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父亲退休已经8年了。原来在外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父亲渐渐地习惯了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可操心的大事,没有什么压力,和母亲安静地待在家里。这些年的许多时光,父母生活的情形大抵是这样的。
    住在机关大院里,很安全,不太大、不太新的房子倒也舒适。夏天有空调,父亲怕热,电扇总是开得很早,空调倒用得很少。冬天有暖气,是集体供暖,从每年的12月初到来年的3月,让人感觉不到冷。院子里有开水,每到中午和晚上,都有供给,一壶开水交2分前的水票。
    每天的早晨,父亲都要早起,到院子里练一会儿许多年以前学的太极剑,这是每天必须的功课。然后骑一辆自行车,到西边的菜市场买一些青菜。父亲做事总是很仔细,连买菜都精挑细选,让人觉得有些斤斤计较。母亲则在家做饭,虽然是两个人的饭,也做得很用心,或者鸡蛋面条,或者小米稀饭,或者豆汁油条。母亲总是把吃饭这件事看得很重。
    上午的时候,父亲母亲大多各自自由活动。父亲周二、周五要到机关的阅文室去值班,这是一份尽义务的差使,一些退离休的老同志要来看文件、资料还有一些杂志。许多人不愿干,父亲却做得很尽心,按时开门、关门、提水、打扫卫生。也许是因为有这份差使的缘故吧,已经退休多年的父亲去年还被选为党代表参加了党代会。而其他的日子,父亲常常是在街上转悠,东瞧瞧,西转转,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修理电器的门市,一是有这方面的爱好,二是自己也在家鼓捣。赶上街上有什么热闹事也围着看,回来则一遍一遍地对我们说,还不时加些议论。
    母亲则经常赶集,步行好几里路到城里南面的大市场,挎一个有些陈旧的皮包,总捡一些便宜的菜来买,装得鼓鼓囊囊的,近午的阳光使母亲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母亲有时专门多买一些大蒜、西红柿什么的,气喘吁吁地爬上四楼送到我家。或许是过去缺吃的日子过多了,总担心我们吃的不够饱、不够好。有时自己在家蒸一些馒头给我们送过来,又劲道,又有香味,比超市里面的好吃多了。
    吃过午饭,没有太多的事情,经常午睡。父亲有打呼噜的习惯,而且很响,母亲是早已习惯了。整个的下午,没有什么特意的安排,大多呆在家里,打开电视,在有些昏暗的光线里,父亲戴上老花镜在沙发上翻一些书报,母亲则坐在一旁,一边看电视,偶尔地也絮叨几句,说的都是一些家里的琐事。
    每天晚饭之后,便到街上溜达,夜色中,路灯下,一前一后,不紧不慢,顺着习惯的路线,只是步伐不再矫健。碰到熟人,打一下招呼。也经常一起拐到超市里,看看有没有减价的商品,有时买点东西,有时什么也不买。有时买上一包瓜子,在超市外面的座椅上,悠闲的磕上一会儿,直到超市要关门了才离开。
    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我和二弟一家到父母家聚会,便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尤其最高兴的是孙子、孙女的到来。或者炖排骨,或者炖鸡,或者炖鱼,总是把饭桌上的菜搞得满满的。有时父亲亲自下厨,把一条手巾搭在肩上。吃饭时,父亲常常喝一点酒,最近因为查出有了糖尿病的毛病,在我们的规劝下算是戒了。
    日子就这样在自由、安定、从容和闲暇中一天天过去,都已年近70岁的父母,虽然衣食无忧,但白发和皱纹却在一天天增多,腿脚也大不如从前。偶尔,父亲放着我们的车不用,悄悄从楼下的储藏室里推出多年前买的一辆嘉陵摩托车,带着母亲回一趟乡下老家,或者去看一下已经90多岁的外公。我们知道了,都极力反对,很担心他们的安全。但反对归反对,父母有时候也非常固执,像孩子似的,我们的话未必听得进去。
    记得有首歌里曾唱道,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觉得,父母更是这世上我们最值得珍贵、最值得爱惜的无价之宝。

章节目录

存忠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存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存忠并收藏存忠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