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介意,但很记仇 作者:张饮修

    分卷阅读14

    上新高的期待值——守在公众号等他更新随笔。

    他在所有阅读他文字的人中,划了一道隐形的圆弧。

    圆弧之内的是具有某些特质的“天才”,圆弧之外的是与他无关的读者。

    边忱相当有自信地认为,她是他的“天才”来着。

    这份自信从哪里来的?从毫不怀疑自己的资格中来的。

    因为,当一个人会去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资格时,那就说明他/她并不具备十足的资格。这个道理是张饮修教的。

    他曾在某一篇随笔里说过:该如何定义所谓的「单纯」?当你觉得这不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时,你就跟「单纯」无关了。

    边忱的自信是根据他这句话同理证明而得到的。

    可是,好像他在四月份之后,分给网络读者的时间真的越来越少了。

    她所拥有的跟他互动的渠道也越来越少了,只剩下公众号、微博、晋江网站。

    他还一度删光了自己微博账号上的所有动态。

    很后来的后来,边忱才知道二零一七年四月份那段时间他在忙些什么。

    不过也没太大的关系,她还是可以在他每一次出现在公开的网络平台时准时“捉到”他,并且还乐此不彼。

    她认真阅读他的随笔,从他的文字里观望他的心情,在他偶尔的日常分享里补全他在她心目中的形象。

    她超级认真地把自己的阅读感想发给他,不管他到底看到了还是没看到。

    很明显的,边忱看得出来,随笔里的张饮修会照顾到读者的角度,分享的东西都是比较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而且在犀利言语中注入了些许温情。

    他在随笔里是比较具象的,比较容易理解的。不像他在中长篇小说里那样,时而尖锐地指出周遭世界的病态,时而孤独地尽情倾泻隐秘的内心世界,时而极尽嘲讽地以自我剖析为起点去剖析生活里的所有。

    边忱简直沉迷于他的每一面。

    他让她认识到,最接近“自在”这一状态的人,不是那些在世俗意义上光鲜亮丽的人,而是有能力做到圆融的人。

    ——他可以游走于每一个层面而不暴露自己的其他层面。

    ——他能够决定什么可以影响到自己,什么不可以影响到自己。

    ——他就像个狡猾的游戏者,永远掌握着对自我和游戏规则的主动权。

    以至于世人永远无法猜透,他的底牌和真实资本到底有多少。

    边忱把这几句对他的认知写在日记本上,拍照,然后在他发完当晚的随笔后,发在他的公众号后台。

    5

    插曲二:

    某年某月某日,边忱举着自己大学时的日记本,躺在沙发上,脑袋枕在他腿上,读日记给他听。

    读到以前对他的认知:“……你让我认识到,最接近“自在”这一状态的人,不是那些在世俗意义上光鲜亮丽的人,而是、而是……”

    正当边忱愣巴巴地盯着日记本上自己写下的那句话不敢念下去时,张饮修毫不留情地帮她念出来:“而是有能力做到圆润的人。”

    边忱:“……”

    完儿了,没脸了,跪了跪了!能不能让她直接变成水滴蒸发掉呀!

    “一个能把‘圆融’写成‘圆润’的女生…”张饮修扔下手里的书本,低头凑近她的脸颊,“我当时挺好奇的,她写日记时到底在想些什么才能写出这么一个天差地别的错别字?”

    “想……想你来着。”

    第9章 zyx

    1

    六一儿童节,“天才”给张饮修写“情书”,录音频;

    七八月暑假,她们每天晚上都在晋江等他更新《不夜城》;

    七夕前一天,“天才”集齐自己的唇印送给他,形式各样;

    他十月生日,她们画出各自心中的张饮修,相当抽象,自己看着都笑倒。

    边忱行走在这群人当中,把这些记忆一点点收编进她吵闹而平淡的日子里。

    她们欢乐又文艺,张扬又克制,喧哗又安静,充实又满足。

    在平行时空中一起往前走,谁都看不见谁,谁都碰不着谁,却又彼此感受着对方。

    他说要写几篇轻魔幻系列的长篇小说,边忱就开始反思,以前自己看待他文字的方式是不是太狭隘了?

    他写这篇轻魔幻小说的时候,每一次更新的时间都被她们紧紧盯着,算着时差来判断他是不是又熬夜了。以至于一眼看过去,小说底下的留言区全是催他睡觉的。

    边忱只在官博小姐姐那里见过他的半身照,真的只是半身,纯白衬衣黑色长裤,禁欲而勾人,但不见五官。

    没关系,这一点也不影响张饮修在她心中的完美外貌,尽管她根本没见过他。这叫心理学上叫“粉丝滤镜”。

    有好些早期的真爱读者见过他流传在网络上的年少旧照片,还有几位“天才”有幸见过他真人,但大家都特别有默契,从来不会私传他的照片。

    边忱听闻,若是站在他面前,人会不自觉地怂。

    她本来不太相信的,心想哪有气场那么强的人?

    后来嘛……膝盖疼。

    边忱至今不知道他确切的年龄和职业,只了解到他应该不超过三十岁,工作与投资相关。

    边忱不清楚他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信息,只知道他现居德国,身边称得上家人的只有容姨。

    他蔑视学校教育,也很少提到学校经历。还自嘲自己学的专业是挖掘机,专注挖土一百年。

    他把自己的个人经历写进小说里充当叙事的背景,而非主线。所以,假如对他一点都不了解的话,虽然不会影响阅读,却也读不到他想表达的东西。

    但即使如此,边忱还是理不清他的成长历程。因为他狡猾地打乱了每一篇小说里的时间线,随意根据剧情需要调整。旁人若要动手理起来的话,简直是一团乱麻,自相矛盾。

    她当然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不想被网络读者过多地关注到他文字之外的东西。

    他只是需要结合个人经历来表达,并不需要把自己的成长历程一清二白地写出来,作秀展览一般。

    边忱觉得张饮修这人骨子里又拽又狂,嚣张得跟二百八万一样。而表面上却又能做到恰到好处的谦和,叫人无从挑刺。

    他完全不是那种靠贩卖文字为生的作者,尽管其身上具备了极好的时下炒作元素和网络走红元素。

    与之相反,他一次又一次地从出版商的包装和宣传圈套中避开,不屑于明星作者的套路,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娱乐至死的网络上,不消费粉丝,不沾任何一滴功利时代的脏水。

    他对待自己写下的东西看起来相当随意,想删就删,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

    但边忱一直谨记着他曾在小说里表达过的观点:「分享有价」—

    分卷阅读14

    -

章节目录

我不介意,但很记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张饮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饮修并收藏我不介意,但很记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