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的名声很大,大到享誉中外、名贯古今;知道滕王阁的人很多,多到成千上万,不论是男人、女人,还是青年、老年。但绝大多数人知道滕王阁,不是亲身到了滕王阁,而是由于读了唐代那位天才少年王勃的滕王阁序。那篇千余字的文章,在如今的学生课本里有,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里有,在名人的书法和字帖里有。就是通过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字,人们知道了王勃,知道了滕王阁。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情,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1300多年前,王勃这样向我们描述了滕王阁绮丽与豪华:层叠的山峦耸立起翠绿的屏障,凌空的高阁闪动着艳丽的色彩,桂木建筑的殿堂,香兰装饰的宫室封建王侯奢侈与浮华的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许多人没有去过江南,没有去过江西,没有去过南昌,没有真正见过滕王阁,然而人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滕王阁,那就是王勃的滕王阁。
    2004年深秋,一个雨雾蒙蒙的上午,我终于登上了心仪已久的滕王阁。那次江南之行,在江西,我们先到了庐山,后到了南昌。那几天,一直下着雨,整个旅程都湿漉漉的。进入滕王阁园区时,已近中午,雨仍然下的很大,大家不得不撑起了雨伞。
    穿过一排仿古店铺,映入我眼帘的滕王阁,丹柱碧瓦,画栋飞檐,斗拱层叠,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鲲鹏。贴金的“滕王阁”正匾系苏轼的墨迹,正门不锈钢长联“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毛泽东手书。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再现“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之风仪神采;古老的编钟、乐器及青铜祭品,凭添了楼阁的古雅之气。 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望长天万里,西山横翠,令人心旷神怡。走进滕王阁,我穿梭于楼阁和诗文之间,我漫步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
    王勃,一个文弱书生,一位少年英才。他6岁便能作文,14岁应举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为沛府修撰。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因写了一篇檄周王鸡,飞来横祸,被唐高宗赶出沛王府。后来,在虢州参军任上又因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虽未丢掉性命,却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最后在渡海省亲途中,溺水而死。
    王勃25岁这年的秋天,路过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伯于此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等写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满座大惊,连洪都督都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滕王阁,最初不过是滕王李元婴建造的一个普通的楼阁,一个达官贵人玩乐的地方。古往今来,历代帝王曾经建造了多少这样的楼阁,一座座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是王勃,用他一挥而就的滕王阁序,令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名声大噪;是王勃,使这座楼阁屡毁屡建、走过千年而不倒;是王勃,用其超拔的意境以及对个体生命无奈的感触与深悟,引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万代景仰。一个文弱书生,创造了不朽的神奇;一个少年英才,使几经焚毁的名楼一次次复立于华夏大地。
    王勃,书写和改变了滕王阁的历史。没有王勃,就没有今天的滕王阁。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年轻的王勃,虽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心,却壮志难酬。天嫉英才,他超人的才华,引来的是妒忌、是诬陷、是排挤、是灾难。王勃的死,充满了悲剧色彩,虽然真实的死因已无从查考,但这位27岁的天才,是怀着一腔愁愤和无奈离开人世的。我们知道,那时的中国,为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之一。虽然是相对清明的时代,虽然帝王将相都标榜自己珍惜人才,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像王勃这样怀才不遇、怀明珠暗投,被群小攻陷,最后郁郁而终或者终生不得志的又有多少?西汉时才华出众的贾谊死时33岁,三国时的哲学家王弼死时24岁,唐代诗人李贺死时27岁,明代诗人夏完淳死时年仅17岁。他们像王勃一样,正是由于仕途上的失意,才铸成了他们的悲剧美;也正是王勃这位不得志的少年天才和令人扼腕的人生,才成就了滕王阁。
    不知道,在纭纭众生中,我是第多少位登上滕王阁的来者。千百年来,这座江南名楼,建而毁,毁而建,历经多少人世沧桑。想当年,一位满怀报负的书生就是在这里,参加一个从此留名的千秋盛宴。于是,一篇旷世美文在他的笔底诞生,一座滕王阁从此名气大震。凡到过这里的游人,谁不赞叹这位初唐才子留下的千古绝唱。滕王阁是属于王勃的。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时间如水,岁月如梭。江水远去了,当年的滕王早已灰飞烟灭,那只江上的孤鹜也早已飞走。但是,历史却把王勃和他的文章连同滕王阁一起留了下来,而且会一直流传下去,直到永远。

章节目录

存忠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存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存忠并收藏存忠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