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牢。
    这是关押朝廷钦犯的地方,历来进入天牢者,若没有天大的关系,是难以活着离开的。
    走进天牢,一股腐烂夹杂着血腥的令人作呕气味扑面而来。
    这里仿佛是一个已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一墙之隔,墙外阳光明媚, 牢内腐烂发霉。
    时已至晚,一丝丝寒风从墙体的缝隙处吹进来,发出“呜呜”的惨呼声。
    凉风吹起落地尘土,飘荡在半空中,弥漫了整个地牢,夹杂着酸臭糜烂腐朽的味道, 渗透进每一个囚犯的心里, 恐惧莫名。
    在这寂静的黑夜里,突然的一阵叮当作响,或某个囚犯的不甘嘶吼,便犹如唤醒了沉睡经年冤魂厉鬼,刺痛你的耳膜,只有渗进心扉的黑暗是你永远的伙伴!
    位于牢房内部的一间囚室内,一个长袍儒衫的年轻人,正对一尺见方的窗户怔怔发呆。
    不同于其他囚犯的恐惧和疯狂,他的脸上大体维持着平静。
    只是那微微颤抖的手指,似乎才能隐约透漏出他的真实心情。
    哒哒哒!
    囚室外传来一行脚步声,年轻人闻声转过身来,但看到来人却顿时瞳孔一缩:“董卓!”
    “哈哈哈,文若先生,旬日不见,可还安好?”董拙哈哈笑道。
    荀彧,字文若,才华过人,士人皆称颂其有王佐之才!
    历史上,他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 因涉嫌谋划行刺董卓,而被下狱。
    但因查无实证,在荀家尽力营救下,终于从天牢脱身。
    其后他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十几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彧对曹操贡献很大,战略上,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同时,他还出身世家大族颍川荀氏, 乃是荀子之后。
    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
    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
    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因为荀彧的投靠,缓和了曹操与世家大族间的矛盾,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只可惜,他太过忠于汉室,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迫,服毒自尽。
    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董拙真没想到,自己手中竟然还有这位大才!
    只能说,在董卓心中,荀彧实在没什么分量。
    这也很正常,虽然荀彧被成为王佐之才,但这种才名,不过是士族间为壮名望,相互吹嘘而已。
    能够成名的,倒也算是一段佳话。
    但绝大多数,日后都是寂寂无闻。
    便如当初与诸葛亮齐名的那几个家伙,除了诸葛亮成就了功业外,其他人哪有什么建树?
    但董卓不在意,董拙却在意。
    来自后世的他,哪里会不知道荀彧的能力?
    再加上荀彧出身世家大族的身份,对此时的董拙来说,可谓是最合适不过的手下。
    所以在系统列表中发现荀彧的信息后,董拙立刻便赶来了天牢。
    荀彧神色微变,董拙的忽然到来,给了他很大震撼。
    他在董拙眼中,应该只是个无关紧要的角色,董拙怎么会突然来看他?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刚刚得到消息,家族营救他的事已经初见成效了。
    因行刺的事查无实证,而且他也不受重视,所以在家族大量金银砸下去后,他很有希望离开天牢。
    所以此时万万不能引起董拙的注意。
    想到这里,荀彧的神情顿时变得恭敬起来,深施一礼,道:“学生见过太师,得太师挂念,学生感激不尽!”
    “哈哈,文若多礼了,快快请起,本相素来最喜欢文若这等年轻才俊。只是因为文若牵涉进谋反大案,这才不得不将文若下狱,但本相心中却是始终信任文若,这段时间让文若受苦啦!”
    董拙满脸悔恨,然后看了眼囚室内的环境,又对身边的狱卒吼道:“混账东西,本相千叮咛万嘱咐,跟你们说文若先生是无辜的,让你们一定要照顾好文若先生,可你们竟敢如此慢待文若先生,当真该死!”
    “太师饶命,太师饶命,小的该死,求太师恕罪啊……”狱卒吓得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面色惨白的哭嚎道。
    董拙面无表情,冷冷说道:“推出去,斩了!”
