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影是我们儿时最盼望的事情,也是文革中生活在穷乡僻壤的村民们特有的文化生活。那时电影是轮流放的,我们村每过一个阶段就轮到一次。记得放的片子次数最多的是样板戏,也重复几个老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及苏联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每片放映之前总要加映新闻简报。
    有时放电影兼开批斗会。一般是一块电影放完换片时,大队长在放映机旁对着话筒喊话,说某某偷砍生产队里的树木,然后宣布其人的罪状,并作为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提醒大家提高警惕。那时还真有破坏分子,比如某地主,经常乘人不备,用镰刀砍生产队里的庄稼,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比如某富农,趁着夜色,把革命标语涂的污七八糟。现在想来,村干部说的那些事情不一定是真实的。
    那时的革命电影主要是演样板戏,也就是革命现代京剧。记忆比较深的,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还有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等。记得放映平原作战时,学校里各班轮流看。轮到我们班时,整个一个下午不上课,老师叫我们从家里拿来毯子,把教室的窗户严严实时的挡起来,屋里立时一片黑暗。大家静静地坐在自己的课桌旁。白色的幕布就挂在放黑板的地方,开演了,放映机的发出的声响很大。这是一部反映抗日的戏。印象很深的是,小英子在青纱帐里的那场戏。晚霞中,碧绿的芦苇丛中,英姿飒爽的小英子手持红缨枪。这部电影我连续看了3遍。另外还在学校的操场上和生产队里的场院上看过。每一遍都看的津津有味,有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
    那时侯看样板戏,从中感觉的是一种精神。对戏里的英雄人物特别的崇拜。比如柯湘、江水英,赵勇刚、杨子荣,他们特别的勇敢、特别的坚强,特别的无所畏惧,几乎每个人都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抚慰了和坚强了一颗少年的心。每部样板戏我都看了很多遍,许多的情节、许多的唱段、许多的台词都能够背下来。
    从我记事开始,除了八个样板戏外,还看了一些故事片,比如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春苗、创业、艳阳天、海霞、红雨、侦察兵、闪闪的红星等等。火红的年代,说的是一个钢厂顶着修正主义的压力,自力更生,抓革命,促生产的事情。工人赵四海的形象,高大威猛,嗓音雄浑,活脱脱一个当家作主人的中国钢铁工人形象。第二个春天,说的是制造“海鹰号”鱼雷艇的故事,剧情已经记不清楚了,但那一片蓝色的大海还长久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印象特别深刻当数春苗。在一片青翠的竹林中,一个漂亮的身背药箱的小姑娘,伴随着美丽的歌声,微笑着朝我们走来。片子最后的一组革命镜头,激情洋溢,春苗端着一碗汤药,送到患病的贫农老大爷水昌伯的跟前说:“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你这碗药夺回来的,喝吧。”那时还有一部特别火的电影叫决裂,我反复看过多次,说的是上大学的故事。有个镜头至今难忘,一个大学的党委书记,摸着一个农村女孩手上的老茧高声说:“上大学,什么是资格,这就是资格。”这句话,当时让我们这些正在小学读书且手上有老茧的农村孩子听了心花怒放。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关于看革命电影的记忆还是记忆犹新。现在,有些片子还在放。昨天,看了智取威虎山的vcd碟子,心灵仍然受到很大触动,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时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的十分的迫切,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变的极其强烈。有了100平米的房子,还要200平米的;有了摩托车,还要有小汽车。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尊严,一个人荣辱,好象只与金钱有关,与官位有关。也许,重温革命电影,能够使人们找回被物欲扯偏了的心理平衡,能够在滚滚红尘中再次寻觅到那片一尘不染的精神家园。

章节目录

存忠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存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存忠并收藏存忠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