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 作者:捂脸大笑

    分卷阅读249

    子,身为太守,梁峰先主持了祓禊仪式。和去岁晋水河畔的雅乐歌巫不同,这次的祓禊简单庄重,由巫者奉铜盆献水,再用柳枝洗濯污祟,随后取鸡蛋顺水而下,为民增福。

    做完这一切,真正的踏春宴方才开始。

    并未摆出玩乐姿态,梁峰端坐主位,对下面众人道:“今日上巳,本当曲水流觞,尽享春景。然则匈奴势大,危我上党。故而今日,当考校诸君,选材任贤。”

    这话一出,台下哗然。在座的可并非只有寒士,也有不少士族子弟。见惯了上官游乐踏春,却从未见到这种把上巳佳节,都用于考校的。怎能不惹人惊讶?

    然而有人惊,同样有人喜出望外。陈崇双手握在膝头,身体微微发抖,那些人说的果真不错,这是要选材啊!可是这么多人,能选上自己吗?

    当听到府君开始出题时,陈崇愈发抖的厉害了。太难了!原来梁峰所出之题,非经非易,也无辩难谈玄,而是问策!以一地治政为题,考校在座白身士子,这岂是好应对的?纸笔发在了手上,陈崇却觉得脑中空空,想不出如何作答。随便写些冠冕堂皇的话,应付一下?几次提笔,几次放下,陈崇咬了咬牙,从农事落笔。

    这也是他来到书馆,才读的农书。大多数士子抄书,只捡五经和各种注疏,对其他名录的书,并不怎么在意。这也是应有之意,毕竟经史方才是治学之本。然而陈崇抄写的书籍,范围更广一些。

    一则,太多人抄录经史,抄本已经足够,书馆有意分流,让士子们多抄些其他书目。陈崇不愿跟人争抢,就选了不少地理、农事之类的书籍抄录。二也是他本人的一点小心思。只要这书馆不关门,总有一天,他能见到那些经史注疏,甚至可以择其优者自己抄了带回家。但是杂书可就不行了,就算是他,恐怕也不舍得把珍贵的纸张用于这上面。所以能多看,便多看些,抄写一遍加深记忆。这样自己所知,也会广阔几分。既然能成书,自有其珍贵之处,怎能错过?

    如今看来,这个选择还真没错。至少笔下不至于空泛无物。

    一篇文论写了大半个时辰,身边已经有不少人交了答卷,陈崇才勉强写完。仔细又审了两遍,他吞了口唾沫,把答纸交给了一旁仆役。然而交上之后,陈崇心中又生出懊恼悔意,自己写的是不是太过直白了?本来就是农事,又是平铺直叙的写法,哪有半分文笔可言?这样的答策,岂不让人看低?

    简直如同身处炭炉,陈崇只觉心中火烧火燎,又惧又悔,恨不得立时离席,逃个干净。然而府君阅卷竟然比所料快上许多,不大会儿功夫,竟然已经开始点评优者,唱名对问了。逃也逃不掉了,看着一一上前的士子,陈崇只觉万念俱灰。

    果真还是士族居多,有几个还得了府君称赞。也是,士族盘根错节,深入地方,不少人极为清楚时政,能够对答的,自然更多。而他们这些寒门子弟,若非天赋异禀,又有哪个有机会接触这些?

    正是心灰意冷,一个清亮声音突然响起:“陈文焕何在?”

    一个激灵,陈崇坐直身体:“小,小子便是!”

    只见主座之上,那位玉人望来,陈崇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快步走到了台前,再次跪倒施礼:“小子便是陈文焕,参见府君。”

    梁峰上下打量了他一眼:“你是书馆抄书的士子?我记得抄写最多的几人中,便有你的名字。”

    陈崇简直都跪不稳了!府君竟然还关注过抄书的数量?他一心攒空白纸册,倒是比旁人要多抄几本,没想到竟然入了府君的眼!可是自己竟然写了一篇如此糟糕的文论,他是不是已经浪费了最好的机会?

    谁料梁峰一笑:“未曾想,还有人从农事入手。你可是抄了几本农书?”

    陈崇结结巴巴道:“是,是有此事……农,农事为生民之本,小子才,才想了解一二……”

    “有这份心,便是难得。”梁峰颔首道,“经世之才当属台阁,却也要有脚踏实地之人,为民造福一方。你的策论意虽不新,却也有可取之处。明日到郡府,听候差遣吧。”

    这话一出,台下便是嗡嗡一片。谁曾想,一个寒门士子竟然凭借农事得了府君青眼!当世所选,不都是品藻德行,风姿文韵吗?怎么会如此量材?!

    然而府君所说,在座又有谁敢驳斥?陈崇脑袋一片昏沉,哆哆嗦嗦拜了下来。他入选了?被府君看重,可入郡府了?哪怕只是为一小吏,也比自己所想,要快上许多了啊!

    一股热意升腾,冲入眼眶。陈崇咬紧了牙关,控制着自己不要泪洒当场。他自幼家贫,身世又不出众,更没有那些脍炙人口的才学傍身,但是府君仍旧点了他,因为他的勤奋,他的用心。这样的上官,才是他梦寐以求,可为效死之人啊!

    自己定不能辜负这份赏识!

    深深叩伏在地,陈崇噙住了泪花,再次向台上之人顶礼而拜。

    第148章

    三月过去了,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 再过些时日, 便要立夏。农事日益繁忙,上党境内却越来越安稳起来。

    之前上巳踏春,着实让不少人脱离了白身, 进入太守府任职。有人留在了府衙,亦有人下放县城,做了佐吏。但是不论官居何位,这些人的出仕,着实让上党士人们有了盼头。这两年大乱, 之后的中正考评未必能如期举行, 但是府君依旧会擢拔贤能, 安定上党,这样的态度, 反而比任何言语都更有效。

    而几位出身书馆的寒门士子, 更是让新成立的书馆迎来了一次人数上的飞跃。越来越多的士人走出了家门, 前往郡城。非但上党十县, 就连临近的乐平国也有人前来投奔。趁着这大好机会,郡城的庠序重开,开始招收学子,讲经授业。虽然如今学堂里没几个名师坐镇,但是对于乱了数年的上党而言,还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有了官面上的治平,下面的百姓也能放心过自己的日子。之前开工的邬堡,如今已经差不多都建设完毕,水利设施更是初具规模,就连各地的官道,也都进行了修整。加上太守府下派的防疫医官和指导农事的农官,更是减少了疫病发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庶民们第一次学到了一些称得上科学的农业知识。

    种种叠加,就构成了一种惊人的向心力,莫说是那些信佛的百姓,就连不信的,也在家中立上长生牌位,只盼这位神人一般的府君,能够长长久久待在上党,保佑他们在这乱世中,得一隅安身之地。

    当然,巴望着府

    分卷阅读249

    -

章节目录

簪缨问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捂脸大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捂脸大笑并收藏簪缨问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