糕拿走,塞进嘴里。
    他最近有些春风得意,浑身干劲。
    眼看着,等到重阳宴结束,日月堂那边的测绘完成,他就准备在提请开工新式水泥路的建造了。
    南疆那边,头一批整整三万名俘虏,已经被押送在路上了,消息早几天也已经传回京了。
    宋礼现在一心想着,要怎么充分最大化的利用这批无私的、热心肠的,奋不顾身的想要为大明基础建设出力,为大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积极奉献的南疆俘虏们。
    他晃晃脑袋,看了眼依旧是空空如也的御座,不由出声:“话说,陛下为何今日来的这般迟?”
    重阳宴是皇帝要办的。
    不来的人也是皇帝。
    经过宋礼这么一提醒,众人倒是醒悟过来,不由的纷纷都看向上方御座。
    礼部尚书金纯开口解释:“凡应天八十以上老者,今天都被请入了宫,想来陛下这会儿,还在与他们交谈吧。”
    重阳尊老。
    宴请城中高寿百姓,是体现皇家仁义的好机会。
    首辅胡广点点头,看向还想伸手拿东西吃的宋礼:“大本,那新式水泥路,耗费如何,如今工部可有定数?”
    朝廷要推行新式水泥路,最近大伙议论了不少。
    且在大明旬报上,最近连着两期,都在讨论新式水泥路的优势,以及向大众灌输基础建设的优点。
    眼下,户部官仓里也有两百万两银子。
    第一批三万名俘虏,也在路上了。
    新式水泥路的建造,近乎已成定局。
    但身为内阁首辅,胡广需要知道,做好这件事情,朝廷到底要下多大的力气。
    总不能,像前隋一般。
    河挖好了。
    天下没了。
    大明不是前隋,是要千秋万代的。
    身为内阁首辅,胡广有责任,维护大明的长治久安。
    宋礼笑了笑,很是轻松:“方略快要出来了,按照先前的推断。重头是在人力、原料上,但有南疆那边的支援,便少了一半的压力。而水泥是用石材烧制的,同样几无成本。”
    胡广满意点头。
    朝廷里的大小官员,他身为首辅大抵都是清楚的。
    宋礼是个能臣,他既然说耗费不多,那便不会多到哪里去。
    正是这时,有小官从外面走了进来。
    是都察院的人。
    他到了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身后,俯身低头,小声私语。
    少顷,都御史刘观目光一凝。
    他抬头,眼神之中有些忧虑,看向首辅。
    ……
    恰是此时。
    从殿外,数量众多的老翁老妪,在宫中太监们的带领下,鱼贯而入。
    他们穿着满绣福寿字样的新衣,脸上带着激动和热切。
    在太监们的指引下,到了安排好的位置上。
    胡广等人,不由的回头看向御座。
    皇帝依旧没有了!
    按照流程来说,皇帝和城中高寿老人们交谈完之后,该是一同出场的。
    现在皇帝没有来,则说明,皇帝还另有要事在办。
    胡广当即回头,看向都察院都御史刘观。
    “出什么事了?”
    首辅发问,脸上满是忧虑的刘观,不由一叹:“千防万防,怎么也没有想到,我都察院里,竟然有人挑了今天这个日子,入宫上奏陛下,似是要弹劾汉王与赵王二位……”
    蠢货!
    既然选在今天弹劾宗室的两位亲王!
    在场的人,纷纷在心中怒骂。
    这样干,岂不是故意撩拨皇帝的火气嘛!
    愚蠢!
    次辅杨荣当即发问:“可知是为何事弹劾?”
    都御史刘观无奈的摇摇头:“若是知道还好,可眼前就是什么都不知道,才是最急人的……”
    首辅胡广,一时间只觉得头疼不已,不由伸手扶额,闭目沉思。
    众人也没了谈话的心情,各自安静下来,只等着皇帝最终的到来。
    ……
    时间回拨到一刻钟前。
    偏殿之内。
    皇帝与城中高寿老人们,相谈甚欢。
    古往今来,长寿者都被统治者所喜爱。
    因为这表明着,天下太平。
    唯有太平,人才能活的更加久远。
    所以,这是无可争议,活生生的帝王功绩。
    朱棣与老人们拉着家常,所谈的无非是家里有多少人,儿女如何,子孙如何,又生活的怎么样,对朝廷有没有什么希望和期盼。
    老人们便整体的回答着,现在过得很好,都能吃得饱。
    于是,君民同欢。
    少顷。
    殿门外有太监走了进来,小声的说了一句。
    不多时,山东监察御史步入殿内。
    到了皇帝面前,山东监察御史便立即跪拜下来。
    “臣弹劾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
    皇帝的脸当即就阴沉了下来,挥挥手,要人将长寿老人们带到正殿之中。
    等到老人们都走光后,朱棣幽幽开口:“你叫什么名字?”
