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举一个较为通俗的例子:一位男子,原来十分自卑,面对心爱的女孩,害怕说错话、做错事、害怕被拒绝、不敢迎难而进。
    可他却偏偏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自然遭到了拒绝,甚至贬低。
    通过心理分析,他的信心恢复了,可是那个女孩却早已离开了他。
    现在有另一个爱他的女孩。
    但是,他的内心却并不满足。
    特别渴望用现在的信心重新去追那个女孩一次。
    并且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追到他。
    如果不能满足他这个愿望,他会觉得无比遗憾。
    感觉现在的爱也毫无份量。
    于是他只能在幻想中再去追求那个女孩。
    问题就在此出现了!
    如果说,他已经有信心追求那个女孩。
    那么,如果再出现一个类似的女孩,他也一定具备这种自信。
    可是,奇怪的是:当一个他心仪的女孩再次出现在他生活中时,他所坚信的那份自信竟然又荡然无存。
    似乎这种自信只能应对过去的自卑,而无法面对当下的挑战。
    这又是为何呢?
    明明已经经过深层挖掘出来的自信,何以在一瞬间莫名消失?
    他所恢复的自信和快乐,总是只能弥补过去的遗憾和空洞。
    也许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激励他:“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既然你已经有自信了,就用在当下吧!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诚然如此,这种自信恢复得太难得了。应该用在当下,而不是停留在过去。
    愿望是如此的美好,但是真实又是不容忽视。
    如果不用恢复的自信去弥补过去的遗憾,他会形成一种空洞感,实际上仍然是一部分自我的缺失。
    这种空洞感不容忽视,似乎又回到了前面的5%的致病因素。
    他甚至宁愿去召唤那部分“伤痛”记忆,也要去弥补空洞。
    如果用说教去鼓励患者接受那种空洞,活在当下。
    那是一种积极的做法。
    但并不是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不需要多少鼓励与建议,基本依靠患者自身的本能反应来治愈心灵。
    所以,首先就要承认这种空洞存在的真实与必要性。
    因为这种空洞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
    具体来说就是心的一种悬空感。(在后面阐述quot;呼吸quot;章节中,可以推出:这种空洞感其实就是没有深入吸气,致使腹部没有正常膨胀而导致的)
    然后再用患者的本能来弥补这种空洞。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症状,就是失去的那部分自我。
    所以,如果患者用现在的自信,去弥补曾经的症状所带来的遗憾,自然就是“画蛇添足”了。
    但是,要明白如此,前提是要让患者知道症状就是那部分自我。
    回到上例,那个男孩的“症状”就是:经常在所爱的女孩面前说错话、做错事。甚至是带有强迫性的一种“罪恶”。
    那么,他的空洞和遗憾就是——自卑,没有自信去追求她,害怕被拒绝。
    他当时很痛恨自己的低级错误,还有那种强迫的“罪恶”。
    如何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如果仅用表面意识去解释。
    只能得出自相矛盾的结果——既然这么在乎她?为何还总是在她面前犯一些低级错误?
    只能用潜意识与意识的冲突来解释,才能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
    那就是——他的潜意识根本不那么在乎她。所以在她面前会比较放得开,不怕犯错;也由此体现他那种闲庭信步的自信:不会担心自己的小错而追不到她。
    所以说,他的自信就在症状中体现出来了。
    他只需明白症状的意义,就已经足够了,而不需要再用现在的自信去弥补过往的空洞。
    如果他用现在的自信去弥补过去的遗憾,就会造成一种新的记忆空洞。
    这种新的记忆空洞就是……他忽略了当下的爱。
    当下即使有人爱他,有真实的快乐存在,他也觉得不满足,甚至觉得索然无味。
    因为他的自信记忆用来弥补过去的空洞。
    自然会在现在留下一个新的空洞;等到下一次,即使故境重现,他的自信记忆又要来弥补新留下的空洞。
    记忆就像一条溪流,如果中间产生了空缺,前面的水就会倒流,填补这个空缺。
    倒流后又留下一个新的空缺,再前面的水又要倒流弥补新的空缺……
    造成总是无法应对当下现实的局面。
    这就是症状“复发”的心理动力机制。
    也是患者对未来总是“先入为主“的恐慌和焦虑的原因。
    其实这种“先入为主“与”过分后悔“是等同的。
    只需细心推理便知。
    按照此原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需明白症状的意义,就等于症状的消除。
    自信的记忆也就明白了方向,不再是向后退缩,而是用在当下;“症状”也就没有“复发”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态还是一种quot;治愈quot;与quot;复发quot;的临界点.
    他的心理能量不再退缩、用在当下,但缺少向前的一种惯性.
    就像一支军队,拼命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重围困.获得了生机.
    但如果他继续行军的动力完全丧失了,难保他不会再度陷入围困.
    这种向前的惯性就是将在后面阐述的quot;创造性快乐quot;.也属于人的自然本能.
