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84部分阅读

    ,忍不住抹起眼泪来,夏浔赶紧道:“郡走不要伤心呐,要不然郡主干脆就暂且留在谢府如何谢员外此人还是很讲义气的,我看他对郡主礼敬有加,照顾的很好。谢家在北平是数一数二的大富豪,也不怕多了郡主一个人照应。”

    茗儿抹抹眼泪,抽抽答答地道:“我才不要,我在这里人地两生,谁都不认得。姐夫家我根本不敢照面儿,等你一走,就只扔下我一个人了,我跟谢家这些人连句话都说不到一块儿的,我不要住在这里。”

    夏浔为难起来,摊手道:“那就不好办了,如果没个地方安置,郡主回了江南可如何安排”

    茗儿歪着头想了想,突然两眼一亮,期盼地道:“那我去你家住好不好江南地方我住得惯呀,你家就在城边上,我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偷偷进城去看看三哥,三哥最宠我啦,要不是三哥帮我,我还逃不出来呢,叫三哥知道我就在那儿,他也可以放心下来。”

    “唔,这个嘛咳咳小郡主呵呵”

    夏浔吱吱唔唔的,茗儿见状有些生气,嘟起嘴道:“怎么啦,人家好歹帮过你很多忙的,去你家住几天就这么小气呀我吃的又不多我保证,去了你家之后,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一定不挑食不偏食,而且还不淘气。”

    夏浔苦笑道:“我哪是怕你吃的多呀,你吃东西跟猫吃食似的就那么一点儿。我是担心我是觉得”

    夏浔心想,靖难之役恐怕马上就要打响了,我自己到时候都要溜之大吉了,你还去我家住可这话他是不敢对茗儿说的,寻思片刻,只有暂且施个缓兵之计安抚于她,只等战乱一起,茗儿想走也走不了啦,那时就只好留在北平了。

    想到这里夏浔便道:“也罢,那郡主就去我家住吧。不过,我是要随燕王一同南下的,人多眼杂,郡主不能和我一起走。再过些天,谢员外不是要去江南祭祖么,我拜托他一下,到时候郡主随谢员外一同走吧。这样的话,到时我接郡主去我家住,也不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这样呀”

    茗儿想想谢员外南下恐怕还有些时日,不免有些失望,不过她也知道夏浔所言属实,虽然她不是什么钦犯,可是不管发现谁收留了她,恐怕都不是一件好担当的事,夏浔肯一直这样照顾着她,她嘴里不说,其实心里一直是很感激的,她不能任性害了人家。

    茗儿便只好恋恋不舍地道:“好吧,我就随谢员外一起回去好了,那你可要嘱咐他一声,让他尽快启程呀。”

    夏浔见她答应,心中一宽,便笑道:“郡主放心,这事儿我一定会安排妥当的。我家里有个妹子,比你也大不了许多,等你到了那儿,有她陪你做伴儿,你也就不嫌寂寞了。”

    茗儿一听高兴起来,喜孜孜地点头道:“嗯”

    接到朝廷的恩旨后,早已做好准备的燕王立即便启程回京。藩王奉旨离开藩国,赴京见驾,北平军政法司各路官员都来相送,可是这些官儿礼仪虽然尽到了,那冷冷淡淡的语气似笑非笑的神情若即若离的模样,叫人看了却从心眼里往外腻歪。

    刚出北平城,还没到十里长亭呢,燕王只是回身对他们客气了几句,说些请诸位大人留步,不劳远送的客套话儿,各位“心眼儿很实惠”的大人们就马上留步了,与燕王不痛不痒地宣喧几句,便转身开步走,看他们那比赛般的速度,好像谁走得快些,就能更快和燕王划清界线似的,弄得朱棣好不郁闷。

    徐妃淡淡地瞟了眼那些匆匆回城的官员,对燕王柔声道:“白马红缨彩色新,不是亲家强来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生人。古人说得好,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嘛。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莫不如是,王爷不要放在心上。”

    燕王嘿嘿一笑,说道:“这些个鸟人,俺不会放在心上的,夫人放心好了。”

    朱高煦愤愤地道:“瞎了他们的狗眼,我们家还没完呢,就恨不得躲得越远越好,呸一群势利小人。”