    山东有监察御史十人。
    可是,皇帝很有可能,会一直记得跟随在他身边征战沙场的,某个普通官兵的名字。
    “臣单兴言,洪武年间进士。”山东监察御史单兴言回道。
    “你要弹劾朱高煦、朱高燧二人?”朱棣的脸色有些难看。
    单兴言稍稍抬头,看到皇帝黑压压一片的脸色,赶忙再次低下头:“臣闻听,此次重阳宴,非是内府出钱,而是汉王与赵王商议,去户部讨要五万两所得而操办。汉王尚为监国之时,借口重阳宴,耗费国库钱粮。今日宫中之重阳宴,亦不过数百人,岂有耗费五万两之多。
    臣又闻,汉王府骄奢成风。自宗室入京以来,王府之中几度大摆宴席,耗费惊人。
    臣弹劾汉王、赵王,身为宗室,不知节俭,肆意挥霍国库钱粮,望陛下严惩!”
    嘭!
    偏殿内,惊起一声巨响。
    朱棣满脸阴沉如墨,手掌重重的按在桌案上。
    “此事朕已听闻,那五万两乃是原本年底,该划拨赏赐于宗室,此次宗室已然申明,今岁不取朝廷恩赐。尔身为监察御史,不知实情真伪,妄自弹劾朝堂亲王,意欲何为!”
    朱棣很不高兴。
    他很清楚,这一次的重阳宴,花的钱都是从哪里弄来的。
    宗室愿意不要今年的赏赐,也要拿来给他办重阳宴。
    这等立功的事情,宗室们在办了之后,当时就写了奏章送上来表忠心了。
    对于这一次的重阳宴。
    朱棣甚至很满意老二办的差事。
    内府没有钱,老二却还满是孝心,到处找银子。
    就冲着这,朱棣也不准备在这件事情上,惩处老二。
    而之所以要办重阳宴,也是当时为了压下京师里流传的太子党的事情。
    如今随着他回京,太子党的谣言,早已烟消云散。
    重阳宴,也如期举办。
    朱棣已经在思考着,该如何惩治眼前这个混账御史了。
    然而,只见山东监察御史单兴言,再次俯首开口:“陛下有所不知,那五万两虽是将朝廷预备赏赐宗室的钱粮划拨用于重阳宴。然,汉王与赵王,却是私下与宗室安抚,将从王府之中,另拿钱粮找补于宗室!”
    恩?
    闻言,朱棣目光一缩。
    这事他不知道!
    深吸了一口气,朱棣目光幽幽的盯着仍跪在地上的单兴言。
    “朕知道了。”
    皇帝的声音,显得有些疲倦。
    跪在地上的单兴言知道,皇帝已经听进去了,现在是要赶他这个搅扰了兴致的人滚蛋。
    “臣,告退。”
    ……
    等到御史也退下后。
    朱棣脸色稍稍一松,只是却让人看不出,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等到他将心绪稍稍收拾好,也终于是站起身,向着举办重阳宴的大殿里走去。
    ……
    大殿内,乐调忽然变高。
    乐声,将殿内的嘈杂给压了下来。
    殿内的众人,赶忙凝神。
    皇帝要来了。
    没让人等多久。
    只见朱棣,在一众内侍的簇拥下,脸色平静,姿态威武的出现在众人面前。
    看着皇帝坐在了御座上。
    胡广等人微微一愣,不由的对视交换了一下眼神。
    皇帝没有发飙?
    尽管皇帝没有发火,胡广还是压下了心中的疑惑,带着朝臣们,与宗室、长寿老人们齐齐的向着皇帝陛下行礼。
    稍后,便是皇帝开口,对这次的重阳宴表示一下,说一番话。
    依旧没有发飙的迹象。
    胡广等人心中越发的疑惑起来。
    在场的长寿老人们,开始统一向皇帝敬酒,表示感谢。
    随后,是宗室向皇帝敬酒。
    到最后,胡广带着满头雾水,带着朝臣也向皇帝敬了一杯酒。
    “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是没有弹劾?”
    “还是说,陛下对弹劾之事不在意?”
    在胡广旁边几桌,几位内阁、尚书,小声的交换着心中的疑问。
    此时,已经是到了宗室们,向皇帝陛下进献礼物的时候了。
    每一个礼物,虽然都压制着价值,但却样样精致新奇。
    似乎,人人都不想让自己落下来,要在皇帝面前表现一番。
    皇帝一一笑纳,不时开口夸赞。
    汉王和赵王准备的两份礼物,更是得到了皇帝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等到心急如焚的胡广等人,已经彻底蒙圈了。
    不知道,皇帝内心是怎么想的。
    陛下!
    你怎么还不发飙呀!

章节目录

天下第一逆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风味饮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味饮品并收藏天下第一逆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