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1984年至1985年,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我们这些同事特别忙碌,及时投入到宝钢基本建设和技术练兵等活动之中。
    钢管厂的建设由于比炼钢厂、初轧厂等单位相对晚一点,为了赶进度、抢时间,我们作为生产工人,也共同参与了冶金建设工程后期的排电缆等一些收尾活动。十几个人站成一排,拖着长长的电缆,一步步地往前缓缓挪移。钻地沟,趟积水,弄得人人满面尘灰,鞋子和裤子皆被湿透。
    一条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地沟,暗暗的看不太分明。带队的老师傅手中的电筒,散发出一圈淡淡的黄色的光,引领着一队人缓缓前进。遇到凹坑和积水处,就及时提醒一下:“这里有水!”“转弯处有个坑!”然后用手电筒照着,提示后面的工人别走错了路。有一回前面的人在叫:“这里看不见啦。”于是拿手电筒的老师傅招呼后面的人小心一点,自己急急忙忙地往前赶。还没走几步,只听得后面的人“啊呀”一声,回头用电筒一照,只见一位瘦瘦的工友小宋,两只手撑在地上,而两只脚从膝盖处全陷在浑浊的水里,显得非常地狼狈。匆忙中他从水里爬起来,走出地沟,走往外面明亮的地方。只见他走一步留下一个湿湿的脚印,裤子上的水正不住的往下缓缓流淌。
    当时,冶建工人的工作辛苦,奖金也很高,有一百多元。我们的月奖金是六元。拉一天电缆,另加六毛钱的补贴。干一样的工作,奖金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一些同事想想有些心理不平衡,常常想找机会发泄一下。于是个别工友一边使劲拉电缆,一边以劳动号子的节奏大声高喊:“嗨嗬,香烟!嗨嗬,老酒!”意思是我们出力干活,让你们拿高额奖金吃了香烟老酒。冶建单位的老工人看了,张开了嘴在一旁直乐。而从上钢一厂调到宝钢钢管厂的老师傅,则模仿着电影列宁在1918里的镜头,学着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的口吻,瓮声瓮气地安慰大家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电缆刚铺设好,外国专家还在紧张地进行设备调试,我们就急冲冲地进入操作室,开始熟悉生产现场的情况,进行实地训练和技术练兵。操纵台的按钮下标明的全是德文,我们这些年轻的宝钢职工,按次序有条不紊地模拟操作。厂长和车间主任等领导,也常常穿着工作服戴着手套来到生产现场,看着大家进行战前训练,他们就问问设备的情况,及时鼓励一下。高兴时,拍拍我们的肩膀热情地称赞一句:“小伙子们,挺精神的,干得不错!”
    宝钢钢管厂的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因此,在这里进行设备调试的外国专家,全是清一色的德国人,高高的个子,白净而略显毛糙的皮肤,脸上有明显的毛孔;头上是棕黄而卷曲的头发,两只蓝蓝的大眼睛,望之如同一汪幽深的海水。
    这些外国专家,有些是老作业长和老工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有一位作业长原来自己办过钢铁厂,可惜后来倒闭了,只得到别人的企业里做工。我曾经冒昧地问他,开钢铁厂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他答道:“要有雄厚的实力,最好有自己的矿山,不然的话,一有风吹草动工厂就得倒闭。”也有的德国专家很年轻,才二十岁,比我们还年轻,不大懂行,调试时还常常向我们的同志询问。
    我们的职工抽烟时,你一支我一支的相互敬烟,搞得面前烟雾缭绕;德国专家则不然,上班时各自掏一包香烟往面前的桌上一放,烟瘾来时自己摸一根,从上班抽到下班,彼此间互不往来。
    因为对他们的做法不太理解,我们的同伴在一旁悄悄议论“外国人模子介大,一个顶阿拉两个;工钱介大,一天抵阿拉一个月;派头介小,香烟也不舍得发一圈。”于是当一位德国朋友点烟时,有的同事就在一旁比划着说:“揉一圈,揉一圈”德国人怎么也听不懂,忙开了门去叫翻译;翻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情,急匆匆地跑进操纵室,问清情况后,笑着向他解释,他终于听懂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入乡随俗,第二天德国朋友带了两包外烟交给班长,并比划着说了一句洋径浜的上海话:“揉一圈,揉一圈。”听到外国人怪声怪调地学说上海话,看着德国朋友送的充满友情的外烟,大伙高兴地笑成一团。
    德国专家很和善,德国专家也很严格。有一天早上,一位老外刚上班就怒气满面地向我们哇哇地发火,搞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翻译闻声赶来才弄明白,原来是离开操纵室一百多米远处的楼梯底下,有一滩积水。他固执的认为,地上有水,弄不好会让人摔伤的,要求我们马上擦干净。尽管这不是我们的份内事,照理应该是由清洁工做的,我们也没有二话,赶紧跑去将水弄干净。我当时曾想,这一点点水,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吗?事后觉得,这虽然是件小事情,却表现出德国专家爱厂如家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也是陈云同志提出的“建设宝钢,要严格要求,有时甚至要带点苛求”的说法的具体体现。
    在宝钢领导的严格要求下,在专家和老师傅精心指点下,我们这些工友一天天地成长起来,一天天地成熟起来。
    钢管厂投产后,有一次,再加热炉里面的步进梁发生故障,需要停产抢修三天。为了加快抢修速度,配合检修工人快一点排除故障,在再加热炉熄火后不久,在近十台鼓风机的强制冷却下,我的同事们戴着隔热面具身穿防护服装,争着冲进八、九十度高温的炉膛里,奋力地进行抢修。炉温实在太高,烤得人有点受不了,伙伴们进炉膛干五分钟就出去休息片刻,喘一口气,又返身冲进去继续干。在大伙轮番的冲击下,最后,只用了两天时间便修好了设备,多赢得了一天的生产时间。尽管不少同志为此手被烫着了,皮肤也被烤痛了,但工友们觉得也值得:因为我们将可以多生产近千根钢管。
    又过了几年,在1989年“六四”风波期间,大街上人潮汹涌,道路阻绝,交通瘫痪。我的这些可敬的工友千方百计地从四面八方往厂里赶。小李子弄了一辆自行车,从卢湾区的家中出发,化了三个多小时急匆匆赶到宝钢钢管厂,一进热轧车间连轧机操纵室,二话没说就在岗位上忙碌起来。因为交通阻绝,当时下一班接班的人手严重不足,上一个班的同事就顾不上回家,毫不犹豫的接连干下去。累了,在操纵室的墙边稍稍躺一会儿,恢复一点体力然后继续干。工厂和车间的领导,及时把饮料及饭菜送到工作现场,热情地慰问我们的这些平凡的职工。伙伴们连日拼搏,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工作,一口气足足坚持了三天,直到市里的交通全面恢复正常。
    我的工友们以自己连续作战的模范行动,确保了钢管厂的正常运行,确保了宝钢的正常生产。在此期间,这些平凡的工友表现得非常出色。

章节目录

成舟子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成舟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成舟子并收藏成舟子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