    燕王叹了口气,说道:“不要说了,小心祸从口出。你们都回去吧,炽儿,你们要好好侍奉母亲,听母亲的话,在家里安分守己的,不要惹事生非。”

    刚说到这儿,夏浔骑着一匹骏马斜刺里闪了出来,到了燕王马前,一个翻身,极其俐落地下了马,向燕王单膝行以军礼,恭敬地道:“臣杨旭,见过殿下。”

    第256章 困龙也有上天时

    朱棣一见夏浔,不由奇道:“杨旭,你怎么在这里”

    夏浔道:“臣查缉王府属吏不法事毕,正要回京去呢。方才有诸位大人在,臣职卑位微,不便上前参见,还请殿下恕罪。殿下既然也要回京,臣正好相随同往。”

    夏浔轻轻一笑,说道:“与王爷同行同往,臣就省了饭钱店钱,占王爷点儿便宜,王爷不会见怪吧”

    朱棣心中一暖,却板起面孔道:“本王的便宜是那么好占的么,现如今天下人视俺朱棣如同瘟疫一般,你杨旭又不是铁打的金刚,不怕”

    夏浔正色道:“臣只是觉得,公道自在人心,王爷光明磊落,谨身自爱,素无不轨,此去,当有上苍庇佑,一定有惊无险现在的些许困境算得了甚么,常言说的好: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正觉龙困浅滩遭虾戏的朱棣听了这话,心中一阵激荡,他指指夏浔,对徐妃和三个儿子喟然叹道:“此等样人,才是志节之士啊”

    燕王回京了,这件事顿时轰动整个京师,士庶官绅,莫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其实燕王要来南京祭拜孝陵的消息,早就轰动京师了。

    燕王欲归京师,本来是极机密的消息,只有朝中一些位居中枢的大臣才知道,可是蹊跷的是,燕王求归的奏章送到建文帝御案前第三天,这个消息就在京师传开了。甚至还有好赌的人开了地下赌盘,赌燕王到底会不会真的到南京来,因为皇帝削藩的心思,已经天下皆知了,而燕王更是人人皆知的皇上最想除掉的一藩,实在难以想象他敢来。

    然而,他竟然就真的来了。

    一时间南京街头多了些疯子般狂笑而过的人,这些都是冒险押了燕王一注的人,结果一夜暴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乘船过长江,朱棣手扶船舷,看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水,心怀激荡。过了长江,登上燕子矶,饶是朱棣久领兵马戍边御敌,练就得心如铁石,刚决果毅,也不禁虎目噙泪。这一番归来,他的心情与任何一次都不同,上一次来时,他的父亲还健在,而现在,音容笑貌宛在,人已长眠孝陵,自己呢,却正被侄子逼到绝路,一向心高气傲的他,不得不亲赴金陵,顺眉低首,以证清白。这一次,他是满怀忐忑屈辱悲愤的情绪而来,如何不百感交集。

    对朱棣的到来,朱允炆及其手下一干心腹大臣们也是十分意外的,不过朱棣来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朱允炆也只好放下种种猜疑,先按规矩派人去接,反正到了自己的地盘儿,不怕他翻上天去,回头再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朱棣是皇叔,又是皇室宗亲中最长者,朱允炆虽是侄子,却是皇帝,不必亲自迎接的,便派了安王朱楹率皇室宗亲子弟们前往江边迎候。朱楹今年刚刚十六岁,他是朱元璋的庶二十二子,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封为安王,现在还未就藩。

    朱楹带着皇室宗亲迎到燕子矶,只见这位只在幼时见过几面,如今只依稀有些印象的王兄身材魁梧结实,黑发黑须,方面阔口,顾盼之间,颇有一种龙虎之威,敬畏之意油然而生,连忙率众趋前拜见,寒喧一番后,便与燕王把臂登车,同乘返京。

    一路上,士民百姓纷纷走上街头,一瞻这位胆大如斗的燕王风采,大街上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那情景就像前些天元宵佳节赏灯观月之夜的时候一般热闹。小商小贩小偷小摸在大姑娘小媳妇身上蹭蹭磨磨揩油的登徒子们也如鱼得水,好不自在。

