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梦苏轼(宋穿) 作者:流蠡

    此身变化浮云随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苏轼《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节选

    我沿着槐花的香花一直走着,花香渐渐淡去,变成了香烛的味道。从槐树的枝杈里远远望过去,朱栏碧瓦,黄墙青烟,映着晴好湛蓝的天空,那么的和谐。

    原来不知不觉走到了城南的天和寺。适逢端午,前来进香礼佛的人从我身旁络绎而过,他们的神情或者祈盼或者虔诚,有的衣衫华贵有的麻衣补丁。

    我到这里干什么呢?求佛么?

    隔着袅袅的香火,我远望了一眼如来佛祖。他眉目低垂,俯视着众生。

    我想问佛祖,章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反而会有位高权重,祸害人间的一天?

    为什么苏轼、苏辙、黄庭坚等等,这些善良的人反而会命运多桀?

    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曾益其所不能么?

    佛微笑不语。

    只有和尚诵经的声音伴着清脆的木鱼声悠悠传来,安详而平和。

    尽管完全不辨其意,我却不由自主地伫立在一旁静听了片刻,烦躁而不安的心渐渐空灵而平静。

    诵经毕,我沿着石板路,绕到寺庙背后。一泓清泉从山上潺潺而下,逆流而上,人烟渐渐稀少。走了约两柱香的时间,半山腰出现一个碧绿的水潭。

    我一时走累了,便坐到水边的槐树下休息。

    一串串槐花如玉般倒挂,白如珠,怒放如雪,隐现在一片葱郁的青绿之中,含蓄而不张扬。春风吹过,摇曳一树芬芳,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槐花香气。

    对着如斯美景,我却并无赏景的心情,随手捡起小石子,往水潭里扔。扑通、扑通,一声接一声。

    左岸的石头后面突然冒出一个光头,吓了我一跳,赶紧拍了拍心口,站了起来。那和尚也从石头后面走了出来。

    他庞眉深目,身材瘦长,颇有松姿鹤骨。他微微欠身,单手行了个礼。这个简单的举止,却给人飘然出尘之感。

    我双手合十,正打算回礼,突然发现他左手上提着一只烧**,顿时石化。忽地想起现代短发食的和尚,随即淡定,丢了个会意的笑容给他,又坐下扔起石子。

    “你不见怪?”那和尚不知何时走到了我旁边。

    “酒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懒散地说。

    “也不知是哪位施主带了这只烧**来礼佛,我看我那些徒儿们惊慌得很,遂拿了准备扔掉。转念一想,浪费粮食要遭天谴,实在是左右为难……”

    看着那烧**,我才发觉肚子有些饿了,“要不,我帮你吃吧,省得你破戒下地狱。”

    那和尚微微一愣,随即展眉一笑,“谢谢施主。”

    我吃**,他念经。气氛很是古怪。可是又不能赶他走,我吃得很郁闷,吃完还长长地叹了口气。

    “施主缘何身处地狱之中?”和尚问。

    “我怎么在地狱?”

    “烦恼煎熬之地,何处不是地狱?”他挥挥衣袖,“眼前春光灿烂,你视而不见,只见污浊烦恼,犹处地狱。”

    “我也不想的。只是心中烦闷,无处排解。”

    “贫僧与施主有缘,不妨说来听听。”他诚恳地说。

    有人说话谈心也好,我想了想,说:“有一个人,他命中有一场劫难。我想帮他化解,可是一时又想不出法子,所以烦恼。”

    “所谓个人劫难,是因缘果报的轮回。他命中有此一劫,如何能化?”

    “我事先知道会有此劫,为何不能化?”

    他指着地上的**骨头,说:“譬如说这只**,它命有死劫。我不杀它,你不杀它,可是它终究难逃一死。”

    “**如何能和人相比,被吃是**的宿命。人岂有宿命?如果一切皆是命中注定,那又岂有事在人为一说?那求神拜佛又有何用?”

    他认真听完,淡然一笑,沉思片刻,方说:“信命并不是要认命。因果是可变的,已造的因加上现今的因,可以改变果。”

    “你刚才还说劫难不可化解。”我追问道。

    “变不等于化。”他沉静地说。

    绕来绕去,我似乎有些明白了,又仍有点模糊。

    变不等于化。

    是说我只能提醒子瞻提防将来的劫难,却不能保证他能逃过么?

    “如果我一定要化呢?”我执著地问。

    “佛陀成道时曾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施主聪慧胜于常人,只可惜迷而未悟。”

    “悟了又能怎样?”

    “不能怎样,只是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子非我,安知我之忧乐?”

    “施主无非是想所爱之人逃过劫难,安乐而生。只是佛祖尚有劫数,人又岂能避免。一念离真,皆为妄想。还是随缘的好。”

    “并不是没有办法化解的,只要……”只要那个劫难的因不存在即可。

    和尚静默地看着我,清明的眼神仿佛能穿透我的灵魂,看透我一切所思所想。

    许久之后,他淡淡地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言罢,他站起身,双手合十,行了个礼。“贫僧话尽于此,还希望施主静心想想,就此别过。”

    “还未曾请教大师法号。”我急忙叫住他。

    “贫僧法号‘空寂’。”他悠然向山下走去,边走边说:“不染烦恼,圆融妙净,身心中一切念头空空寂寂。”

    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难不成王弗的死因与忤逆天意有关?

