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79

    续开会学习好了。

    作者有话要说:  备注:好日子之后,运动要来了~~

    (昨晚又偷懒了,今天补上~~咔咔)

    第42章

    (1)大会战

    *

    秋收大会战, 开始了。

    连队上下都投入到了战斗中来。

    几台联合收割机加班加点,从早晨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大田班一马当先,全员奋战在抢收一线, 而机工车间、木工房、畜牧队除了值班人员之外, 也纷纷加入到抢收队伍中来。

    一时间,田间地头,机器轰鸣, 人潮涌动, 一副热火朝天的战斗景象。

    就连伙房也从早到晚做起了加班饭。

    每天中午,用拖拉机把几大桶饭菜送到大田里, 职工们就坐在田埂上,用自带的大碗盛着, 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吃菜。

    到了黄昏时分,还专门给开拖拉机、收割机的职工们开小灶, 再送一顿好吃的过去。

    在这种热烈气氛的感召下,就连托儿所都没闲着。

    杨阿姨挑了七八个听话懂事的小朋友, 到伙房里帮着择菜,苏阿姨在院子里看家。黎元元和小龙港,还有小伟波也跟着去了。

    一群小朋友, 排着队进了大伙房。

    一个二个都好奇地张望着, 看到什么东西都觉得稀罕。以前, 黎元元虽然来买过饭,可一次都没进来过,现在可以好好参观一下了。

    伙房的面积很大, 顶棚好高,差不多有七八米。

    看看那个蒸馍、蒸米饭的大笼,好大啊,一摞好几层,高高的,得用绳索吊着才能升降下来。

    炒菜的大锅,可以一下子坐进去两三个小朋友。

    炒菜时,大师傅都要抄着一把铁锨,站在灶台边上来回铲着,翻炒着。难怪国营食堂,被后世称为“大锅饭”,这口锅实在是不小。

    伙房里还有一口水井,是专门用来存水的。大师傅说,里面的水是用抽水机从涝坝里抽过来的。

    参观完之后,小朋友们就围成一圈坐了下来。今天的任务主要是择四季豆,有一大筐子。杨阿姨先示范一下,小朋友们很快就学会了。

    择四季豆,先抽筋,再掰成小段,放在大盆子里。

    人多力量大,不到一个小时就择好了。

    干完活之后,炊事班班长还给每个小朋友,发了半个菜瓜,奖励一下。

    黎元元一边“咔嚓咔嚓”地吃着,一边想着。

    他们这一群小家伙,究竟是来帮忙的?还是来吃东西的?干了这么一点小活,就能吃到菜瓜,真是赚大发了。

    这会儿黄师傅也没在,要不然还可以上前去打一声招呼呢。

    *

    抢收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周。

    机耕三连顺利地完成了收割任务。

    下地劳动的职工们,都累得脱了一层皮。尤其是像田根宝这样的,很少干农活,这一下地,手握镰刀,两天下来就起了一层血泡。

    卫生员小陶也背着医药箱,下到了田间地头,为广大职工们提供医药服务。那二十多个,从木工房、机工车间里抽调出来的,都是手缠纱布,挂了彩。

    好在一场苦战之后,成熟的稻子都被运到了打谷场。

    一番晾晒之后,就进了粮仓。

    连队里的那几台联合收割机,也“突突突”地开进其他兄弟连队,帮着抢收。

    大田里顿时沉寂下来了。

    一捆一捆的稻草被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起,准备集中起来用拖拉机、大车拉回连队,做饲料用。

    就在这个时候,连队里的家属们却开始忙碌起来了。

    她们戴着草帽,拎着柳条筐子,在收割过的田地里捡稻穗。

    有时候运气好,一天就能捡几大筐子。

    这些捡回来的稻子,可都是自己家的。

    脱了壳之后,就是白花花的大米。还有那些稻糠,也是好东西,用开水一烫,拌一拌就可以做鸡饲料。

    小鸡们可爱吃了,也能长肉。

    这种情况,很快就被连队里发现了。

    李连长和张排长在大喇叭里吆喝了一阵,说什么“从地里捡回来的东西,不能拿回家,要交公……”

    可说归说,做归做。

    吆喝了半天,也没见谁家把稻子交上去,反倒是越来越多的家属下地捡稻子。有些职工也趁着下班后,偷着去捡。

    这些都是收割过的田地,那些零零星星遗漏下来的稻子,如果不捡就浪费到地里了。谁也不想看到好好的粮食,变成肥料吧?

    *

    劳动是一种美德,托儿所里也不甘落后。

    在连队旁边,有几块实验田,苏阿姨和杨阿姨就带着大班的小朋友们,背着小书包,戴着草帽,提着柳条筐子下了地。

    捡稻穗,这个不用教都会。

    看看宣传画上,到处都有小孩子下地拾麦子、捡稻穗的场景。

    在粮食匮乏的年代里,“颗粒归仓”早已深入到了骨髓之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知道不能浪费粮食,否则就会饿肚子。

    黎元元和小龙港、小伟波,一起结伴走着。

    三个人,头上戴着小草帽,两只胳膊上都套着小袖套,一边玩,一边捡着稻穗。还时不时地要比一比,看谁捡得多?

    为了防晒,黎元元在下地之前,还特地往脸上和手上抹了香香。

    那是上海出的友谊牌雪花膏,装在一个扁扁的小铁盒里。等雪花膏用完了,还可以装上碎玻璃,踢盒盒。

    这盒油,是王妈妈特地给她准备的,说天凉了,秋风一吹,小心春脸。

    小龙港鼻子很尖,一闻到香香,也舔着脸想擦点。

    于是,黎元元就掏出小盒子,用手指头挖了一点,给小龙港和小伟波抹在了手心上,让他们自己打开,抹在脸上。

    结果,三个香香的小家伙,臭美臭美地下了地。

    黎元元手里捡着稻穗,脑子里却在飞快地转动着。

    对南部垦区所出产的稻米,她曾查过相关资料。这两天,又从王妈妈那里打听到了不少。

    农场里种植的是一种旱稻,耐碱性很强,颗粒饱满,亩产也很高。在七十年中期,农科所就培育出了一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到六七百公斤。

    这在当时,可不得了。

    要知道,在全国其他地方,小麦平均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南方的高产水稻也不过七八百斤,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还十分紧张。

    而垦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外加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对旱稻的抽穗灌浆十分有利,也因此结穗率很高。

    这就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在农场里,生产的稻米不但能自给自足,还调拨到了外地。直到后世,垦区出产的稻米还广受欢迎。

    这种大米,不但口感好,有嚼头,因为耐碱性

    分卷阅读79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