    “喏!”
    两个侍卫上前,押着狱卒双臂,将他向外面拖去。
    “啊,太师饶命,太师饶命,小的冤枉,小的冤枉啊!”狱卒被吓得魂飞魄散,疯狂求饶道。
    两个侍卫看了眼董拙脸色,见他毫无反应,顿时不再迟疑,继续拖着狱卒向外走。
    终是荀彧面露不忍之色,求情道:“太师身份高贵,何必与这等小人一般见识,还是饶他一命吧。”
    “唔……”董拙脸上露出沉吟之色,然后挥了挥手道,“既是文若先生替你求情,那本相就留你一条狗命,还不快谢谢文若先生的救命之恩。”
    “啊!”狱卒险死还生,大脑在瞬间出于一片空白中,半响才反应过来,然后磕头如捣蒜:“多谢太师,多谢太师不杀之恩。多谢文若先生,多谢文若先生为小人求情,小人此生无以为报,来生必做牛做马报答先生。”
    “狱卒快快请起,不必如此,此事原来与你无关,你只是是我拖累,若再如此,当真让我无地自容了。”荀彧叹道。
    以他才智,自然能够看出来,方才董拙只是故作姿态,其实根本没打算杀这狱卒。
    只是以此为理由,故意卖他人情而已。
    他并不想要这个人情,但上位者的人情,很多时候不是你想不要,就能不要的。
    尤其董卓残暴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他给出的人情,若是自己不接,只怕顷刻就有杀身之锅!
    董拙对狱卒摆了摆手道:“好了,此间没你的事了,退下吧。”
    “是,是。”狱卒抽泣着站起来,然后快速消失在牢房中。
    董拙走进囚室,也不嫌弃地面肮脏,直接席地而坐,然后笑道:“这段时间确实让文若受苦了,不过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本相欲补偿文若,请文若为侍中,文若可满意?”
    侍中,为天子近臣,虽不列入九卿之一,但却权势颇大,位在侍郎之上!
    魏晋时期,侍中甚至有了事实宰相的称呼。
    东汉时期,侍中虽然还不是事实宰相,但也仅在宰相之下了。
    是尚书令下,首屈一指的重要职务。
    荀彧之前只是守宫令,与侍中地位相差至少六七个层次。
    董拙的这个许诺,可谓极重了。
    荀彧瞳孔一缩,他自然很清楚侍中位置代表什么。
    如果是朝廷任命的侍中,他自然是欢天喜地的上任去了。
    但这个侍中却是董拙任命的,那还有用吗?
    董卓何人?
    国贼也!
    其夜宿宫闱,屠戮忠良,欺君弄权,人人得而诛之!
    自己出身世家,乃是大汉忠臣,岂能曲眉折腰,接受国贼的任命!
    荀彧想到此处,便长施一礼,道:“多谢太师厚爱,只是学生才疏学浅,实在难当如此重任。
    尤其经历此事之后,更感宦海艰难,非学生这等浅薄才学所能驾驭,若得太师慈悲,放学生辞官回家,闭门读书,学生感激不尽。”
    “哈哈,文若先别拒绝,且听本相一言。”
    董拙脸色不变,被荀彧拒绝早在他意料之中。
    刚才那翻故作姿态的施恩,顶多让两人缓和关系,能够坐下来说话。
    若说以此就能让荀彧投靠,那纯粹是想多了。
    但他此来,自然有所准备,不愁说服不了荀彧。
    董拙说道:“本相素知,文若胸怀大志,忠心东汉。
    但当今东汉,诸侯遍地,烽火连年,百姓流离失所,这岂是文若所愿?
