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188

    萧哥哥笑得露出一口白牙,看着可真好看啊。

    *

    进入十月后,南部边疆又到了收获季节。

    稻田里,金灿灿的一片。

    瓜地里的瓜秧子还未拔掉,农田里的棉花已绽放开来。

    远远望去,白茫茫的一片。

    田爸爸在车间里上班还好,王妈妈每天下地摘棉花,忙得脚不沾地。

    她们班的任务就是种瓜种棉花。

    听王妈妈说,今年地里的长绒棉,长势喜人。

    这边才摘过一茬,那边又开出了一片,白茫茫的。

    班里每个职工都背了任务,谁也偷不了懒,这可是和年底的奖金挂钩的。今年形势不错,大家都干得非常起劲。

    几个小将看王妈妈累得直不起腰来,就赶在星期天,一起下地摘棉花。

    这天清晨,棉花地里的露水还挂在棉杆上。

    黎元元一脚蹚进去,两条裤角上都是湿漉漉的。她背着草帽,脖子上挂着一个花布口袋,这是专门用来盛棉花的。

    摘棉花,是个很枯燥的活儿。

    开始还不觉得,可在棉花地呆一阵儿,就觉得很没意思。

    一陇一陇的棉花杆子上,顶端开着一朵一朵的白棉花。她得用手把棉花揪下来,放进袋子里。揪得时候,还得注意不要把干枯的棉花叶子和棉桃壳子揉进去了,否则还得择出来。

    一路下去,开花的棉桃都要揪干净,不然还得返工。

    黎元元和三个小哥哥,都是缺乏锻炼的学生。可看到王妈妈摘棉花手很快,一点都不觉得累,也只好咬咬牙坚持下去。

    太阳出来的时候,黎元元总算摘满了一布袋。

    她看看三个小哥哥也摘满了。

    这才把布袋里的棉花,倒进地头的白口袋里。

    她站在树荫下,拧开军用水壶,往盖子里倒了点水,喝了两口。又戴上草帽,继续下地干活。到了中午,又饿又累,真是体会到了干农活的辛苦。

    记得后世,已有了摘棉花的机器。

    那时候,劳动力就能解放出来了吧?

    “元元,开饭了!”田爸爸终于骑着自行车过来了。

    他在树荫下,铺了一大块塑料布。摘下一只提篮,里面是用白纱布包裹着的一堆包子,还有一保温桶稀饭和两只水壶。

    “慧珍,你们几个赶紧洗洗手,吃肉包子了!”田爸爸一边招呼着,一边拿出勺子。王慧珍拧开水壶,让几个小将就着水,洗了洗手。

    一家人,坐在塑料布上,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

    饭后,田爸爸也扎着布袋加入进来。

    他的手脚很快,比小孩子们强多了。

    到了半下午,终于把王妈妈所负责的地块摘干净了。

    这时候,黎元元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了。

    用王妈妈的话来说,这个摘棉花比摘瓜可累多了。

    *

    这天晚上,黎元元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躺在棉花堆里,那可是她亲手摘的棉花啊!

    正高兴呢,就笑醒了。

    第114章 老战士

    *

    摘棉花的活, 一直持续到十月底。

    这一个多月忙下来,把棉花地里的职工累得够呛。

    不过,干什么活都有先天优势, 地里的职工们, 每天下地摘棉花时都会悄悄带一点回去。王慧珍也一样,也会在布袋里装一点新棉花,积攒下来, 足够打一个网套了。

    黎元元和几个小哥哥, 像其他孩子那样也得到了锻炼。

    下地摘棉花,不但手速快了, 耐力也增强了不少。

    当最后一茬棉花摘过之后,就开始拔棉花杆子了。

    这时, 天气渐冷。

    棉花杆上,还零零星星地带着几个尚未绽开的棉桃子。这样, 就需要手工剥开来。王慧珍每天下班时,自行车后面就带着一大捆棉花杆子回来。

    一连几天, 黎元元放学后,都在和小哥哥们一起剥棉桃。晚上去邻居家看电视时,也帮着人家剥几个棉桃, 边剥边看, 也不影响观看节目。

    摘了棉桃, 把棉花杆子晒干后,还可以当柴禾烧锅。

    一根一根的,非常好用。

    这一季积攒下来, 也是好大一堆,足够烧一阵子的了。

    这时,秋季抢收工作已经结束了。

    大田里空荡荡的。

    打谷场上却是一片繁忙。扬场、晾晒、装袋,粮仓里堆满了成麻袋的稻谷。

    打米机也碾出了当季的新米。

    一到晚饭时分,整个连队都弥漫着一股稻米的清香。

    那些捡稻子的家属和孩子们,趁着深耕之前,捡回了最后一茬稻穗。而那些包地的承包户们,更是把自己的田地筛了好几遍。

    有职工开玩笑说:“看看那几块地,就像舔过的一样干净。”

    不过说归说,像张桂兰那样的承包户们,还真是获得了大丰收。等到年底一核算,腰包一定是鼓鼓的。

    那些没有包地的,也是跃跃欲试,准备来年大干一场。

    只有沪上知青们,还在打听着回城的消息。

    可外界,只听到南方的和北大荒的知青们大批返城,整个农场都空了。而在西部支边的知青们,却没有任何消息。

    唯一的变化就是,上面发文件说把职工的探亲假从三年一次调整到了两年一次。

    返城政策,还是沿用着以往的“顶替”方式。那些即将办好调令的,只能偷着高兴,生怕自己的离开又勾起了其他知青的伤感。

    *

    秋季抢收过后,天就冷了。

    南飞的大雁早已远去了。

    连队里的职工们,又忙着分煤、储菜,准备过冬了。

    深秋时节,碧空如洗。

    田野里一片苍茫。

    林带间,树枝上光秃秃的,树叶已经脱落了,树下落了厚厚的一层。

    趁着星期天,一向喜欢打猎的李连长,约了五六名战友,开着两辆吉普车进了荒郊野地。可这一次却没有打到任何猎物,就匆匆而返。

    原来一大早,李连长一行到了戈壁滩旁边的野地里,就扎开架势,准备狩猎。

    他端着一支猎仓,瞄准远处的土包,想试一试准星。就在这时,感到一阵眩晕。开始还以为是晚上没休息好,也并未在意。

    可半晌午,去林子里方便,却见了血。

    他知道不对,也没了打猎的心思,当即乘车返回了连队。

    也许是因为心理压力,晚上李连长就病倒了。

    当天连夜,就送到了门诊上,也没检查出什么名堂来。第二天一早,就用吉普车转到了场部卫生院。

    王院长带着几名医生亲自做了诊断,感觉不妙。

    他建议去师部医院诊治,那边的医疗设施更先进一些。

    一番折腾之后,诊断书出来了。

    胃癌晚期。

    分卷阅读188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