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221部分阅读

    二弟怎么病成这般模样了”

    朱高煦挣脱朱高炽和小内侍的搀扶,“卟嗵”一声跪在地上,向前跪爬两步,抱住朱棣的大腿,放声大哭道:“父皇”

    朱棣的眼睛有些湿润,连忙弯腰搀扶道:“煦儿快起来,快起来,这都多少时日了,你怎病得还如此严重,汉王府的太医真是该死,这般沉重的病情,竟敢不禀报为父煦儿既然身子还不见好,那么就在京里再歇养些时日吧”

    朱高煦眼泪汪汪地道:“父皇,儿这些时日在家里也反复想过,今日抱病入宫,拜见父皇,只想求父皇一句话”

    朱棣道:“你先起来,慢慢说话。”

    朱高煦不肯起身,哭泣道:“父皇,儿臣心里冤得慌啊,儿子反复自省,自觉无罪于国家,何以被父皇发配万里之遥,儿子不服气”

    朱棣脸色一僵,微怒道:“煦儿这叫什么话,为父封你为汉王,叫你镇守云南,乃是为国戍守南疆,为国家藩篱之故,怎么是贬谪流配了”

    朱高煦跪哭道:“那云南乃是山高路险的烟瘴之地,儿子久居北地,如何适应这等南疆生活今日儿子只求父皇宽赦,儿也不要封国了,从此不关朝政不问世事,就在金陵城里做一个闲散王爷,但求能守在父皇母后身边,心愿足矣”

    “这”

    朱高煦叩首,泣声道:“父皇若不答应,儿子这就上路,只是要求父皇先为儿子准备薄棺一口”

    朱棣惊道:“这是为何”

    朱高煦惨然道:“只恐儿子未到云南,已然一命归西了”

    朱高炽一旁看着,眼见兄弟这么说,一张胖脸已然胀得通红,再看看他老子脸色,朱高炽把牙一咬,上前端端正正地跪在朱棣面前,恳切地道:“父皇开恩,就应二弟所请,容他留在京师吧”

    解缙正在文渊阁里忙碌着,忽地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又惊又怒,勃然道:“汉王不肯离京太子竟然还为他求情”

    赶来送信的杨士奇无奈地道:“阁老有所不知,汉王抱病见驾,形状凄惨,皇上已经不忍了,太子纵不为他求情,皇上必也应允的,太子若站在一旁置若罔闻,岂非让皇上觉得太子天性凉薄”

    解缙勃然道:“汉王不走,天下不宁太子是汉王胞兄,他不方便说,我去说”

    解缙说罢,也不顾杨士奇劝阻,风风火火就往谨身殿赶去

    第684章 由他闹吧

    “皇上”

    解缙怒气冲冲赶到谨身殿,见到朱棣,劈头就叫了一声。

    殿里只有朱棣一人,成功地利用朱棣亲情难过的弱点,得到皇帝承诺,让他留在京城的朱高煦扮作久坐气力不支的样子,已经离开了,朱棣独自坐着,想了一阵子心事,刚刚静下心来打开奏章,解缙就胀红着脸闯进来。

    朱棣对这个有名的大才子非常倚重,抬头一看是他,并不计较他未及时行礼的样子,反而露出一副笑脸道:“出了什么事,怎么这般莽撞,如今你可是内阁首辅,言行举止不能没个做派啊。”

    解缙却不领情,气忿忿地道:“皇上明旨颁诏天下,封皇二子为汉王,藩国云南,如今为何出尔反尔,又把他留在京城”

    朱棣眉头一皱,对他咄咄逼人的态度稍稍有些不悦,但他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汉王病体虚弱,他说不习南方气候,想想也是实情。当初的安排,确实是朕莽撞了些,如今把他留在京城,只做一个闲散王爷,又有什么妨碍呢”

    解缙顿足道:“皇上,当日皇子争嫡,朝堂上拉帮结派,大臣们无意于国事,整日为此纷争,这些事皇上您都是知道的。如今让汉王就藩云南,也是为了避免将来再生起什么事端,令国本也为之动摇,现在皇上怎能改变主意呢”

    朱棣的神情很是无奈,面对解缙的逼问,他的语气有些软弱,半似商量半似央求地解释道:“汉王确实身染重疾,病体虚弱,朕是天子,也是人父啊,难道就狠得下心,逼着他往云南去就藩吗爱卿,你不要担心,如今太子之位已定,有朕在,汉王留在京里,也不敢再生什么是非的。”

