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作者:浪子刀

    第291章 开城战役

    仁川空战结束后不久的这天中午宋彪就从中央军部收到了仁川空战的汇总报告空军参谋总长潘兆勤亲自负责向皇帝禀报和解释战果。∵∴

    在这长达二十天的空战中帝国空军被击毁和遭受重创的战机352架击毁和重创各占一半左右的数据而日本陆军航空部队的总损失大约在740架左右以被击毁占绝对多数。

    这样互损率总体来还是可以接受的。

    宋彪将全部的战报和总结都看完后同垂首直立在面前的潘兆勤问道:“仁川空战的数据是否有造假我前天看到军情报传来的消息日本军方和媒体都宣称此次仁川空战日军击落我军战机3700架和我们这份报告的出入是不是太大了?”

    潘兆勤当即答道:“我军派入战场的飞机总量尚不超过3千架日军从哪里能击落我军3700架战机?我军报告一而再的进行前后确认基本可以肯定数据最为接近真实情况日军下层军官在报告中则将我军的战损扩大了十倍。”

    宋彪估计也是这种情况很多人共军抗战的数字水分很多还是相信日军为佳那真是扯了日军下层军官折腾起数字游戏也是很厉害的特别是海军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下面报上去的击沉美军航母数量基本是美国当时航母总量的两倍大本营为此也是头疼不已每一次打完都是大胜。总以为美国海军近乎全灭可再一战又发现美军还有很多航母。

    他让内侍官给潘兆勤送上座椅。等潘兆勤坐下来才问道:“你是我们帝国空军的第一代王牌飞行员阅历丰富你来分析仁川空战估测日本空军的水平到底如何?”

    潘兆勤这批人实际上有资历和能力提升为上将缺的都是契机而已三都澳海战之后海军一口气提升了三位海军上将仁川空战结束了。潘兆勤也将晋升空军上将加上此前已经复员的舒方德上将空军就有了两位上将。

    身为中央军部的空军参谋总长潘兆勤也是仁川空战的总指挥官期间亲自飞赴平壤空军基地指挥作战。

    仁川空战将中日的战略焦点都吸引到空军领域对帝国也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在这段时间里。帝国东北国防军的总指挥部已经迁至平壤陆军调入北朝鲜的兵力激增到30万比日本的增兵速度要快很多。

    增兵这个事情日本肯定比中国吃亏首先东北到朝鲜有丹东、朔州、延边三条铁路通道从东北、华北、山东到朝鲜都有足够的商船和运兵船。在空军和民航方面帝国也抽调接近3000架的大中型运输机。

    按照现在的运输能力帝国大约在11月之前就具备在朝鲜发动全面攻势的实力日本虽然秘密筹备了很长时间在部队和物资的调配上却都已经处于劣势。

    国力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当然。帝国其实也秘密准备了一段时间只是不那么明显罢了。有一些工作还不用临时准备比如东北的战略物资储备工作一贯都是坚持下来的东北的国家粮食储备所囤积的粮食就足够应付整个战争的军粮需求。∵∴

    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作为前线总指挥官之一的潘兆勤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他在御前坐下来后也是考虑了一段时间才很认真的同皇帝回答道:“从仁川空战的整个进程和结果来看日本战机的水平还是不差的这一点超乎了我们过去的预估此外他们的飞行员素质也是比较高的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日本航空工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发动机的制造水平和整机制造的产能这两点多限制是很致命的。从现在来看在发动机制造水平较差的情况下日本在飞机的设计上确实是投入了非常多的心思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新创想。以目前的日军主力九七陆战为例对它的一部分战机残骸和整个空战表现来看它的引擎功率并没有超过一千马力为了达到最高的作战效能日本在设计过程中对飞机尽可能地减重我们的j-4闪电战斗机空重是3357公斤而九七陆战的空重只有1100公斤左右这两个简单的数字里包含的问题太多。得益我国在航空引擎领域的深厚基础我军的战斗机基本都是向着重型化的方向发展特点是皮实耐打以闪电为例在空战中即使被九七陆战击中多次还有可能生还而九七陆战通常只要被击中一次就会坠毁。”

    宋彪继续问潘兆勤道:“你后面打算怎么办?”