    “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

    人群中,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趿着一双破鞋子,疯疯颠颠地拍手唱着一首不知从哪儿听来的童谣,嘻笑而过。夏浔听到这首童谣,身子霍地一震,立即抬头望去,紧紧盯住了那人。这首童谣他知道,很久以前他就知道了,在那些绘声绘色地描述燕王造反的故事里边,这首歌词是有一席之位的。据说这是燕王蓄谋造反时,为自己造势,在京城传唱的一首童谣,没过多久,果然应验,朱棣真的反了。

    这个疯道人,真有这般神通

    夏浔紧紧盯着那疯道人举动,正想提马追去,一探究竟,却见那疯道人已被巡街维持秩序的差人赶开,他嘻嘻哈哈地在人群里挤去,与一个年轻公子擦肩而过时,那公子一伸手,指间挟着两张宝钞,便被疯道人握进了掌心。这动作既快又隐秘,但夏浔坐在马上居高临下,又是早就注意到了那疯道人,却是看得清清楚楚。

    疯道人嘻嘻哈哈地走开了,行至远处,又复高歌起来。方才递钱给他的年轻人微微抬了抬头,望着燕王仅仅淡淡一笑,转身推开围观的路人走去。这位青衫公子戴着宽沿帽儿,压低至眉际,让人看不清那面容,只是他微微抬头,看向燕王仪仗时,被随行在大队人马中的夏浔看了个清楚。这人唇红齿白,俊若处子,居然是刘玉珏。

    “原来如此”

    夏浔恍然大悟,萧千月在北平制造燕王要反的谣言,玉珏便在南京行事了,两人一南一北,互相呼应,原来这都是锦衣卫搞出的把戏。燕王刚刚回京,这首歌谣如果听在有心人耳中,稍一分析,便能明了其中之意,皇上岂能不泛杀机

    这就是了,难怪在那些信誓旦旦地说燕王久蓄异志的故事里头,一边说燕王如何装疯卖傻隐瞒反意,如何在王府私造兵器,为了掩饰还买些鸡鹅来掩饰打造兵器时的声响,一边又说燕王在南京大造舆论,制造自己将成为真命天子的形象,两者之间仔细品味,有些自相矛盾。原来是因为朱棣不肯君要臣死臣便死,太不符合儒家正统的价值观念,被那些笔杆子们愣是颠倒黑白,恶意曲解了。

    与安王朱楹同车而行的朱棣也听见了歌声,开始他并未在意,只觉这首童谣遣词造句倒还文雅,不似一般的俚语儿歌般粗俗,细细品来,还颇有几分意境和哲理,鸟儿栖息于枝头觅食于草丛,悠游自在,然而人若逐之,则必高飞,高飞

    朱棣品咂了一番,突然脸色大变:“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这到底是甚么意思,只是一句描述鸟儿觅食人捉鸟儿的童谣么俺刚刚踏足京师,街头便有这样的歌谣出现,一旦被有心人利用,皇上那里”

    朱棣怵然而惊,再向人群中看去,那疯道人已不知去向了,朱棣的掌心已沁出汗来,但是片刻的惊慌之后,他便迅速冷静下来:“此番回京,本就是九死一生的局面,那几个狗贼不使手段才奇怪了。管你用些什么手段,任你明枪暗箭,俺朱棣自有一定之规,尽管放马过来吧”

    朱棣思忖已定,嘴角慢慢绽起一抹令人心悸的冷笑。

    “皇兄,早朝已过,咱们今日来不及见驾了,这便去东耳房歇着么”

    依着规矩,朱棣要先和建文帝叙君臣之礼,然后才能叙叔侄之情,因此,他应该先以藩王身份入朝见驾,因为今天已经过了早朝,他虽在京中也有自己的府邸,今日却是不能回去的,得去奉天门外东直门的耳房里暂住,候着明天一早临朝见驾之后,才得自由。

    朱棣沉声道:“不,先不入皇城,在城里走一走吧,我想看看金陵,一别多年了啊。”

    安王有些诧异,可他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哪有什么主见,一听这位貌相威严一如乃父,叫他看着就有些畏惧的兄长吩咐了,连忙答应一声,仪仗便绕着金陵内城,在南京城里游走起来。

    这一番游走,许多市民闻讯赶来观燕王入城,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等到最繁华热闹的城区都走遍了,已围着皇城绕了半圈,朱棣突然吩咐:“自朝阳门出去,登钟山,为兄要先去孝陵祭扫先帝陵寝。”

