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211

    ,现在可好多了!看看小元元,真是越来越漂亮了!”

    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

    王慧珍带着一家人来到电影院的小餐厅里,吃了生煎馒头,喝了大米稀粥。还给阿公阿婆带了两份生煎,让他们也尝尝味道。

    临走前,嬢嬢说:“明天中午,我再过来接你们几个回家吃饭!”田根宝赶紧说道:“妹妹不用这么麻烦,我们自己过去就好了,你这边还得上班呢!”

    原来,小嬢嬢在里弄工场里做手提包,都是计件的,耽误一天损失可不少。

    一连两天,黎元元和三个小哥哥跟着田爸爸带着礼物,先去了棚户区的爷爷奶奶家,接着又去了花园洋房区的外公外婆家。

    最后,总算安顿下来了。

    她知道,沪上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与以往相比,这种生活真不是她想要的。

    可这个日子,还得继续下去。

    *

    又过了两天,托运单子到了。

    田根宝和阿叔借了两辆黄鱼车,把托运的东西一车一车地拉了回来。

    大包小包拆封之后,收音机有了,缝纫机也有了。这两件东西,在连队里没舍得卖掉,就带了回来。

    王慧珍一看到那台缝纫机,手就痒痒了。

    杨淑芬跟她说了一个生财路子,从外面接了活回来,自己加工,可以挣个加工费。也可以比着样式裁剪,轧好了衣服,拿到街上摆地摊来卖。一件衣服可以赚个一块两块,积攒下来可是不少。

    田根宝一听,也乐了。

    他呵呵笑着说道:“这感情好啊,慧珍以后你就在家里轧衣服,我去摆地摊,挣个小钱钱就不用发愁了!”

    原来,王慧珍一回来,就和杨淑芬联系上了。

    她还去他们家吃过饭,也邀请了他们一家来看电影。本来她是想买票的,后来同事捂着嘴说:“慧珍啊,不用买票,从边门进去就好,反正里面有空位子……”

    杨淑芬一家看了个免费电影。

    散场时,还笑嘻嘻地说道:“慧珍啊,以后想看电影就来找你了!”

    接上头之后,与杨淑芬又熟络起来。听她讲,从边疆回来后,就在里弄里摆了一个缝纫摊子,还鼓动着慧珍也摆一个。

    用她的话来说:“慧珍啊,摆个摊子比上班挣那几个死工资要强多了,小龙港的爸爸也没正式工作,现在在外滩倒卖香烟和外币,整天和黑市打交道,除了精神上崩得紧张一点,经济上一点问题都没有……看看我们家里,现在都吃得起小黄鱼和大闸蟹了,过两天再买只对虾吃吃……”

    当时,王慧珍听得嘴巴里直流口水。

    回沪后,她的月工资只有二十三块,比在边疆时少了一半。电影院里的工作虽然耗时间,可活一点也不重,如果抽空来轧衣服,还真是一条挣钱路子。

    回来后,就发现城市里和连队里不一样,样样东西都要花钱。

    尤其是吃的,特别贵。

    看看肉蛋、小青菜和水果,价格比边疆高了快十倍了。

    不挣钱,孩子们吃什么?

    田根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现在住的地方解决了,下面就是吃喝和落户问题。几个孩子要上学,这个户口得抓紧时间落下来。至于他和慧珍的,倒不是那么着急。

    于是,笑嘻嘻地说道:“慧珍啊,等孩子们的户口落好了,咱俩就开始摆摊挣钱!”

    “好啊,元元都说了,攒了钱好买大房子住!”王慧珍也开着玩笑说道。

    现在,市里只有分房子的。

    除了私宅之外,还没听说哪里有卖房子的。

    *

    歇过了乏,黎元元就给邓萧写了封信。

    通信地址就是电影院的招待所。

    这边楼下有一间传达室,可以接听电话和收发信件。

    这天,她听到楼下的传达室里有人在喊:“田园,电话!”她蹬蹬蹬地跑下楼去接听,原来是邓萧打来的。

    “元元!”

    “萧哥哥!”

    担心了那么多天,终于联系上了。

    电话那边的邓萧,长舒了口气。

    第128章 落户口

    *

    黎元元挂了电话, 回到楼上。

    刚才在电话里, 萧哥哥问她:“元元, 回到城里习惯吗?”她嘴上笑着说:“当然习惯了!”可心里却明白,回到城里不适应是难免的。

    就拿这个烧饭来说吧, 在连队里都是大煤块或者柴禾,一通猛烧就好了,做饭很快也很方便。而沪上呢, 除了花园洋房和单元楼里通了煤气管道, 住弄堂的市民家庭,条件好一些的用液化气罐, 可大部分还在用蜂窝煤炉子。

    像电影院里的家属楼,虽然通了煤气管道,可十几家用一个公共厨房, 一家一个灶口, 洗菜都要在水龙头前面排队。一到做饭时,家家户户都在炒菜,油烟乱窜, 排气扇山响, 里面各种气味都有,实在是热闹得很。

    可即便是这样,也算是条件不错的。

    而住老房子的, 就没这么便利了。

    一条弄堂里,每家每户都搞一个小小的蜂窝煤炉子,摆在外面。一到做饭时间, 都搬着一只小板凳,坐在炉子前,拿着一把芭蕉扇子,对着炉口猛扇,好把火燃起来。

    一时间,青烟缭绕。

    过往的行人都捂着鼻子,大声咳嗽着,加快了步伐。

    这也是八十年代沪上老城区的一大特色。

    很多外地来旅游的,感到诧异不已。驰名中外的大都市,怎么家家户户都烧蜂窝煤炉子?还有这小小的火苗,能把饭烧熟吗?

    像他们家,就在楼道里摆了一只蜂窝煤炉子,用来烧饭。

    田爸爸也考虑过用煤气罐。

    可烧煤气,是要有煤气户口的,那样烧的是平价气。没有户口的,烧的都是高价气,一罐要贵出一倍还多。

    现在,他们家连人的户口还没落上,哪里还顾得上去考虑煤气户口?

    自从回来后,她和三个小哥哥都在感受着生活的变化。

    白天坐在走廊里看书纳凉,晚上踩着梯子爬到阁楼上睡觉。

    天气闷热潮湿,一天要洗几遍澡。

    幸亏住在招待所里,否则连洗澡都成问题。还有这个吃饭,出去买饭贵得很,在家里做饭又慢得很。尤其是这个煤火炉子,生火就是一大问题。

    伟民哥哥倒是很乐观,对着小炉子一边用扇子扇着,一边笑嘻嘻地说道:“哎,你们看啊,这个小炉子也是有优点的,看看火小小的,炒菜不行,熬粥煲汤最合适了!”

    另外,就是吃的上面,也不太习惯。

    这边菜市场里,买肉都是论两的,买青菜都是一小把一小把的,西瓜和甜瓜都是切成一牙一牙地卖,与以往大块买肉,大筐子分菜,吃瓜可着劲来,截然不同。

    分卷阅读211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