    潘兆勤道:“总结战术经验迅速调整常规的作战战术目前来看闪电的高空高速和高俯冲性能远胜于对手的九七所以不应该和对手过多的纠缠高空俯冲集群攻击以多数对多数的大规模交战为主不管是否击溃对手一次集群俯冲攻击之后就撤走离开不和九七陆战在中低空纠缠如果确定需要在中低空缠斗则应该有j-3系列的战机辅助或者直接由j-3系列的战机作为主力对付日军九七陆战而闪电战机群则担任突袭部队在双方缠斗的过程中突然高速插进搅局。”

    稍加停顿他又补充道:“我军现役的空军主力战斗机有j-3\4\5三个系列整体性能都很优越这就决定我军在同日军的空战中拥有更多的战术对策而日军目前只有九七陆战一种它的作战性能比较单一只有中低空盘旋性能一项独特的优势战术也比较简单。能够应对我军战术变化的方式很少。加上我军比日军拥有更多的战机、飞行员和更强的国家工业产能从长远来看。在这场战争中我军将肯定能牢牢控制住制空权。”

    宋彪还是很满意的颔首问潘兆勤:“闪电战斗机的改进型号应该能够服役了吧?是不是要有针对性的改进?”

    潘兆勤道:“回禀陛下j-402\404两种新改进型号都将在下半年服役404是我们空军的型号402则是海军舰载机型号这一级的新型号在引擎功率上都增加到了2400马力采用3叶螺旋桨后。引擎转化效率更高大约有7%左右的功率实际提升效应重量相对有所增加但这样的马力提升将会使得新型号具备更强的爬升率和高速性能考虑互补性空军已经要求江南富道公司以j-303舰载机为基础生产空军型号的战斗机目前编号暂定为j-305。”

    还是稍加停顿。∵∴他问宋彪道:“皇上臣下其实以为目前可以允许p-3系列喷射式战斗机大规模的生产和服役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喷射式战斗机淘汰螺旋桨战斗机是必然的大趋势与其将大量的财力和国家资源浪费在必然被淘汰的机型上不如乘此机会大规模的生产喷射式战斗机”

    宋彪慎重的考虑了一段时间。答道:“敌人总是会有更强的时候啊有所保留并非坏事但你的提议也不无道理既然你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让p-3正式以j-6战斗机的名义服役吧。绰号为凤凰。具体的生产计划根据空军的需求来定但就现阶段而言。我依然不认为p-3确实有必要出现在战场上因为对手的水平还没有威胁到我们空军即使要用也当有意识的选择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潘兆勤此刻真是如释重负只要代表帝国航空工业最高水平的p-3战斗机正式加入战斗对空军来这场战争实际上就已经终结了。

    p-3所使用的涡喷引擎不是简单就能生产和复制的它需要更高规格的工业水平和材料学的发展即便日本现在开始追赶这一潮流大致也需要六七年的时间才能追赶上来甚至耗费十年也未必就能成功因为帝国在这个领域秘密研制和实验的周期早已不止十年。

    从1923年开始秘密立项预研到1933年的p-1实验战斗机的出现再到1935年的第一代喷射战斗机p-2的出现最后是1938年的第二代p-3战机的成熟帝国耗时15年之久才完成了这一巨大的历史飞跃。

    潘兆勤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的态度他就是我现在有p-3系列的战机了从造价上来一架p-3确实等于4-5架j-4可既然有了p-3为什么还要大规模制造j-4?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这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p-3不管在战争时期造多少都可以继续长期服役即便封存储备也是有意义的而战时大量生产的j-4闪电战斗机在战后就注定都要解体毕竟没有实际的作战价值了。

    身为君主立宪制的皇帝。

    如无必要宋彪是不需要限制和违背臣下的决策有些情况是需要坚决反对的比如军部内提议的直接用核武器结束战争的想法这个要坚决反对现在还不是使用核武器的合适时机有些情况呢即便宋彪不是很赞同但也没有必要去反对。

    在君主立宪制的帝国之中哪怕皇帝手中有最终的反对权这个权利也是用的越少越好。

    宋彪就和潘兆勤商量了一下暂时还是继续以j-3\4\5这一系列的战机为主体但可以让j-6战斗机正式的大规模进入部队服役暂时控制在库伦军区内随时抽调到东北和朝鲜战场。

    涡喷战斗机要求的跑道长度比螺旋桨系列高平整度规格也要求更高所以要让这一系列的战机进入朝鲜战场需要在平壤、信川、元山空军基地增加新的跑道和维护站做好充足的准备。

    因为一系列的问题目前的产能基本也就是每个月40架左右。∵∴暂时还只能在沈阳生产下一步是扩大到太原和上海的航空业基地制造。预计将在明年初实现每个月120架的产能规模。

    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接受的更高也比较困难两个最大的限制是雷达和发动机。

    ……

    在中日开战的同时德波同盟也不断在挑衅苏联以波兰的名义要求重新划分领土。

    如果蝴蝶煽动翅膀都能掀起一场大西洋的风暴那么巨龙的吐息会在整个世界引起多大的变化?答案是规模更加可怕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正因为无数事件之间的串连。

