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书求学的经历中,考过高中,读过高中,却远远没有读完高中。这也许是我一生走不远、走不高的原因,也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我是在我出生的那个小山村读完初中的。那个初中班,是我们那个村的历史上办的唯一一个初中班。临毕业时老师对我们说,可以去考高中,也可以考中专,也可以两个一块考,每人需交5角钱。在上个世纪的1978年,记得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中专、考高中、考大学,都是很新鲜的事情,因为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都是靠推荐。由于从小学到初中,大家的学习一直马马虎虎,很大的精力是在勤工俭学上,因此班上的许多同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有的干脆回生产队里干活去了。
    考试是在县城的一所小学。几天下来,我觉得高中考的还是很理想,而中专却不怎么样。不久,我就果然接到了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这也是县里最好的高中,我是我们那个初中班里唯一一个录取的。走进一中的校园,是在一个晴朗的上午。一大早天刚朦朦亮,母亲就为我准备了行礼,一床棉毯,一瓶豆油炒咸菜和一包袱煎饼。坐的是村里往县城运石灰的马车,屁股底下被烙的生疼,颠簸了两个小时才来到了县城。
    进了学校报到后,我被安排在19级二班。班上40来个同学大多来自农村,有的很偏远,大家一开始都十分陌生。许多的同学穿戴都非常的寒酸,非常土气,好在大家当时都不在意、不计较这些。住的是学校安排的宿舍,就在教室的后面,是红砖瓦房,我们班30几个男生全住在里面。没有床,地上垫一些干草,上面用苇席罩住,大家铺上自己带来的毯子,分两排挤在一起。晚上上厕所,需要到外面去。
    紧张的学习生活马上开始了。可能是由于我入学时考试成绩比较突出,被老师指定为班里的第一任班长。主要职责是喊上课下课、早晨带着跑操、收作业等。刚开始唯唯诺诺的,闹了不少笑话。由于大家在原来的学校都是学习尖子,所以一开始都暗中较着一股劲。有的晚上不息灯不回宿舍,有的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那时,读书的心是纯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常常用这两句话鼓励自己。老师和在初中时不一样,非常有特点。数学老师上课不带课本,所有的例题都倒背如流。化学老师是个女的,讲起课来眉飞色舞,像在表演节目。
    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要从被窝里爬起来,然后胡乱的套上衣服,睡眼惺忪地到学校的操场上跑步。由于身体素质很差,我常常在剧烈的跑步之后,眼前金星乱闪,那一刻的感觉就好象呼吸要停滞,我不得不凭着知觉蹲在地上,然后好一会才能慢慢缓解过来,每次都会脸色惨白并伴随着一身冷汗。
    吃饭大家都在教室里。中午、晚上下课的铃声响过,同学们呼呼隆隆涌出教室。值日生用铁桶到学校食堂排队抬回开水。虽然伙房里也有馒头,也有炒菜,有的5分钱一份,有的一角钱一份,但那是一种奢侈,班里的同学很少去买。多数同学都是从桶中舀一缸子开水,把从家中带来煎饼泡上,就着咸菜飞快的吃过。也许,在那时,不干体力活这样的饭食已经不错了,在家里辛勤劳作的母亲吃不到这样的。
    由于刚从农村来到城里,还是比较想家。到了周六的上午,就有些坐不住了。中午一下课,急匆匆的吃过午饭,就收拾一下往家赶。我从学校到家里,需要走十四、五里的柏油路和五、六里的土路,没有自行车,只好开动两只脚。经过3个多小时行走,到家时太阳已经快落山了。母亲早就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有葱花烙油饼,玉米糊糊,有酸辣鸡蛋汤,我终于可以敞开肚子饱餐一顿了。家里不能久待,吃过两顿饭,第二天上午就要带上一周的饭食徒步往学校赶。
    知道自己考上了中专,是在临放秋假前的一个中午。同班的一个同学告诉我时,真有点欣喜若狂的感觉。秋假期间,学校曾组织班干部搞过一次活动,一班的班长曾问我,能否不去上中专,继续读高中,而后考大学。我当时也许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因为上中专意味着这一辈子就再也不回农村种地了,而是一个城里人了。现在看来,当时的眼光确实有些短浅。
    听同学说,我曾在的19级2班后来几乎全部考上了大学、大专,有的去了美国、英国和日本,有的在北京、在上海,在省城的也混得非常不错。当时我由于呆的时间太短,班里的许多同学还不熟悉,有的现在已记不住名字了,但回想起来,还是非常的温馨。
    我短暂的高中生活,在那个阳光普照的夏秋时节,才刚刚开始就匆匆结束了。虽然短暂,却也曾有几多忧伤,几多欢喜,几多失落,几多豪情,从我心头涌过。毕竟,那里曾有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有我人生起步时的感悟。

章节目录

存忠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存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存忠并收藏存忠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