    “皇兄”

    安王没想到燕王突然做出这个决定,这个行程可不在皇上的嘱咐之中,不免有些犹豫起来。

    “嗯”

    朱棣冷冷地扫了他一眼,朱棣的相貌与朱元璋相似,本来那方面浓眉,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他久在边关,饱经磨砺,不但有一种天皇贵胄的威仪,更具一种百战沙场的杀气,安王好似一只安乐窝里养大的金丝雀,哪见过这般气度,被他冷冷一瞥,心里慌起来,忙不迭便应道:“啊好,好好,我们去孝陵。”

    夏浔跟着燕王的车驾走了一阵,以为燕王该去皇城内暂住候驾了,正欲拨马赶回锦衣卫衙门向罗大人覆命,忽地见燕王仪仗居然向朝阳门而去,一打听,居然是要去祭扫先帝陵寝,夏浔不禁有些意外。

    他职位低微,上一次朱元璋出殡,他没有机会随行,想起那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人,夏浔心中也不禁生起一丝感伤:“燕王既要祭扫先帝陵寝,不如我也去一趟吧,拜一拜这位驱逐鞑虏,复我汉室江山的帝王”

    夏浔一提马缰,便也随着燕王的仪仗出朝阳门,往钟山孝陵而去

    第257章 孟姜女哭长城

    “停车”

    车到孝陵前的下马坊,朱棣突然一声厉喝,随即起身,也不待人放下脚蹬,便一步跃下车去。安王慌忙起身跟了下去。

    朱棣眼望钟山,紧抿嘴唇,脸上的线条好像刀削斧刻的一般,渐渐凝重起来,聚拢到安王身边的那些皇室宗亲都有些茫然,彼此窃窃私语着,不知道燕王到底要干什么。

    燕王忽然摘下了王冠扯开玉带解下蟒袍,顺手弃与地上,就在钟山脚下,褪去了准备入朝见驾的一身隆重袍服,里边赫然露出一身洁白如雪的麻布衣衫,他又取出一条白布,往额上一系,便成了一身扶灵出殡时才穿戴的麻服重孝。朱棣目中漾着泪光,沉声喝道:“走,随俺祭拜先帝”

    “遵命”

    燕王府随行而来的侍卫们轰然一喏,唬得皇帝派来的仪仗官兵尽皆一愣,就见他们齐刷刷扯去冠戴衣袍,里边赫然竟都是一身重孝,紧接着就见他们从袖中取出白绫,一个个系在头上,然后紧随燕王身后,头也不回,浩浩荡荡直奔朱元璋陵寝而去。

    皇帝派来接迎燕王的仪仗官兵们俱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安王一身隆重而华丽的朝服,这副样子颇不自在,可四哥已经上山了,安王无可奈何,只好拔足追去,一众皇族和仪仗侍卫见状,忙也跟在后边,一起向上涌去。

    神道两旁,洁白的巨石雕就的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还有骏马,俱都两跪两立,夹道迎侍,默默地注视着赶向朱元璋陵寝的朱棣。朱棣的步伐越来越快,后边的燕王府侍卫们紧紧相随,再后边的安王等皇室宗亲只能提着袍裾一溜儿小跑了。

    “父皇母后父皇啊,母后啊,不孝儿朱棣,回来啦”

    安王朱楹气喘吁吁地赶到“宝城”前面,就见朱棣长跪于地,正放声大哭,后边齐刷刷地跪着燕王府侍卫,安王一见这般架势,连气儿都没喘匀,忙也追上去,紧贴着朱棣,跪倒在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前,随之叩头

    “什么燕王去了孝陵他竟去了孝陵”

    朱允炆听罢禀报,看看愣在一旁的方孝孺黄子澄等人,脸色先是刷地一红,犹如泼了一层鸡血,随即又变得铁青,额头青筋都绷了起来,看着实在有些骇人,一旁侍立的小林子公公见了禁不住双腿哆嗦起来。

    朱允炆使劲一拍御案,一声巨响,震得手掌都麻了,气愤之中的他却似全无所觉,只是厉声吼道:“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当儿子的回了京,去祭扫先帝陵寝,这没错应该可是你用不用这么急呀,你这当臣子的就不能先见见我这当皇帝的,然后由我这个当孙子的陪着你这个当儿子的一起去祭拜,也好给天下人一个一家和睦尊尊亲亲的印象