    虽然对法西斯主义存在着抵触波兰总统阿图尔.马尔托斯还是在纳粹德国的帮助下。在波兰建立了新的波兰民族党推行相似的法西斯政策。

    这样的变化让自以为了解马尔托斯将军的宋彪和蒋方震等人也感到很惊讶。

    因为很多特殊的因素帝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对波兰一直有特别密切的军事合作与援助在马尔托斯将军推行的波兰军事变革中波兰军基本就是中队在东欧的一个翻版从军制到军事思想从装备到战术思想。波兰国防军都在学中国。

    两国在轻武器装备领域基本一致。

    不仅与此波兰也从中国购买了坦克和飞机使得其军事力量具备极高的作战价值。

    总体来帝国的变化使得波兰、法国、德国、苏联在军事实力都有较大的增强其中增强最多的是波兰和法国而苏联和德国的增强效应也不少。一旦四国展开激烈的战争最终结果如何鹿死谁手都还是未知数。

    ……

    随着中日两国陆军都开始大规模的进驻朝鲜双方在开城地区迅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开城在1911年之后就一直处于中国的控制中。这里的军事防御布置历经多年建设防御态势和水平极高。虽然不像马奇诺防线那样投入众多但是日军想要突破开城防线还是很困难的。

    蔡锷毕竟有很多年没有指挥这种大规模战争在战争开始之后一直是不温不火的慢慢的想要摸索清楚日军的实际水平此前在汉城虽然有一次规模的突破战但还不足以明所有问题而开城战役就是蔡锷想要的测试场。

    在中央军部和皇帝的建议下蔡锷选择安排傅作义中将负责指挥开城战役并且担任东北国防军第一集团军的指挥官这个安排恰到好处因为没有人比皇帝更明白傅作义的特点。

    傅作义在皇帝身边担任一等内侍官长达四年之久经常同皇帝一起进行军旗推演战术规划水平极高一贯是皇帝最为欣赏的几名新系将官之一。

    在开城傅作义其实具备进攻日军的实力但他和蔡锷一样同样希望在阵地战中摸清楚日军的特点毕竟中日辛亥战争还是建国之初爆发的日军发展了这么多年和以前的变化是比较大的不能照搬过去的经验。∵∴

    结果正如蔡锷的预料那样日军在汉城一战中暴露的问题并不能完全代表日本陆军的真实水平在开城战役打开之后日军的进攻异常猛烈虽然缺乏足够的能够突破防御线和火力的中重型坦克但是士兵的悍勇程度更甚于当年。

    傅作义看起来是那种嗓门大和话直来直去的典型的中人其实他也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外厉内精练兵严格。

    同帝国的大部分中高级将官一样傅作义也有研读历史的兴趣在军部一贯是以精通春秋战国的战争史而著称除此之外他虽然没有在日本留学却很奇特的精通日本战国史闲暇无事的时候他经常会和中央军部高层的那几位留日将官一起讨论日本战国诸侯。

    同帝国中央陆军内部支持大机械化的主流军官不同傅作义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他专攻阵地战而非机械化作战。

    种种因素使得中央军部在推选开城战役的指挥官时几乎所有票都投给了傅作义。

    仁川空战结束后不久开城战役就迅速打响日本陆军开始大规模的进攻开城。试图打开进攻平壤和北朝鲜的第一道大门而负责镇守此地的傅作义也为此做出了精心的布置。以求为东北国防军争取更多的时间。

    傅作义的军衔是陆军中将在他同届的中央军院毕业之中属于最快的以他这样的军衔担任东北国防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官之职是很合适的但他的代理参谋长却只是一名陆军上校。

    这一点很奇怪。

    傅作义最初对这件事不是很高兴虽然以他的能力不设参谋长也并无太大的问题哪怕暂时安排不了合适的参谋长至少也应该是少将一级担任代理参谋长。

    帝国陆军之中精锐云集被称作军事奇才的中青年将官数之不尽。少将一级军衔真是多如雨后繁星。

    可这件事是皇上亲自作出的安排傅作义也只能接受。

    这位陆军中校叫粟彬年纪很轻1926年才考取中央军事学院1929年毕业后分配在第八步兵师1933年调入内廷参谋局担任三等参谋官1937年以二等参谋官身份担任蒋雁行上将的副官。以自由联军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1938年4月回国担任第十四步兵师的教导长。

