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学新去世的消息是在冬日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
    他是我老家小时候的同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那个小山村,到处是贫穷的影子。小学的校舍自然是十分的简陋,土坯的旧屋子,昏暗、潮湿,课桌是一条长长的木板。同样抹着一把鼻涕,同样穿着缀满补丁的衣服,呼呼啦啦地走进教室,那里面就有他。我们一起一直从小学读到初中,在班里他并不突出,而关于他的记忆在我的脑子里有些模糊。后来各奔东西,这些年也少有交往。如今听说出生在同一旮旯、一块在山野里长大的伙伴,刚过四十岁,就撒手而去,从此阴阳永隔、人鬼殊途,不能不叫人伤感和遗憾。
    的确,死亡有时离我们很近。而人的生命,有时很顽强,有时又很脆弱,不分贵贱,也不分年龄。不能用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去计算余下的日子。
    学新的葬礼这天,气温很低,但天空却出奇的蓝,像刚刚水洗过一样。我们几个住在县城的同学一同驱车前往参加。当车子在村里一处很气派的宅院前停下时,只见男男女女围了很多人,门口几个花圈格外刺眼。一个脸色黝黑的农村中年妇女哭哭啼啼的,在向人们诉说。同车的同学说,这就是他的妻子,中年丧夫,也够可怜的。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小时候,觉得它是件十分遥远的事情。于是,我们尽情的挥霍着青春,无所顾忌地采摘着生命的花朵,结婚生子,为人父母,一步步走到今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听着、看着周围有人冷不丁的走了,或因车祸,一瞬间人就不在了;或因疾病,经过痛苦无奈的挣扎。有时这个人好像昨天才刚刚见过面,今天就听说已经走上了黄泉路,令人实在难以接受。死亡的真实与残酷,让渐渐衰老的我们慢慢地感受到了、体味到了。
    像一个幽灵,死亡始终徘徊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不管你是意识到了,还是没有意识到,从你来到世间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形影不离地围绕着你。金钱、地位,名声、功业,甚至是青春、亮丽,都挡不住它的挥戈一击。在它面前,人类就像一个无助的婴儿,脆弱而渺小。
    灵棚里,学新的遗像还在向我们微笑,一如从前。但他的躯体却化为一缕青烟,融入了无边的旷野,融入了天空和大地。从泥土里来,到泥土里去,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永远陪伴生命的,是荒野、枯草还有日月清风。
    小时候,我们那时的脑子里塞满了英雄的故事。宁死不屈,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长大了才知道,其实人人都怕死,人活着最怕的就是死。
    大人物的死自然会引起轰动,就像他活着时做出的事情。而小人物的死,悄无声息,一蹬腿,没了就没了。就像山野的草,枯了就枯了;就像山野里的花,谢了就谢了。来年春风一吹,照样一片新绿,照样一片花红。
    学新是因病而死的。这些年,他一直风风火火,奔波不停,后来当了个建筑包工头,钱赚了不少,酒喝了不少,苦头也吃了不少,好不容易挣下了一份家业。可正当壮年,却像风一样的消逝了。
    回城的路上,接连碰到几支结婚的车队,一溜的豪华轿车。那天是个好日子,阳历的12月17,农历的十月二十七。这些年“七”这个数字越来越受人追捧,代表着高升、兴盛,尤其是官场。我听说,县里人事变动的方案在那天晚上就要揭晓,那是多少人翘首以待的事情。随之而来的,就是祝贺的狂潮,酒店爆满,礼品店缺货。洞房花烛夜,升官又晋爵,自古以来就是大喜之中的大喜,谁不得意。
    进到城里,仍旧是如织的车流还有人们匆匆忙忙的脚步。也许是在为一个人人争夺的职位,或者是一个失之交臂的机会、一笔很有赚头的交易,还是一场欲罢不能的感情
    然而,人生如一场戏,无论精彩与否,都终将曲终人散。“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章节目录

存忠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存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存忠并收藏存忠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