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17

    哥也格外关注。

    三个娃娃,五官长得像王妈妈,都是高鼻梁、大眼睛,皮肤却像田爸爸,很白,透着光泽。三人的穿着打扮也一模一样,看面料和做工,像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这是自家做的?

    还是请裁缝加工的?

    七五年,农场代销点里还没有卖成衣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身上穿的衣服大多是自家缝制的,或是买了布料送到国营缝纫店里加工的。

    当然,那些家庭条件好的,也有从城里邮寄过来的。

    她的爷爷和奶奶在农场时都会轧衣服。

    这门手艺,还是刚刚兴起缝纫机时自学的。

    尤其是爷爷,既会裁又会剪,手艺还特别好。当时,连队里有很多职工都拿着布料,来请他轧衣服。

    当然,也不是白轧。

    那时虽然不兴收钱,可职工们大多带着礼物,什么鸡蛋、咸鸭蛋、白糖,回老家探亲时还会带一点土特产专门送过来,表达一下谢意。

    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简单,也很质朴。哪像后世那样,个个“利”字当先?

    这些逝去的,永远也无法追回。

    因为一个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而她,却穿越到了这个时代。

    是为了一偿宿愿,弥补心中的点点遗憾吗?

    午饭后,王慧珍拉着元元的小手,在屋里屋外转了一圈,让她认认这个新家。

    她家在排房的第四户,门上装着一扇纱窗门,很好认。

    这是连队去年分配的住房,她家是双职工,人口又多,正好分到了一间套房。这套房,一共两大间,他家自己又用火墙搭着一层薄墙隔成了两个小间,这样就等于有了四间房。

    一进门的那间是会客室。

    墙上挂着两幅伟人画像和两幅地图,屋里摆着一套木制双人沙发、一对单人沙发、茶几、五斗橱、饭桌、椅子等。

    会客室后面的隔间里,是一条大通铺,住着三个小哥哥。田爸爸和王妈妈住在左边的套间里,后面的那个小隔间暂时还空着。

    王妈妈说,收拾一下,就让她住在小隔间里,还问她一个人睡,害不害怕?

    黎元元当然不害怕。

    她住的小屋,是家里最隐蔽的,面积不大,但很干净。后墙上开着两扇玻璃窗,光线也很好。

    而屋后是一条林带,种着一片沙枣树。

    林带后面又是一排排房。

    透过窗户向外望去,一片绿色,十分养眼。

    她注意到,几间屋子的墙壁都用石灰粉刷得很白,土坯地打磨得很光滑,显得一尘不染。而屋顶,都用旧报纸扎着顶棚。

    无论是前墙上的还是后墙上的玻璃窗,都挂着两幅白底蓝碎花布窗帘,外面还有绿纱窗罩着,整个房间很干净也很整洁。

    更令她惊讶的是,客厅里的沙发靠背上和五斗橱上还搭着几幅白色绣花罩布,看着格外素雅。

    而田爸爸和王妈妈的大床上,床边还搭着一条白色荷叶边床裙,在靠墙的那一面挂着一幅碎花布床围子,显得温馨而又舒适。

    这种作派,一看就是来自沪上的风格。

    即便是在一九七五年,这种精致依然出现在了农场里。

    追求一种生活品位,是大城市知青所特有的。当然,这种时髦和精致,也只有当时那些拿着高工资的农场职工才能承担得起。

    这也是那个年代,农场和农村的不同点。

    黎元元还注意到,家里的会客室和套间都通了电线。

    在高高的山墙上,钉着一只木制三角架,悬空垂下来一根褐色花皮绝缘电线,未端挂着一盏白炽灯,上面还罩着一只奶白色灯罩。

    王妈妈手指着电灯,骄傲地说道,去年连队里刚刚申请了一台大型发电机,三连和营部是最早用上电灯的单位,其他连队还是黑灯瞎火的一片,对三连羡慕得不行。

    夏季天黑得晚,连里规定晚上九点半来电,十二点熄灯。

    不过,家里还备着马灯应急。

    出了屋子,在对面相隔七八米的地方,是一溜简易棚子。

    这是农场职工们的私人领地。

    是闲暇时,职工们一起搭伙,用木料、树枝、土坯、泥巴、稻草、芦苇搭建而成的。每一间小棚子,都开着小窗户小门,门上还挂着一把铁锁。

    按照连队的要求,即便是自家搭建的棚子也得按规矩来,各家不得超标,不得违章乱盖。所以,这一溜简易棚子,看着倒是整齐划一。

    她家的棚子正对着自家住房,自北向南一溜三间外带一个小院子。

    第一间用来做饭,里面用土坯垒着一台锅灶,支着烟筒直达屋顶。靠墙架着一块长条案板,上面搁着锅碗瓢盆、切菜板,下面搁着两只咸菜坛子,用泥巴封着口。墙角还有两只带木盖的大水桶和一口半大的水缸。

    中间的那一间,用来堆放杂物,搁着几根木料。

    后面那一间带院子的用来养鸡、养鸭、养兔子。

    现在,鸡笼、兔笼都是空空的,养的小鸡、安哥拉兔子都改善生活进了肚子。鸭子倒还有四只,每天排队出去觅食,还能下两个鸭蛋。

    王妈妈笑着指了指厨房里的咸菜坛子,说里面腌了三十个咸鸭蛋,再过两天就可以启封尝尝味道了。

    见元元对家里的棚子感兴趣。

    王妈妈自豪地说道,搭建棚子的木料是“赶巴扎”时买来的,檩条树枝是她和田爸爸抽空捡来的,土坯是她和田爸爸用了两个月时间,一块一块自制晾晒的,稻草是从晒场用架子车拉回来的,泥巴是用掺了稻糠、碎稻草的泥浆搅和而成的,就连芦苇都是自己去渠边割的,晒干后,扛回来的。

    总之,一切都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王妈妈和田爸爸这么能干?黎元元十分佩服。

    看着那一溜简易棚子,好像家家户户都在养鸡养鸭养兔子。对连队职工自我改善生活的能力,唯有叹服。

    在她的印象中,七五年对割资本主义尾巴之类的还抓得很紧,能这么饲养家禽,说明连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看见罢了。

    看来对上面发起的运动,连队里也不大积极。

    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谁家不得吃吃喝喝过日子?

    第12章 被围观

    黎元元没想到,她的到来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参观了新家之后,黎元元随着王妈妈进了套间。

    王妈妈把那只花布袋收进了柜子里,让元元躺在大床上休息一会儿。可还未等她合上眼,家里就来了一波又一波看热闹的。

    一群大人和孩子,把会客室里塞得满满的,前窗和后窗上也趴满了半大孩子,就像在围观一只大熊猫。

    田根宝乐呵呵地招呼着。

    即便他不想给看,也不得不

    分卷阅读17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