    不管怎么一个三十岁刚出头的青年校官突然被派到一个集团军担任代理参谋长这个事情肯定是过于反常。

    傅作义毕竟在内廷总署有很深的人脉关系据他所打听到的消息。应该是皇上非常欣赏这个粟彬的才干他此前倒是从来没有粟彬打过交道就这十几天相处下来倒也确实觉得这个人很聪明思路很敏捷。确实是很难得的人才。∵∴

    三十二岁就能在如今人才济济的帝国中央陆军跻身上校之列很罕见啊。

    这几天里。日军的进攻异常猛烈炮火轰鸣不断几乎从未停歇过。

    即便如此傅作义还是不顾风险的直接带着粟彬和其他几名参谋军官一起上了前线视察在开城前沿的307高地上傅作义可以将日军的前线工事一览无遗。

    在这一带第一集团军第22步兵师扼守着四个重要的高地相互窜连成一线拉开一条四公里长的防线防御着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

    傅作义的第一集团军目前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轻坦克旅、一个工程旅、一个辎重旅和一个扩编的炮兵师加上后续源源不断的从东北巡防军抽调来的十多万兵力补充和空军的支援他根本不怕在这个开城地区和日军长期消耗下去。

    就算是让他硬攻对手他也无所畏惧。

    日本陆军此次在朝鲜作战将部队总编为东亚派遣军级别为总军下设第一、第二方面军各辖有四个军每个军辖管3个师团、3个旅团方面军本身另外直辖5-8个独立旅团陆军航空部队归属总军直接指挥。

    按照日本陆军的规划最终总员将达到八十万以此和中国陆军在朝鲜决战根据战争发展的需要日本陆军还有可能继续派遣一个方面军进入朝鲜半岛将总兵力扩增到120万的规模。

    中华帝国的军制体系和日本不一样集团军通常直接下辖5-7个师和10个旅中间没有军这一级的编制强调以大陆军的规模运转有利于集团军指挥官在规划上使用更多的兵力和资源集中打围歼战。

    所以帝国的集团军指挥官通常也就是前线指挥官直接在前线指挥作战。

    在战争时期各师的整体编制基本不动但是在营一级会迅速扩大从常规每个营3个连增加到7-10个连师一级的兵力会扩大到5-6万人的规模使得每个集团军在总兵力上增加到35万人的极限规模。

    在傅作义这一代的陆军中将之中他和张自忠的资历是最深的后者甚至参加过光复革命和辛亥战争。

    开城防线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傅作义当时以中央军部参谋官的身份参加过此事对此还是非常熟悉的对于这条防线他也很有把握。

    日军此次派遣进攻开城的是东亚派遣军第2军下辖第10师团、第16师团和新编第37熊本师团。另编有两个独立旅团和第2飞行师团、第2炮兵师团。

    中日辛亥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对整个战争进行总结。其后对整个日本陆军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横扫半壁朝鲜的炮兵军为此日本陆军也在一战前后组建了自己的炮兵师团现编四个炮兵师团代表日本陆军向着大炮兵领域的发展但是受限于日本陆军的经费、传统观念等等问题日本这种大炮兵思想的转变并不是很成功内部炮兵派、步兵派和装甲派的争论很激烈。相互牵制。

    在火炮口径和制成上因为120mm\150mm口径轻榴弹炮的发展同样不是很顺利日本的炮兵师团以105mm榴弹炮为主体少量装备新式的九六式15厘榴弹炮。

    仁川空战结束后为了迅速突破中国陆军布防的开城防线日军迅速将陆军航空部队的主力都抽调到开城战线即便如此。日军也迟迟未能突破傅作义的开城防线。

    时代不一样了。

    二战至抗美援朝时期正是阵地战发展到一个巅峰水平的时期也是现代阵地战理论最为辉煌的阶段从拿破仑时代开始现代军事战争的中心就是要歼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占领土地和城市这就是现代军事不断追求机动性能的根本原因。

    同样。阵地战的本质也不是为了防御对手的进攻而是利用工事、防御有效的保护自身及军事力量所有追求对阵地战的突然其目标都是要瓦解对手的这种自我保护消灭敌军。消灭敌人的所有军事力量。

    为什么现代陆军的核心是坦克而不是火炮正因为坦克可以无视敌军的防御工事。逼迫对手进行机动作战而不是防御作战而在机动作战中坦克的作用和价值也远胜于火炮。

    只是在朝鲜、越南这样的战场上坦克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所以在韩战期间美军虽然已经完成了大机械化的变革但到了朝鲜战场却只能退回一战理论时代同志愿军大打防御战和步兵、火炮的机动作战。