    现在,先就目前的分析作出结论:
    至此,为自己的过去不堪回首的患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症状中找到满意的解答。
    社交恐惧症者:因为担心自己的言行出丑,或者怕得罪别人,所以恐惧社交;但越是担心,越是容易出丑。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知:那是因为自己的潜意识并不十分在意那些人,所以不怕得罪别人,不怕出丑,所以不可克制地出丑、得罪;因为他的潜意识认为,即使出丑、得罪,依然有信心正常社交。
    婚姻恐惧症者:总是为自己过早踏入婚姻殿堂而后悔,担心婚姻影响他的自由,害怕妻子会干扰他的朋友圈。
    甚至希望回到从前再选择一次。
    但是,弗洛伊德曾说过:行为无意外。
    当初他选择结婚的行为,看似很草率,是错误的。
    但是,这是由他的潜意识必然推动的。
    因为他的潜意识认为:即使结婚了,他那种无条件的自信,依然会认为:妻子绝不会扼杀他追求自由的权力;他的自由也不会受任何人和事的桎梏,包括他的朋友。
    健忘者患者:总是为新近忘记的事而绞尽脑汁去回忆。
    实际上,也是因为潜意识那种闲庭信步的自信,不需要刻意记得某些事,也能够生活得很好,才会导致容易忘记一些事。
    患者的思维迟钝,其实也是一种潜意识信心的表达.
    因为他有信心,所以不需要急于迎合别人,而能够保持自己的淡定.
    心理疾患者有时的不断沉思,原因是他曾经思考得太少.
    在与人交流时,想都没想就急于迎合对方,与他说话.
    所以,患者在抵抗疾病失败后,有时会产生一种懊恼与自暴自弃的渴望情绪:quot;让疾病再来一次吧!我倒要看看你到底能把我怎么样?quot;
    但疾病却偏偏不出现.
    原因就是:症状就是他缺失的那部分自我,发生后,记忆就填充了,没有了空洞.他再去quot;召唤quot;,症状也不会流动,出现在他面前.
    只会造成他忽略当下的正常快乐,然后留下新的空洞.等到下一次,新的记忆再来弥补这个新的空洞,引发症状.
    总言之:许多患者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发病的时候才是正常的,发病了就变得不正常.
    其实正好是相反的.
    因为他所坚持的quot;正常quot;,只是一种非常妥协的、退缩的快乐.
    就比如说:一个男子害怕一个凶恶的人,那人总是有事没事要凶别人几句.
    有一天,这位男子因有事,要去面对那个凶人.
    心中一直恐慌,害怕被那凶人骂.
    而当他面对凶人后,那人竟没有骂他,使得他乐不可支.
    可见他的快乐是如此的低廉.
    骂人明明是别人的错,与自己毫不相干,他也无法摆脱.
    要不然,在面对凶人之前,他不会牺牲当下的正常快乐而去提心吊胆.
    对待心理疾病也是如此.
    患者所认为的quot;正常quot;,也是这种极其妥协的快乐.
    其实他们自己也明白: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苟且的,心理疾病永远都不会离开他,因为已经在他们心中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而害怕疾病,就等于害怕挨骂.
    其实挨骂不应去逃避,因为那是别人的错.
    为了要逃避,他才会牺牲当下许多很常态的快乐,一直提心吊胆.
    挨骂和疾病其实就是在不断提醒他:他缺少了一种面对打击,依然闲庭信步的自信与勇气.
    只有具备这种勇气,快乐才是无处不在的.
    否则,快乐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极其苛刻.
    这也是抑郁症病人缺少快乐的原因.
    但并非根源.
    闲庭信步的自信与勇气并非说说就有,一定要他自己恢复这种记忆.
    就像他们不敢贸然反击那些凶人一样.
    因为在遥远的过去,他的人格已向那些严厉的人妥协并融合,反击他们就等于反击自己.(这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详述)
    还有一种属于心理疾患者,或者一部分普通人的顾虑:
    他们在了解了改变自己的方法和必要性后,特别担心那些熟悉他的朋友无法接受.
    这个时候,也许大多数人,包括心理医生都会这样教导:quot;都已经明白了改变自己的方法,怎么还顾虑那么多?别人的看法有什么重要呢?不要管他!要为自己而活!quot;
    这或许是一个激励的建议,但并非心理分析所坚持的.
    心理分析会以一种更加自然、更加本能的方式告诉他:quot;他们已经被迫接受你了.你以前在朋友面前经常无意识地犯错,难道不是你潜意识所想吗?现在,你的朋友还不是你朋友吗?现在的改变,不过是和以前的犯错统一罢了.quot;
    明白了这个机制,可以说,所有复杂晦涩的症状都理成了通畅的逻辑思维;而再也不会造成思维错乱、失常。
    接下来,患者自然就能脱离心理分析;回归现实;正常生活。
    现实中复杂多样的暗示再也不能轻易诱发曾经的患者生病。
    但是,还可能存在一种很隐秘的挑战——也是最后的、唯一的挑战。

章节目录

深层心理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莲花九天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莲花九天落并收藏深层心理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