    解缙怒气冲冲道:“汉王若是去了云南,他的争嫡之心或可因此而消解,一旦把汉王留在京城,汉王绝不会就此罢休,必定再惹是非。皇上是汉王之父,更是天下之主,皇上先是人君,其后才是人父,国事家事,当以国事为重,臣请皇上立即下旨,令汉王就藩云南”

    朱棣怒了,霍地一下站起来,“啪”地一拍桌子,勃然喝道:“我儿已不欲争权,如今连藩国都不要了,只求在京城里做一个闲王,你都不能容他么,这般情形,等朕百年之后,我儿岂非在这世间再无立锥之地解缙,你要效仿黄子澄方孝孺之流,是不是”

    “臣不敢”

    解缙慌忙谢罪,这才发现自己说话太冲,已然激怒了皇帝,后背上登时冒出一层冷汗。

    国事家事掺和到一块儿的时候,还真是难办啊

    金陵街头,数十侍卫,拱卫着两位身着麒麟武服的将军正缓缓而行。

    左边那人是定国公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徐景昌,右边那人比他还年长一些,也是一位年轻英武的将军,乃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叫做薛禄。

    徐景昌对薛禄道:“辅国公自幼时就在青州长大,算是半个山东人。祺夫人就是青州彭家庄人氏,这一次辅国公因为彭家老太公过世,要过去拜祭一番,你是青岛人氏,此番回乡省亲,我与你引见引见,跟辅国公一同走,搭搭他的顺风车,不会有你的坏处。”

    薛将军笑道:“多谢大都督美意,对辅国公,卑职是久仰的了,昔日在军中,常听辅国公之名,只是一直未曾谋面。”

    这薛禄本是穷苦人家出身,所以原来并无大名。在家族里,堂兄弟们全揪出来排行的话,他是行六,大家就都叫他薛六,后来当了官,薛六听着不雅,就取了谐音,改名薛禄了。要说这薛禄,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可是说起一个民间故事,有些人大概就有些印象了。

    在老故事里边,曾经有这么一段故事,就是某民家孕妇待产,正逢大雨磅礴,等这孩子生下来,哇哇大哭的时候,其父听见门口有人说话,打开门一瞧,原来是两个在他家门前避雨的将军,一左一右地站在那儿,按着刀,倒像在给他家站岗把门儿似的。

    这事被一位相士知道以后,就说这孩子降生之际,两将军守门,将来必成大器,后来这孩子果然拜将封侯,富贵之极。这个故事里的婴孩就是薛禄,这是薛禄幼时的一桩趣事,他后来果然功成名就,成为几千年来青岛地区唯一一个封侯的武将,子孙富贵,与大明同休,可谓贵不可及,便有人穿凿附会,把这桩偶然说成了天意。

    一般人说,靖难武将三大功臣,乃是张玉朱能丘福。实则在军中武将们心里另有一番排名,那就是张玉朱能薛禄。靖难时,薛禄还是燕王府一个小兵。朱棣起兵时,以八百壮士夺九城,其中就有他一个,之后在真定之战时,薛禄持槊刺中左副将军李坚,将他生擒,因功升为指挥佥事。

    此后,薛禄追随朱棣南征北战,援救永平之役,一举攻克大宁富峪会州宽河等地。又击败朝廷骑兵,进升为指挥同知。攻打大同一战时,他担任先锋官。白沟河一战,他率军追击朝廷兵马,一路追杀至济南城,东昌之战滹沱河之战,他都冲锋在前。

    后来在单家桥,薛禄被平安生擒,他趁人不备挣脱绳索,夺刀杀守卫,抢马飞驰而回,此后在顺德大名彰德西水寨,东阿东平汶上淝河小河灵璧诸战中都是首功的将领,还曾生擒朝廷的都指挥使花英。不过因为他的起步太低,论功行赏时不能不考虑资历,丘福就排到了他的前面。

    薛禄有勇好谋,纪律严明,善抚士卒,同甘共苦,在军中甚受爱戴,如今他已升做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五军都督府现在靠徐景昌一个人支撑着门户,颇觉辛苦,这个在军中甚有威望的名将加入以后,立即成为徐景昌重点扶持的对象,这次恰好薛禄要回乡省亲,徐景昌刻意安排他搭夏浔的顺风车,自然也是一种提携。

