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200

    。

    搞了半天,他们家也有“海外关系”?

    还和那边的部队牵扯?

    这可比自己家的情况严重多了,在运动中如果有人检举,直接就是个狗特务。

    看到现在政策变了,就拿着“海外关系”当幌子,给自己脸上贴金?

    这样的投机分子,脸皮还真厚啊。

    黎元元听到这些,也不得不感叹。

    投机分子,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

    这个社会学学得好,也是一种本事啊。

    不过这个素材,给她带来了灵感,于是很快就创作出了一个小短篇,名字叫《长筒袜》,对当前这种崇洋媚外的行径进行批驳。

    她明白,这只是个开始。

    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精神境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优良传统消失了大半,躁动茫然被物欲横流、唯利是图所替代。

    昔日的理想追求,再也不复存在了。

    第121章 喜相逢

    *

    社会风气变了。

    在这股风潮的涌动下, 象牙塔里的学校也受到了波及。

    黎元元听说,无论是小学部还是初中部,都出现了几个“坏孩子”。这种坏, 并非以往的那种调皮捣蛋, 而是一种无法无天的混账。

    在小学部,有四个男孩子聚成一伙,以一个叫崔小喜的孤儿为首, 专门和学校老师作对。

    他们纠集在一起, 逃学逃课,在校外的小树林里晃悠。

    一到半晌午, 就跑到教室的后窗户外面大声喧哗,砸窗户玻璃, 往教室里丢小石头,恐吓班里的同学。

    而捣乱的主要目标就是宋爱民老师。

    只要教数学的宋老师一上课, 这几个人就聚在了一起,趴在五年级教室的后窗户外面捣乱。

    宋老师好话歹话说尽, 可那个叫崔小喜的,就像和她结了仇似的,专门和她作对。严重时, 甚至无法正常教学。

    宋老师没有办法, 只好去找校长和教导主任。

    可对学校里对一个孤儿又能怎样?

    两年前, 崔小喜的父母都前后病逝了。

    他家里有两个姐姐,靠连队里的救济过活,按照政策一直供养到十八周岁成年为止。后来, 他大姐高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二姐还在读初中,他在小学里一连留了三级,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自己不想学也就是算了。

    因为无聊,就拉上了其他调皮孩子,结果越学越坏。

    宋老师以前教过他,因为教学认真、管理严格,因此得罪了他。

    他就跟宋老师耗上了,即便宋老师早已不教他了,可他就喜欢和她作对。在教室外面捣乱时,不但自己动手,还叫上其他三个,教唆着他们一起闹腾。

    那三个男孩子可是有家长的。于是,教务处把他们的家长都请了过来,严肃地谈了谈。

    有明白事理的,回去后就把孩子教训了一顿。

    有不明白事理的,还认为男孩子皮一点也无妨,反正高中毕业后,早晚要下连队劳动,现在不过是在学校里混日子。不过,孩子不尊重老师,还是要狠狠教训一顿的,于是回家后抓住就是一顿打。

    请了家长之后,教室外面的秩序稍微好了一点。

    那个叫崔小喜的,落了单,可还是不依不饶的,专等着宋老师上课。可他自己一个人闹腾,终究没什么意思,持续了几天就偃旗息鼓了。

    宋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

    而那个崔小喜,却和外面的大孩子混在了一起。

    这一下,学得就更坏了。

    以前只是旷课逃学,和老师捣蛋。现在学得流里流气的,满口下流话,在教室外面扯着嗓子唱下流.歌曲,还和那几个大孩子躲在支渠边的小树林里,有女同学放学经过,就一下子蹿出来,嗷嗷叫着,撵得女同学乱跑。

    黎元元有一次放学时,就遇到过,吓得她和几个女同学一溜烟地跑了。

    这个崔小喜,曾经和她同过班。

    那时,她读小学二年级,这个孩子还挺老实的,除了学习成绩不好留了级,倒也没什么毛病。可现在,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说起来,他在学校里还算是个名人。

    因为偌大的校园里,就他一家是个孤儿,是个同学都知道。以前过六一儿童节,还请他上台发言讲话,一到逢年过节,学校里就派代表去他家搞慰问活动。

    可这种悉心关怀,却养出了这种人?

    对校外发生的事情,学校也听说了,却无能为力。

    在现有的体制下,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是特别保护,还延续着以往“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

    可是,像崔小喜这样的孩子一再出现时,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新词语叫“不良少年”。后来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一个特殊机构应运而生了——少管所。

    也就是少年犯管教所,对有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实施封闭教育和劳动管理,把他们与不良环境隔离开来,除了日常学习还要参加一定的劳动教养。

    少管制度,把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区分开来,既保护了大多数未成年人的权益,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加以惩戒教育。

    这么一来,学校里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改善,对那些有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也起到了约束和震慑作用。

    *

    时光飞逝,转眼学校里放暑假了。

    萧哥哥提前写了信来,说是要来边疆看看。

    自从回去后,就常常做梦,梦里出现的都是边疆生活的场景。什么场部、营部、排房、代销点、门诊、露天电影院、学校、沙枣林带、稻田、苜蓿地、芦苇荡、排碱渠、柳树林子和干渠支渠,还有昔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

    当然,也包括小元元啦。

    黎元元又惊又喜。

    同时也有点发愁,京城距离边疆那么远,来一趟可不容易,光这个路费开销就不少。她想,要不把稿费汇过去?

    可萧哥哥却说,不用了。

    他已找到了解决办法。

    原来,京城那边的邮市火了。他想跑去卖一版邮票筹集路费,结果被爷爷阻止了。最后,由爷爷赞助了一笔钱,让他回来看看。

    在八十年代,出门旅游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一般人都是趁着去外地出差或求学,顺便看看当地的风景。各大旅游景点,大都以接待外宾为主,为国家创汇增收。像邓萧这样自费出游的,少之又少。

    “这太浪费钱了!”田爸爸和王妈妈听说后,啧啧连声。可还是算好了日子,准备坐拖拉机去风口站接他。

    一听说要去风口站,几个小将立马来了精神。

    除了回沪探亲时,路过风口站之外,他们还没正儿八经地赶过“巴扎”呢,要不就趁着这个机会去看看?

    田爸爸和

    分卷阅读200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