    当今皇帝你还没见,就先跑去哭陵我这个侄儿皇帝到底让你们受了多大的委曲,齐王是这样,你燕王也是这样,你们一个个的一回京就跑去向先帝哭诉冤屈真是欺人太甚了

    朱允炆脸上火辣辣的,只觉自己受了莫大的屈辱,全然忘了当初他不准人家儿子回京奔丧,对别人又是一种怎样的屈辱。

    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前,朱棣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地道:“昔日元人窃主中原,皇纲覆坠,神州陆沉,中原板荡,灵秀之胄,杂以腥膻,种族几乎沦亡,幸有父皇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明,河山再造,光复大义,重塑汉人江山。”

    朱棣痛哭道:“父皇啊,你深知创业维艰,守业更难,故而封建诸子,藩屏天下。儿臣不肖,承父皇委以重任,定藩北平,戍土守边,唯一憾者,从此不能尽孝父皇膝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臣唯有将孝心尽忠于国事,自风华少年而两鬓斑斑,驻守北平,数度领兵扫荡漠北,殚精竭虑,不敢稍有疏忽”

    朱棣这通哭,既有真,也要假,要说真,对父亲和母亲,他的确有很深的感情,如今到了父母灵前,那种悲伤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他也是在发泄委曲悲愤的情绪。此外,他也是故意哭给皇亲国戚众多的侍卫随从们看的,这么多人看着,消息一定会传出去。

    即便没有人传,他也早已安排了人,会把发生在这里一切,包括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散布到大街小巷。现在外边已经有传言说他早有反心,说他在王府里打造兵器,这些漏洞百出的谣言,却已渐渐置他于不利的局面,他知道朝廷在制造舆论,一俟民心所向,就会对他骤下杀手,他今日所为,打得就是一场舆论争夺战。

    安王等人陪跪在一旁,哭也不是,不哭也不是,只好默默低头,时不时地拭一拭眼角,也不知是真哭还是假哭。朱棣却是哭得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他以手捶地,涕泪俱流地道:“儿臣亦知,天道无常,人寿有尽,惜父皇骤去,儿臣终不能一谒慈颜,至今深抱憾恨。父皇啊,儿臣何能承此伤痛啊儿在北平,梦寐萦回,念念不忘的,便是再也没有机会尽孝于膝前,儿不孝儿臣不孝啊”

    接下来,朱棣说的话却是让这些皇亲国戚目瞪口呆人人惊骇,再也无法在那儿陪着哭天抹泪了,因为朱棣开始骂人了。可是灵前所跪诸人,以朱棣位份最尊年岁最长,一时间哪里有人敢上前制止他,就听朱棣慷慨陈辞,寂寂山陵之上,无人不闻。

    “父皇啊,你盛德弘施,知人善任,外攘内安。御宇乾坤,历三十一载,始有今日,政和人兴,国泰民安。不料父皇尸骨未寒,朝中便有宵小作乱,他们立跻显要,玷列卿行,播弄是非,葛籐不断,蛊惑今上,钳制百官,构陷藩王,颠覆父皇遗制”

    安王朱楹听得冷汗涔涔,却又不敢制止,唬得跪在那儿,只是簌簌发抖,夏浔听见朱棣这番言辞,不由暗暗吃惊,心道:“燕王这是怎么了他刚回京,就痛骂方孝孺黄子澄之流,这不是作死吗他不会是觉得如此下去,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干脆痛痛快快地找死吧不对呀,历史上,他可没死,莫非史书记载有误,燕王从这个时候就要开始装疯了”

    夏浔正在寻思,朱棣却是越骂越痛快,这位王爷不愧是在战场上熬炼出来的人物,嗓门真是够大,也不用麦克风,大概是“宝城”周围的建筑本来就有聚音的效果,人人听得清楚。

    就听朱棣破口大骂道:“这些j佞之徒指鹿为马钩党诛连广开告讦残害忠良父皇在时,严于臣子,宽与百姓,是故上下太平,中外守法;而今这些j佞把持朝政,不图报国,专事钻营,先皇在日,未之有也。以先皇之明先皇之威,先皇在日,此等宵小安敢胡为”