    即便是在这种大机械化的变革时代里阵地战依然是帝国陆军的看家本领之一加上朝鲜战场的特殊地形和情况日军确实是很难突破帝国陆军的防线。

    在漫长而崎岖的阵地前沿日军尸横遍野帝国陆军的官兵尸体也混淆在一起双方秋冬军装颜色的接近以及战况的激烈和白刃战的频繁使得双方的尸体都难以辨认。

    日军昭和五年式的军装以茶绿色为主色而帝国神武二十年式的陆军春秋军装以浅棕绿色为主色两者的主色调相差不大很多人一直以为日军的军装就是那种土黄色其实这是刻意的丑化日军的军装在整体设计上一直是相对走在世界前列的除了式样较为落伍外颜色一直都在不断改进所谓土黄色是明治时代的三八式和四五年式的带赤茶褐色从大正九年1920年开始日本陆军的军装主色就从带赤茶褐色变成了带青茶褐色。

    至1930年昭和五年日本推出新的昭和五年式军装主色改变为浓绿茶褐色整体色泽相对于帝国同一年推出的神武二十年式军路春秋军装的浅棕绿色基本类似只是绿色的深浅问题前者更绿后者更接近浅棕色。

    在战场上双方辨认的主要识别只能是中国陆军士兵有钢盔以及日军士兵采取了绑腿而中国士兵是扣系式帆布护腿。

    此外就是身高的差距因为此次的东北国防军主要是从华北、东北、山东抽调兵力组建而成士兵平均身高高于173mm而日军的平均身高只有163mm平均有十个公分的差距。

    当时的日本士兵和军官普遍都很矮这是事实但大多数都是矮壮型体力和耐力都很不错。

    战场永远是残忍和血腥的。

    因为缺乏有效能突破防御线的坦克和装甲车日本陆军第二军的指挥官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只能采用一战式的那种人肉战术依靠更多的士兵向前突防和火炮的覆盖式打击妄图突破防线。

    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也调动了两个韩军师团参与进攻。

    崎岖的战场上灰黄色的山地间日本军人和韩军士兵的尸体遍布山野浓烟滚滚在暮光的照耀之下整个战场更显得嶙峋和血腥。

    就在傅作义中将的对面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也亲自带领参谋军官上了前线视察两人在相互不知情的情况之下相距不过三公里的距离。

    手提军刀带着白洁的手套身形消瘦的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无情的注视着前方战场看似冷漠的他心里充满了各种纠葛皇族的身份允许他独立于其他的日本将官思索现状。

    他心里有很多独特于国民和军政界的想法只是不能而已即便身为皇族他也不能出那些话。

    做为一名统领前线的将官他此刻的体会则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无奈他已经尽可能的抽调了在他看来是非常好的九七中战车和九五轻战车辅助作战可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真的是很差。

    中国装备的反坦克炮是中国和德国在30年代秘密联合研制的pak35/36可以轻松击穿这种两种坦克的正面装甲特别是九五轻战车甚至在近距离时连中国陆军连一级装备的12mm口径的勃朗宁m2.2重机枪都无法抵御。

    这样的情况让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特别无奈此前的汉城之战中他听对方拥有的重型坦克居然像轻战车一样灵活快速日本所有的反坦克炮对它们都没有任何效果以至于防御部队猝不及防被数十辆这样的坦克轻易撕碎了防线。

    这让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相信即便勉强不顾一切代价的打下了开城想要完成军部命令攻占平壤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何况航空部队也不占据任何优势。

    他根本就不相信航空队飞行师团安藤三郎和牧野正迪那两位少将瞎扯的数据怎么可能是日军击落对手几千架战机而自己只损失了几百架。

    荒唐。

    喜欢亲自在战场上视察现状的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昨天还亲眼看着第二飞行师团的几架九七陆战在他面前被击落虽然没有看到在空中的战斗情况但那感觉还是很糟糕的。

    这几天里他只知道第二军的飞机损失的很厉害哪怕安藤三郎一再强调支那空军损失更厉害他也根本不相信。

    看着前方崎岖战场之上的日军士兵们的尸体东久迩宫稔彦王中将很无奈的仰头望着青色的天空默默阖着眼帘在心中询问自己大日本帝国为什么要打这样一场愚蠢的战争?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

    他其实还是很痛苦和纠结的只是看起来依旧无情和冷漠。

    他当然相信大和民族的优越和天皇的神威无上天皇的光芒之下大日本帝国必当是无所畏惧的只是这场战争真的很愚蠢。

    可惜连他这样的皇族也不能明确表达这样的意见。

    第291章 开城战役在线阅读

    第291章 开城战役

    -

章节目录

核武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浪子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浪子刀并收藏核武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