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24

    爸爸说,等我再长大一点,才能去提水,平时爸爸妈妈不让我们去涝坝,说是危险……”

    黎元元自然明白,这是田爸爸和王妈妈担心孩子的安全,才不让他们接近水源,以免发生危险。

    看来,以后在家里用水要节约一点。

    每天光用扁担挑水,就够累人的。

    兄妹俩正在路上走着。

    就看到田爸爸穿着一身工作服,急匆匆地从家里出来。一见到元元,立马笑眯眯,大声说道:“元元,快过来,跟我去连部一趟。”

    原来,田爸爸抽空回来,是想领着元元去报户口。

    田伟民也想跟着去看看,结果被田爸爸给撵回家去了,让他在家里等着。

    第16章 报户口

    田爸爸牵着元元的小手,来到了连队办公室。

    通信员小李把他俩带进了连长的屋子。

    一进门,就看到一位身穿草绿色军装的中年男子正坐在办公桌前。见到二人,立马站起来,哈哈笑着,打着招呼。

    “田根宝,这就是你家闺女?好漂亮啊!小娃娃过来,让你李伯伯好好看看!”

    黎元元一眼认出,这人就是昨晚开大会时,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个大高个。原来,他就是机耕三连的李连长。

    田根宝走到李连长桌前,取出场部开具的介绍信,双手递了过去。李连长接过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就拧开钢笔帽,爽快地在上面签了字。

    随后,喊了管人事的杨干事过来,吩咐了几句。

    接着,又让通信员把吴会计叫进来,当面安排道:“吴会计,这是田根宝家的小闺女,今天来报户口,手续这周就能办好,这个娃娃的口粮下个月给添加进去,不要忘了……”

    “李连长,您就放心吧,保证忘不了,我这就给田根宝同志填个表。”吴会计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连连点头。

    看年纪,这人不过三十多岁,听口音像是广东人,看气质和举止也是一位知识分子。

    田根宝谢过李连长之后,就带着元元去找杨干事和吴会计填表、签字去了。

    在办公室里填表时,元元的名字变成了田园。

    为了报户口,改个名字纯属正常,黎元元觉得没什么不能接受的。本来,她就在经历一种非常生活,既然被田爸爸一家收养了,那就叫小田园吧?

    这个名字很好听,她很喜欢。

    更何况还是李连长给起的呢。

    有李连长罩着,事情办得出奇得顺利。

    田根宝很开心。

    在回家的路上,见元元问起李连长,就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

    原来,李连长是一名转业军人,以前跟着王将军打过很多胜仗,还是有名的神仓手。

    来到连队后,依然保持着外出打猎的习惯。

    每年一到秋季,就会约上几名战友,开着吉普车去野外打猎,还捉到过野狼、野狐狸,非常厉害。

    夏天时,也会带人去塔木河畔的芦苇荡里打野鸭子。

    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打下来几十只,凡是跟着去的人都能沾沾光,一连可以吃上好几顿鸭子肉呢。

    打猎吃肉。

    黎元元不禁心驰神往起来。

    从李连长的举止神态上,看得出是一名职业军人,性格豪爽,一身正气,难怪连队能管理得这么好?

    在那个年代,军人身份就是一道护身符。

    即便是战天斗地的革命小将,也不敢轻易上前去捋虎须。而团场里,上至团长,下至连长,绝大部分都是转业军人,都为革命扛过木仓,流过血,在群众中威信很高。

    这也是团场能护住那些专业知识分子的原因之一。

    在这块土地上,无论是“老右”,还是那些五六十年代被下放劳动的,只要肯接受思想改造,大部分都能免受运动冲击。

    当然,对那些拒不改悔的,自然是批判的对象。

    开大会时,被小将们一个一个拉到台上,头上戴着高帽子,胸前挂着纸牌子,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判。

    在运动进入高潮时,有个别连队也出现了失控现象。

    不过,团场一发现苗头不对,就赶紧制止了。

    这里毕竟是边疆农场,生活条件恶劣,如果只顾着搞运动,而耽误了耕作,那来年吃什么?

    总不能大伙儿,一起去喝西北风吧?

    在艰苦的环境下,吃饱穿暖、不饿肚子才是第一要务。

    其他的,就先省省吧。

    黎元元揪着田爸爸的衣襟,一路走着。

    路过一间公共厕所时,她飞快地跑进去方便了一下,然后又跑了出来。还用小手扇了两下鼻子,一脸臭臭的表情。

    田根宝一见,哈哈大笑。

    他家的小元元可讲究卫生了,早晨起床后,死活都要去上厕所,不肯在痰盂里面解小手,和连队里的小娃娃截然不同。

    看看,刚从里面出来,就再也不肯牵爸爸的衣襟了。

    是怕把爸爸的衣服染臭了?

    这小姑娘可真是细心啊。

    田根宝把元元送回家,就回车间上班去了。

    黎元元洗了小手之后,坐在沙发上,和田伟民一起翻了翻小人书,忍不住问道:“伟民哥哥,李连长真的捉到过狐狸吗?”

    “当然是真的啦,我还亲眼见过呢!”田伟民一听,兴高采烈地比划着说道。

    “李连长家就住在连部旁边,那只狐狸就装在一个木笼子里,在树下搁了十多天。后来,还用那只狐狸皮给香香姐姐做了一条围脖,冬天还见她戴过呢!红红的,毛绒绒的,可好看了……”

    “伟民哥哥,香香姐姐是谁?”

    “香香姐姐是李连长家的娃娃,在场部文工团演节目的,她从小就练劈叉,能在单杠上倒挂”

    听着田伟民的讲述,黎元元的眼前顿时浮现出了一位能歌善舞的文艺女青年形象。

    昔日,她的奶奶崔爱华也曾是演出队中的一员。

    她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过许多奇闻异事,再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对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初步了解。

    在六七十年代,文工团、演出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团场里遍地开花。

    那时,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

    在鼎盛时期,不光场部有文工团,各个连队还有演出队。

    一群能歌善舞的知青们,成了演出活动的主角。当然,还有一些被下放的前文艺工作者,与知青们一起构成了农场业余文化生活的主导者。

    而连队大礼堂,就成了演出活动的场地。

    一到星期天,连队里就有文艺演出。那些名气大的演出队甚至还搞起了巡演,跑到各个连队穿插表演。

    那时,除了专业文工团是全职的之外,演出队都是业余的。队员们大多利用闲暇时间排练、演出,上台表演节目是出于兴

    分卷阅读24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