    本相并非为自己辩解,但本相行事或许有些荒唐,却还遵从汉室。
    最多不过废立天子,但当今天子,不也是灵帝亲子吗?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以东汉如今的情况,若是放在其他国家,怕是皇室早被推翻了。
    而今正是仰仗本相,才能让那些乱臣贼子不敢妄动。
    本相素知文若忠心朝廷,但这侍中本就是朝廷官职。
    本相并非私相授受,而是以朝廷太师之尊,授予文若此职。
    文若日后,并不需要对本相感恩戴德,只要安心任事,为东汉朝廷尽心,为东汉百姓尽力就好。”
    “不想董卓竟有如此心胸?”荀彧心中愕然道。
    他忽然感觉自己有点不认识董卓了。
    他印象中的的董卓,是残暴、愚蠢、丝毫不懂政治,只知道杀戮的国贼。
    但此时看到的董卓,却智慧、敏锐、说话一针见血,既不回避过往,又能灵活变通的成熟政客!
    他不知道董卓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他,想来董卓肯定有自己的理由。
    但他为了能够收服他,竟然想出这种求同存异的法子,还真是让他惊讶。
    投汉不投董,归顺天子而不归顺董卓!
    虽然这只是一句名义上的话,世人皆知朝廷在董卓的掌控之中,投靠朝廷岂有不投靠董卓的道理?
    但董卓既然敢堂而皇之的将这句话说出来,便表示了他远超常人的心胸。
    不得不承认,这一刻,荀彧动心了。
    首先,才高必志广。
    荀彧寒窗苦读十余年,学的满腹经纶,自然也是想登临高位,一展心中抱负。
    但他忠于汉室,纵有万般才智,却只想投靠朝廷出力。
    可当今东汉朝廷掌握在董卓手中,就连天子都是董卓的玩物,这让他如何为天子筹谋,展现胸中抱负?
    这是他多日苦闷的主要原因。
    此时董卓忽然出现,表现出极为重视的态度。
    不仅承诺给予侍中高位,还许诺可以投汉不投董。
    这既给了面子,又给了里子,让他有机会为汉室效力,施展胸中抱负,他自然动心。
    其次,他此时身陷囹圄,虽然家族奋力营救,已经出现曙光。
    但这是建立在董卓不重视他的情况下。
    而以如今董卓的态度而言,荀家的任何努力都没用!
    如果他不肯归顺,那这辈子就准备牢底坐穿吧。
    第三,董拙所言,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当今东汉国,虽然诸侯遍地,但却以董卓为首。
    不管多少人怒斥董卓为国贼,但他们必须承认的是,当今汉室,正是依靠董卓的威名,才能继续得到天下诸侯的承认。
    董卓手中既有朝廷大义,又有精兵猛将,只要辅以正确的谋划,未来他是最有希望让东汉重归统一的。
    “如果东汉皇室真的到了注定灭亡的时候,那还给东汉百姓一个和平、统一、安稳的生活,或许是我唯一能做的。”荀彧心中暗道。
    董卓见荀彧脸上渐渐露出动心神色,顿时心中大笑:“果然不出本想所料,他能去投靠曹操,就也能投靠本相!”
    前世荀彧从天牢出去后,便投靠了曹操。
    但这并不表示他想奉曹操为主。
    如果他真心奉曹操为主,就不会在曹操称魏公的时候,服毒自尽了。
    他只是看好曹操的能力,希望利用曹操,来结束乱世,再兴汉室。
    但当曹操称魏公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曹操已经不甘心再做汉臣。
    即便曹操不反,曹操的子孙也一定会反,所以才在绝望中自尽。
    荀彧此人,既有坚定的信仰,又能灵活变通,还能力出色,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王佐之才。
    只可惜他生不逢时。
    东汉朝廷已经彻底腐朽了,神仙难救。
    所以忠心汉室的荀彧,注定要悲惨结局。
    对此董拙并不惋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信念不分对错,每个为自己信念而死的人,都是伟大的,圆满的,值得尊敬的。
    他只是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执掌朝廷大义的好处。
    难怪前世曹操后方发生了那么多次叛乱,依然没有废掉献帝。
    虽然东汉朝廷此时已经没什么实力了,但两百年汉室威仪,依然深入人心。
    天下还有很多忠诚朝廷的能人义士。
    留着汉室一天,就能以汉室的借口,将这些人收为己用。
    这好处真的是太大了!

章节目录

我有一个三国分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天地有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天地有泪并收藏我有一个三国分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