    两个人说说笑笑的,便奔了夏浔的府邸。

    杨府里,解大才子正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转的夏浔眼都花了。

    解缙的才学是没得说的,夏浔拍马都赶不上,可是说到人情世故,才子们大多有点恃才傲物,这方面解缙就欠缺了些。

    解缙咋咋呼呼地去向朱棣抗议,结果沟通的技巧差了点儿,反把朱棣惹毛了,挨了一顿狗屁呲,灰溜溜地回了文渊阁。解缙六神无主,也没心思处理政务了,思来想去,就跑到夏浔府上来讨主意了。

    “大绅兄,我的解大学士,阁老大人,你别转了成不成”

    解缙个子矮,在地上转来转去的样子跟耍地趟拳似的,看得夏浔眼晕,夏浔忍不住叫住了他,捏着下巴思索一阵,说道:“大绅兄,你坐下,沉住气这事儿嘛,说一千道一万,根儿还在皇上身上。”

    解缙白了他一眼道:“我的国公爷,这还用你说么,谁不知道根子就在皇上身上”

    夏浔摇头道:“你没明白我的意思,咱们屡屡功亏一篑,根本原因是,皇上三个儿子中,一直以来最疼的就是汉王。不错,在咱们眼里,皇上是天子,是四海之主,凡事都应该以国事为重,可你别忘了,他同时也是一个父亲,皇帝也是人,汉王在皇上那儿扮可怜,咱们似乎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把戏,可他亲老子会跟咱们一个看法么”

    解缙摊手道:“那怎么办你说怎么办这个祸害只要留在京城里,一定会惹事生非的。”

    夏浔沉沉一笑,缓缓地道:“那就由着他闹”

    解缙瞪眼道:“由着他”

    “不错,由着他”

    夏浔直视着解缙,沉声道:“事情的症结在皇上心里,皇上一日狠不下心,这事儿就解决不了。所以,由着他闹太子名份已定,不出大事,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以前咱们不能让他闹,现在却不同。既然他不肯走,那就由着他闹,纵容他闹,闹到皇上烦了厌了,心寒了,不用咱们劝,皇上就得想办法”

    解缙听懂了夏浔话中之意,神色开始冷静下来,他凝神思索片刻,说道:“国公这主意,似乎是不错,可是我担心,一旦再闹起国本之争”

    夏浔道:“国本之争,已经定了太子就在那儿,你以为还会有那么多的官员跟在汉王后面摇旗呐喊错了,大错特错。如今的汉王,再如何张狂,他也只是汉王。以当今天子的精明以如今内阁六部的安排,他能闹出什么花样来他跳的越欢,越像一只跳梁小丑,叫百官侧目,叫天子生厌”

    解缙有些意动,夏浔又道:“咱们该韬光隐晦啦,按兵不动他要闹,由他闹必要的时候,再帮他一把,让他可着劲儿的折腾”

    解缙心领神会,颔首道:“我明白啦”

    就在这时,府里管事在书房门口咳嗽一声道:“老爷,定国公登门造访”

    第685章 目标:小萝莉

    “后汉书陈禅传: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臣共观,大奇之。

    太平御览方术部: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幻,能刺御虎,佩赤金为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搜神记卷二: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复续吐火,所在人士聚观。将断时,先以舌吐示宾客。然后刀截,身流复地。乃取置器中,传以示人。视之,舌头半舌犹在。既而还,取含续之,坐有顷,坐人见舌则如故

    异苑云:上虞孙奴,多诸幻伎。元嘉初叛,建安中复出民间。治人头风,流血滂沱,嘘之便断,创又即敛。”

    读到这里,夏浔心道:“这种幻术和现代魔术中的移头术很相似了”

    夏浔已经启程赶赴山东了,启程前,他对潜龙的人吩咐了一声,叫他们搜集有关方术道术幻术的书籍,不管正史野史,只要有所记载的,就给自己淘弄来。

    潜龙要做这样小事自然容易,一夜之间,搜遍金陵大小书馆,将有这类记载的书籍全都买了来,于是夏浔车轿里面屁股底下那口箱子里没有别的,全都是史书杂记和民间故事,记载的内容大多与方术幻术有关,夏浔时常翻阅。

