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这部电影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看的,其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令人难忘,尤其是小英子那双纯真、忧郁的眼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过了许多年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主题歌的歌词,出自上个世纪之初的传奇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当了和尚的弘一法师之手。
    2003年初冬,我第三次到杭州旅游。游览虎跑寺的时候,在虎跑泉附近,知道这里有个弘一法师的纪念馆。导游说,这是李叔同出家的地方。进去看了看,只见里面的陈设非常的简朴,中间好像是空荡荡的,地面也不平整,四周的墙壁上挂着许多大师过去的老照片。走出纪念馆,在一个摊位上,我买了一本叫弘一大师传的书。那天午后杭州的天气十分晴朗,游人不多,十分清静,地上有些秋风吹落的残叶。
    这些年来,透过铅字印成的文字,还有通过网上搜寻的照片,我一直想试图了解这个民国时期的奇人。李叔同的一生的确充满了神秘。出生时,他的父亲68岁,母亲19岁。这样一个老夫与少妻的搭配,世间毕竟少有。以他的出家而言,从赫赫朱门到寂寂佛门,从翩翩浊世的风流公子到戒律精严的苦行僧,这种巨大的生命跨越,超常的生活反差,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他的死也非同寻常,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在福建的泉州安祥圆寂,临终前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其生其死,扑朔迷离。
    李叔同可谓多才多艺。他是那个时代名声赫赫的才子,被人称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享有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等诸多美誉。在世之时,爱学识,爱文艺,爱音乐,他是第一个将西洋油画、音乐和话剧引入我国的人,第一个绘画使用人体模特。出世之后,爱佛学,爱书法,爱传道,被尊为大师,享誉海内外。他的佛学著作,堪为传世经典。一个人一辈子在一个方面有所建树就不错了,而他在许多领域都不同凡响,不能不令人称奇。
    李叔同更是浪漫而多情。有人说,他是多情里面的最多情者。曾经常年侧身于歌台舞榭,在灯红酒绿之中,在缠绵的温柔之乡,与众多佳人留下了风流韵事,演绎了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欢场色相因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怅惆为谁颦?”细读李叔同的这些诗,无不透露出对风尘女子的深情情爱怜。况且,他还有一位痴痴恋他、等他的日本女子呢。
    对李叔同,我感受最多还是他的寂寞、孤独和悲观。生而为人的迷茫,各种欲求带来的苦痛,还有无法摆脱的幻灭感。虽然这些苦痛,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子虚乌有,或者是庸人自扰,但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和诘问,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过去的人在问,今天的人同样在问。在李叔同的一生中,总萦绕着“幻灭”和“悲观”的影子。感怀身世的忧伤,类似林黛玉一样“花未开已不忍见其凋谢”“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字里行间,道尽了心灵的虚空和无依。缥缈的歌声,苍凉的别梦,还残留下多少回忆的温馨?该上路的终归要上路,该告别的终归要告别。人生是一场为了告别的宴会,也许我们不该把欲望看得太重。
    走入李叔同用生命构筑的迷宫,我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不仅仰慕大师的绝世才华,更感叹人生的无奈和苍凉。生命的蜕变竟是这样无解,大师的人生轨迹是这样如梦似幻,有说不尽的忧伤。

章节目录

存忠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存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存忠并收藏存忠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