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191

    给她端洗脚水,轮换着捶背捶腿,就像电影中的“地主婆”似的。

    家里有好吃的东西,都先紧着她。

    爱人更是想法设法搞来一些零食,什么糖果、饼干、肉松、瓜子,给她放在不同的食品罐子里,专供她一人享用。

    孩子们表现得好了,她才恩赐般地拿出来一点,让孩子们也尝尝。

    平时,除了搞文艺积极之外,对其他事情一概不上心,自称甩手掌柜。上个班,也是三天两头的请病假。

    后来,干脆办了病退,说是得了什么病,整天呆在家里,将养着。

    可家庭舞会一开始,整个人就像得到了解放。

    那些交谊舞,她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可在旁边看上一遍,就能跟上拍子。

    跳起舞来,更是着迷。

    不到散场,不肯回家。

    最后爱人柳学明不放心,也跟着过来,坐在一边的板凳上等着。等散了舞会,好带着老婆一起回家。

    黎元元听说这位“小花鼓”的轶事后,笑得不行。

    这可真是个人物啊。

    于是,就写了一个小短篇,题目就叫《小花鼓》。

    当然,故事侧重的是“小花鼓”和柳学明的爱情故事。

    当年,“小花鼓”是带着婚约来到边疆的,对方是一位复原军人,还是个连级干部。可“小花鼓”硬是自己做主,找了一个男职工。

    说自己就喜欢“小白脸”,那个干部好是好,可脸太黑了,一点也不好看。

    因为这事,她和她大哥闹翻了。

    可当时讲究婚姻自由,还真拿他妹妹没办法。

    而柳学明也没有辜负自己的爱人。

    他说一辈子对老婆好,结果却把老婆宠成了一个孩子。

    黎元元心说,这得多疼爱老婆才能做到这一步啊?

    羡慕的同时,也觉得这个“小花鼓”被宠坏了,一举一动,真是妖气十足。

    *

    春节,一天天地临近了。

    田根宝备了鸡肉鱼肉、猪肉牛肉,各种吃食。

    而王慧珍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做了一身新衣服。

    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度过了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节。

    节后,承包大田的职工更多了。

    电视、广播和报纸上,也天天都在宣传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事迹。那些有冲劲、有干劲的勤快人,都率先一步行动起来。

    而那些提前办了病退的,平时偷奸耍滑不肯出力的,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连队里的管理结构也有了变化。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连部决定减少非一线管理层人员,生产排长直接与任务指标挂钩。像几个车间,就与副业组挂在了一起。

    为了搞好“产供销”一条龙,干脆成立了副业大队。

    这么一来,管厂区的江排长就靠边站了。

    他既不懂技术,又不懂业务,也跑不了销售。

    以前全靠思想觉悟吃饭,可现在不讲究这个了。

    况且,他家的赵秀兰得罪人太多,早就有职工心里不满,于是就借着集体投票,让他靠边站了。

    江排长气不过,就去找陈连长。

    可陈连长对这个事也无可奈何。既然连队里要下发任务指标,那些背任务的同志得有一定的话语权,既然是群众投票表决的,那就尊重这个结果吧。

    其实,陈连长打心眼里看不上江排长。

    除了嘴巴能说会道之外,实在没什么真材实料。

    况且,徐指导员现在对他也不感冒。

    李连长逝去后,徐指导员就听到了传言。

    让民兵队长暗中一调查,就挖出了源头。

    对他和赵秀兰的表现非常不满。

    作为一名排级干部,带头搞封建迷信不说,还抹黑连队领导?

    要知道徐指导员和李连长搭档了二十多年,从他当年做小文书时,就跟着李连长。这种感情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得清楚的。

    在运动中,二人之间也有过分歧。

    可那是革命工作,就私人感情而言,真是铁得不能再铁。

    所以,江排长来找他,他就直接推掉了。

    说这个生产上的事情,由陈连长全权负责。现在搞改革,干部也要能上能下,希望江长发同志能认清形势,早一点找到自己的位置。

    投票结果出来那天,田根宝和王慧珍晚上窝在被窝里,嘀嘀咕咕了好一阵子。

    王慧珍开心地说道:“老田,这个江长发也有今天啊?以后,看那个赵秀兰还拽不拽?”

    这一回,江长发直接被副业大队挤兑走了。这人心思不正,车间里的机工们又不是傻子,早就对他不满了。

    这样的人离开厂区后,还能干啥?

    估计哪个班组都不会要他。

    黎元元听到了,也笑得直咧嘴。

    那个江慧勤的爸爸终于下来了,以后和其他职工也没什么两样了吧?

    看来,这个改革还真是好啊。

    第116章 勿忘我

    *

    改革是好。

    不光是连队里有了变化, 就连场部直属单位也做了人员精简。

    一直以来,场部文工团是个特殊存在。

    它的出现,与运动时期所提倡的那种文艺宣传活动有关。这种文艺单位, 属于吃财政预算的清闲机构, 团场里有点门路的,都想把子女安排进来。结果,团里的人员一再膨胀, 编制内的和编制外的加起来有三十多号人马, 大多在那里吃闲饭。

    现在,提倡搞创收、搞承包。

    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非营利单位, 自然是重点改革对象。像场部文工团,上面有兵团文工团、师部文工团, 下面有连队组织的业余演出队,只有它夹在中间, 不尴不尬的,的确是个问题。

    况且, 文艺演出团体的地位也不比从前了。

    场部经过开会研究,决定第一个拿文工团开刀。

    三月里,文工团拆分解散了。

    那些临时借调人员, 都回了营部或连队。编制内的, 有门路的都提前找到了退路, 有转文员的,有去宣传科的。像陈团长就去了宣传科,他儿子转了文员, 而邱彩霞去了师部文工团。

    剩下一些没路子的,处于待分配状态。

    有小道消息说,富余人员要么被分到车间去当学徒,要么下放到连队里去。

    在这次精简中,李秋媛的工作也没了着落。

    父亲走了,家里没人也没关系。

    想找吕营长,又抹不开面子。

    再说,回到营里又能干什么?

    包括营部在内,从上到下都在精简非生产岗位人员。

    看看那些编内的还好,编外的直接被切掉了。最近一段时间,找吕营长托关系的可不少。再说,想办调动很难,到处求人不说,还不一定能办成。

    思来想去

    分卷阅读191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