    这番话虽未明着指责朱允炆,却是连他也骂进去了,安王朱楹脸色苍白,轻轻扯住他的衣袖,颤声哀求道:“王兄,王兄慎言,王兄慎言呐。”

    朱棣大概也是骂够了,声音停顿了片刻,忽又转为悲伤的哭声,再度伏地道:“母后啊母后您慈亲茹苦,泼墨难书,惜乎体弱命薄,未曾多享儿女之福,即辞世而去。人言母慈子孝。母固慈也,儿何称孝母后赐我生命衣食品行教养。儿未曾进母一饭一粟一丝一缕,慈母哺儿三餐,儿何曾报母一羹而今生死隔于两界,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悲痛,莫过于斯”

    “得,哭完了父亲,这又哭上母亲了。”那些皇亲国戚面有苦色,悄悄看看彼此,只好继续陪跪,陪哭。

    “母后早逝,儿定藩北平,身限异乡,每逢清明洒扫,唯有思之念之,却难为母一掬坟前三尺青蓬。而今,儿回来了,儿要劝谏皇上,远小人,除j佞正朝纲,若能成功,儿臣当再来告慰父皇母后在天之灵。若是失败,儿必被j臣所害,五尺长绫,送一缕忠魂,穿越阴阳,达于母后膝下。在朝,不能为国尽忠,儿便去母后膝前尽孝吧”

    安王听得冷汗淋漓,心中暗道:“早听说四皇兄武功了得,横扫漠北,群枭胆寒,想不到四皇兄的言语也是如刀如戟,锋利逼人,可是只图口舌一快又有何益呀,四皇兄这不是引火烧身吗”

    朱棣哭完了马皇后,挪膝面朝东方,双手扶地,又是一声大哭,这一回,他又哭上先太子朱标了。朱标做皇太子的时候就病故了,朱允炆登基后,追封父亲朱标为大明兴宗孝康皇帝,他的陵墓就在朱元璋夫妻的陵墓东面。

    “皇兄啊,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四弟还记得,弟弟幼年之时,父皇征战在外,四弟幼学无师,顽劣成性,都是兄长呵护怜惜,教诲带领,你我兄弟亲密无间,人之恩亲,莫如兄弟之厚啊,迄今想起皇兄壮年早逝,臣弟都痛心疾首,一腔悲情,两行热泪,痛苦涕零,难于言语”

    朱棣声声血字字泪,哭完了老爹哭老娘,哭完了老娘哭大哥,一众本来只是负责接迎他回京的皇亲国戚哭丧着脸跪在那儿,跪得腿都麻了,还得陪着他担惊受怕的。

    朱棣这一通哭,一直哭到夕阳西下,其情也惨,其状也悲,简直都要谐美孟姜女哭长城了。

    后来,那些皇亲国戚实在忍无可忍了,挪着双膝一点点蹭向前去,蹭到安王朱楹面前,与他悄悄耳语几句,把个毫无经验的小王爷给提醒了,连忙起身招呼一众皇亲上前搀扶朱棣,众人好言劝解一番,朱棣这才半推半就随他们下山,一路之上一步三回头,犹自垂泪不已。

    安王把朱棣送进皇城,皇城内务司的宦官赶来接迎,安王等人如释重负,马上一哄而散,宦官把燕王送到东直门耳房暂且住下。迎接燕王的人中本来就有朱允炆的耳目,燕王在东直门刚刚住下,有关他在孝陵哭祭太祖哭祭马皇后哭祭皇太子朱标的全部讲话,便已一字不落地送到了御前。

    朱棣那边刚刚跨进浴桶,准备洗一洗一路奔波而来的风尘,仍然等在宫里的黄子澄等人就和朱允炆看完了他那番痛快淋漓的哭陵骂驾致词,捧着这篇朱棣讲话记录,在座的每个人都能找到他对号入座的地方,自朱允炆以下,所有的人都像是去非洲混了一把血,脸都黑了。

    第258章 天下有好名者

    夏浔来到锦衣卫都指挥使司,正见到指挥佥事罗克敌。

    罗克敌很清闲,他本以为新帝登基之后,锦衣卫很快就可以借削藩之事重新崛起,奈何削藩大业一直掌握在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手中,这几个儒生对锦衣卫根本就不待见,只有他们需要打打下手揩揩屁股或者有些下作手段实在不屑为之的时候,才偶尔用一用锦衣卫,比如这一次他们就琢磨出一首狗屁不通的童谣来,吩咐锦衣卫进行传唱。