    我坐在水潭边默默地回想空寂的话,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直至佛寺悠远绵长的钟声传来,惊起林中的鸟儿,我才发现天色渐晚,匆忙向山下走去。

    这一路来时不觉得远,回程却觉得漫漫长街延展无尽。天色愈渐黑暗,只有如钩新月,淡洒清辉。

    我越走越快,想尽快赶回家。

    终于看见了远处的饮风池,湖水闪着碎银似的光华。

    一个人倚在旁的梧桐树上,身姿有些落寞,他提着盏灯笼,昏黄的光从薄纸中透出,照在他脸上。他眉心紧蹙,神情似在忧思迷惘,只可惜夜色遮掩,看不真切。

    看见他站在那里,我忽然觉得很温暖,即使我衣衫单薄,而月光正冷。

    “弗儿。”他看见我,匆忙几步走上前来,冷着脸说:“跑哪去了,也不说一声,害我担心。”

    “去天和寺烧香了。你怎么在这边?”

    “天色漆黑,不知道你去哪边了,这里是回家必经之路,所以在这等你。你啊,真不叫人放心!”他摇摇头,语气似无奈又似宠溺,“明明怕黑,还不早点回家。”

    霎时间,纷杂往事扬尘扑面。

    那一年,明月夜,短松冈,也是他提着一盏灯笼,照亮我回家的路。

    鼻子突然有些酸,我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乱跑了。”

    他仍愁眉不展,我心生疑惑,“还有别的事么?怎么苦着脸。”

    “宋大人出事了,被革职了。”他淡淡地说,面色却愤慨难平。

    “怎么回事?他犯了什么错?”

    “柔儒无为,办事不利。”他冷笑着说。

    这也能算作革职的原因?我一时无语。

    我们相依走回家。章惇仍在,这饭吃得我没滋没味,子瞻也是心事重重,连酒都没喝。

    “我打算写一封奏折,替宋太守陈情申诉。”子瞻平静地说。

    “不可。”在我反对之前,章惇已经出声打断了他。

    “子瞻,此事万万不可。”章惇沉声道,“圣旨所列罪条本就是虚名。”

    “你也知道是虚名。”子瞻急冲冲地说:“宋太守在任期间,百姓安居乐业,虽无大功,但何曾有过?你在商州,相距不远,可曾见到凤翔百姓流离失所,逃至商州?”

    章惇摇摇头。

    子瞻见状,信心满满地说:“我准备让凤翔民众万人请愿,以现宋大人之民心。等皇上看到……”

    “没用的。”章惇悠声说道:“我所谓的虚名,是说这罪名很难反驳。倘若是贿赂杀人,需要真凭实据。而柔儒无为,办事不利?皇上这么说了,你能反驳么?”

    “皇上是听信了谗言。”

    “那只能说明宋选得罪了人,或许还得罪得不小。你若是替他求情,小心连累进去。”

    “子厚兄是叫我明哲保身么?”子瞻语气淡淡,而目光灼灼。

    章惇不以为意地笑了笑,问:“圣旨有没有说谁接任宋选之职?”

    “我不是告诉你皇上命我暂代太守一职么?”子瞻疑惑地问。

    “你想代而取之么?”章惇眯起眼睛,眼光却像脱鞘而出的匕首,锋芒毕露。

    我旋即明白了他的用意,子瞻也明白了,他微微皱起眉头,“子瞻绝无此心。宋大人待我一向不薄,我岂能如此?况且太守为五品官阶,我只是八品,哪有破格擢升的道理。”

    “我可听说你当年制科入三等,皇上就想直接封你为翰林学士,只可惜被韩琦拦住了。这可是平步青云的大好机会。”

    “这种机会,不要也罢。”子瞻不屑地说。

    书生意气!我微微地叹了口气,一转眼,对上了章惇意外深长的眼神。他似乎在嘲笑我在此事上的看法与他相似。

    我沉思了片刻,对子瞻说:“上书的奏折不要纠结于这个罪名,以宋太守年过六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来讲会比较好。也别弄什么万人书,好像逼着皇上一样,不好。”

    “夫人说得有理。”子瞻点头道。

    “至于太守之职,是由皇上决定的。不是下面的人想当就可以当的。”我一面说,一面看着章惇,“在这个关头阿谀表现,岂是君子所为?!”

    倒不是我和子瞻一样清高和热诚,只是我需要刻意地烘托出章惇的世俗和冷血。

    而且我知道历史上接替宋选的太守并不是苏轼,而是陈公弼,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儿子和儿媳——陈季常与河东狮。

    章惇扬起眉头,挑衅地看了我一眼,眼中波光蓦然一闪,让我心底生出凛冽的寒意。

    他的眼神反倒让我更加清醒和坚定。我深吸一口气,望着章惇释然一笑。

    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么?

    反正王弗横竖27岁都要死,何不死得更有价值些?

    为了子瞻,我心甘情愿。

    此身变化浮云随在线阅读

    此身变化浮云随

    -

章节目录

江城子-梦苏轼(宋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流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流蠡并收藏江城子-梦苏轼(宋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