    不过罗克敌并没有感到沮丧,锦衣卫最艰难的时候他都熬过来了,还在乎眼前的小小挫折吗这么多年的锤炼,罗克敌的性格早已磨练得极为坚忍。他的父亲是锦衣卫最早的创建人之一,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投身锦衣卫,这一生从此与锦衣卫牢牢地绑在一起。

    荣,共荣;辱,共辱。

    他唯一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在他有生之年,让他和他的父亲父子两代人为之奋斗的事业:锦衣卫,能够重新崛起。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他一直在准备,他坚信,这个机会一定会来。

    直到燕王进京,他的希望终于破灭了。

    诸王之中,唯一可以对皇帝具有威慑的,就是燕王。燕王居然出昏招,自己进京送死来了。一进南京城,燕王就是笼中之鸟,皇帝只要一道诏令,两个狱卒就能随意摆布燕王。燕王如果这般轻易地死去,那朝廷削藩就容易多了。

    虽说宁王朱权也领兵多年,同样对朝廷具有一定的威慑性,可是朱权远在辽东啊,辽北兵马,全靠车拉马驮的从关内输运给养,只要北平落入朝廷之手,掐断了宁王的粮道,宁王纵有百万虎贲之士,也要不战而溃,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

    所以,只要燕王一死,也就意味着朝廷削藩可轻易为之,再无重大阻碍。这也就意味着,锦衣卫再没有重新崛起的可能了。他能继承父亲的事业,为了锦衣卫的振兴而付出一生,其中不乏许多对锦衣卫忠心耿耿的老部下的支持,如果在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有所作为,那么他把这份责任再交出去的时候,锦衣卫还有复起的可能吗

    罗佥事一向好茶,极少饮酒。夏浔进房的时候,却见到罗佥事正在喝酒,炉上正煮着水,桌上却摆着酒,罗佥事冠玉般的脸庞已经带上了一层淡淡的红晕,微微有些酒气。

    看到夏浔进来,他捏着酒杯,只淡淡地问了一句话:“为什么不把我给你准备好的投名状交出去,取信于燕王”

    “因为不需要”

    夏浔在他面前盘膝坐下,从容说道:“大人,卑职到北平,发现燕王如今已是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时候,卑职若是主动投靠他,如此冒失的举动,必然会惹他疑心。”

    罗克敌举杯一饮而尽,瞪起微醺的双眼又道:“你身边那个幼女,是燕王送的”

    夏浔毫不惊讶,他早知道萧千月既然看见,一定会禀报罗佥事的。夏浔从容地笑了笑答道:“是,燕王对卑职确有拉拢之意。只是,燕王如今的处境已是大厦将倾,天下人人都看得出来,他也不指望靠些财帛女子,就能让卑职为他卖命,只是希望能贿赂卑职,让卑职对他少些为难,替他说他几句好话也就是了。

    卑职遵大人嘱咐,燕王赠以财帛女子时概不推辞。收受他的好处,让他安心,觉得我的存在对他是有益无害的,建立比较亲近的关系,也就足够了。燕王目前没有反意,想要找他的把柄,很难。卑职以为,强而为之,不如静观其变。”

    罗克敌目中微微露出欣赏之色,赞道:“很好,逆而难取,则顺而待变,逆顺自如,方为不败之道。你果然没有叫我失望,大事交给你去做,是对的。”

    夏浔欠身道:“大人夸奖,卑职只想追随大人,做一番大事业,重现我锦衣卫荣光罢了。”

    罗克敌黯然一叹,说道:“可惜我们没有甚么大事可做了,天不佑我,燕王他居然突出昏招”

    罗克敌微微扭身,出神地看着壁上他最为珍惜的那幅锦衣随帝出舆图,凝望了许久,才怅然叹息一声,回过头来,又道:“你回来后,随燕王去过孝陵燕王哭祭先帝,没有旁的情形吧”

    夏浔微微蹙起眉头道:“是,燕王只是赴孝陵哭祭先帝,问题是,燕王祭悼之辞,慷慨激烈,悲愤莫名,卑职觉得,他这番不计后果的发泄,恐怕要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罗克敌默然一笑,沉声道:“他只要来了,那就是杀身之祸。在孝陵上说些甚么,或者什么都不说,又有什么区别他说了什么慷慨激昂的话了”

    夏浔便把燕王哭陵的经过仔细叙述了一遍,燕王的原话半白半文,夏浔也无法一一记得清楚,只将大意对罗克敌说了一遍,罗克敌双手按膝,静静地听着,待夏浔说完,罗克敌的眉头也轻轻地蹙了起来。

    夏浔没有催促,如他一般,双手按膝,静静地等待着,罗克敌用手指轻叩着膝头,许久,眉头忽然一动,轻轻“哦”了一声,恍然道:“好计策,好心机”

    夏浔赶紧问道:“大人有何发现”

    罗克敌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往日云淡风轻雍容优雅的风度重又回到了他的身上。他微笑着取过两只杯子,提起炉上的水炉,一手拂长袖,一手提锡壶,蜻蜓点水般将两只茶杯斟满,自取一杯,轻轻吹了吹,然后小小地抿了一口,微阖双目,露出陶醉的神色。

    夏浔微微倾身,静静地等他指点迷津,这口茶在口中品尝一番,轻轻咽下肚去,罗克敌才呵呵一笑,说道:“燕王还京,本来可以说是凶险至极。”

    夏浔颔首道:“不错,九死一生之局,他竟然真的来了,卑职一直想不明白,他怎么有这么大的胆子。”

    罗克敌微笑道:“你错了,不是九死一生,而是十死不生。燕王本来是一定有来无回的,可是燕王自置死地,如今反而有了生机。”

    夏浔是真的没有听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管怎么说,他前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警校生,配合警方做过卧底,有些警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罢了。对于历史大势,他也经由学过的读过的一些书籍有一些了解。

    但是对于人心人性宦场风云,他的了解绝对比不上罗克敌,甚至比不上这个时代许多做官的人,对于人心人性的把握,在这个制度远不及现代完善做官就是做人的年代,那些人比现代人更高明一筹,夏浔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磨炼。

    罗克敌见他不明白,便指点道:“燕王北来,如果指望皇上会顾念叔侄之情而饶过他,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昔日交结的人脉立下的战功无懈可击的清白,统统不是问题,皇上只要想办他,就一定有办法,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唯一能倚仗的,只有公论。”

    “公论”

    “不错,燕王未曾南来,消息就已传遍大江南北。燕王到了金陵后,又绕城半周,引得全城人关注,随后便大张旗鼓直奔孝陵,这种种行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起朝野所有人的注意,成为公论最关注的一点。

    皇上可以不在乎他燕王是不是冤枉,却不能不在意公论。

    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更是视名节逾性命的人物,他们可以不在乎自己的性命前程,却绝不可以让自己的名誉受到玷污,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见夏浔听得聚精会神,罗克敌继续说道:“周王齐王代王被废,朝野间已经有了些为之不平的议论,这是齐泰黄子澄等人急于求成酿成的恶果。皇帝刚刚登基,年轻望浅,这几位大人刚刚上位,根基不牢,所以几乎每走一步,每说一句,都想看看朝野间的反应是赞是谤。

    若他们不好名也就罢了,偏偏这些位大人都是极爱惜羽毛的,朝野间些许不平的议论,已经让他们有些如坐针毡了,燕王如此兴师动众地哭祭先帝,指斥他们为j佞之臣,必然为朝野所瞩目,所有的人都会瞪大眼睛看着,看他会落个什么下场,是否会如他哭祭先帝时所说,被j佞所害。你说黄子澄等人会让这j佞之名坐实了己身么”

    夏浔有些不敢相信,迟疑道:“就这样黄大人他们处心积虑,一心想要除掉燕王,如今燕王自己送上门来,轻而易举就能把他除掉了,黄大人他们他们会为了担心朝野间的些许非议就坐失良机”

    罗克敌哑然失笑:“可笑吧我也觉得可笑,可你不应该感到奇怪,你是秀才,名教弟子,圣人不是教诲你们说名节重于山,利害似云烟么。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这些位大臣,是不愿让自己沾上

    锦衣夜行第84部分阅读

    -

章节目录

锦衣夜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月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关并收藏锦衣夜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