    “老爷,薛禄将军来了。”

    车外忽地传来二愣子的声音,夏浔“哦”了一声,把书塞回座下,说道:“请薛大人进来吧”

    夏浔的车仗昼行夜寐,一路赶往山东,随行的多了一个薛禄和他的几名侍卫。

    薛禄论年纪比夏浔只大三岁,二人年纪相仿,性情也相投,虽则那薛禄是个不识字的主儿,实则夏浔在文学上也是一个半瓶醋。

    若说到武功,薛禄家传的武艺着实不凡,他能从一介小卒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短短数年间跃升为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那是凭着一身真本事拼出来的。

    夏浔不像薛禄自幼习武又经过战阵的千锤百炼,终成一套实战效果极佳的武功,但是他从一开始学,就学自名师,先是张士诚麾下大将胡大将军,接着是锦衣卫指挥佥事罗克敌,一身武功惊奇绝艳。

    这些年来他勤加习练,武功日渐精深,这回与薛禄一路同行,行则饮茶聊天,止则饮酒较技,很快就成了极熟的朋友。熟稔之后,薛禄就不再那么拘束了,旅途寂寞,薛禄常常跑到他车上来,两个人谈天说地。

    薛禄上了车,两个人又聊起天来,今天薛禄正好说起当日白沟河一战的惊险:“国公,您当时不在场,不知其中凶险,我军那时中了敌军j计,已呈败象,而皇上当时也深陷重围,危在旦夕,末将真的心都凉了,只道今日只有战死沙场而已。

    巧巧的,那李景隆跃马横枪,向我大军掩杀来时,一阵风来,他的中军大旗竟咔嚓一声断了,你说奇不奇这不是我皇上乃真龙天子,天命所归又是甚么一时间,朝廷兵马尽皆失色,我三军将士军心大振,皇上振臂一呼,登时攻守逆势,杀了他个落花流水”

    薛禄说得眉飞色舞,夏浔只是笑而不语。

    那莫名折断的旗,不是出自野史,而是正史中言之凿凿的事,夏浔以前也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的他当然知道真相了,可他不能说出来的,这种神话似的传说,有益于朱棣的统治,他当然不会说破。

    那位在帅旗上动了手脚的锦衣秘谍之所以其名不显,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功是要赏的,但是却不能对外宣布他的功劳。

    夏浔笑笑,趁着薛禄说的口干,低头喝水的当口儿,对他道:“将军此番回乡省亲,为老父祝寿,孝心可嘉。我这次回山东,也要多待些时日的,如果时间来得及,也许我会往胶东一行,说不定还能赶上令尊的大寿。”

    薛禄一听又惊又喜,有些惶恐地道:“如果国公爷能参加家父的寿诞喜宴,那那可真是末将莫大的荣幸啊,我薛家满门都会倍感荣耀。只是末将是什么身份,哪能劳动国公大驾。”

    夏浔道:“不然,我那丈人,专营对日朝两国的通商贸易,在胶州湾设的有彭家码头,大船数十艘,我打算回程的时候到那里去看看,然后从海路回去,免得一路颠簸之苦。故而,若是得便,当可路过你那里。”

    薛禄喜得合不拢嘴,连忙道:“不管国公来时,是否已过了家父寿期,国公都一定要告诉末将一声,到末将家里坐坐,末将一定亲自赶去相应,略尽地主之谊。”

    夏浔笑着答应下来。

    再往前去,两人就不大同路了,夏浔要往东北方向走,直接奔青州,而薛禄则直接往东。第二天上午,两人半途分手,薛禄带着自己的几名侍卫,快马轻骑,径奔胶东而去。

    锦衣卫八大金刚里的朱图和纪悠南,带着陈郁南一班人正在蒲台县调查那个可疑的小姑娘。

    纪纲已传来秘信,说辅国公将到山东,青州那边在他赶到之前如果不能抓到真凭实据,务必隐入地下,绝不可以让辅国公察觉他们的存在。而蒲台县这边,则要求他们立即动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嫌疑人弄走,进行秘密审讯。

    他们这一次来山东,虽不比当年罗克敌派冯西辉四人到青州时一般落魄,却也是极机密的行动,这是调查皇帝驾前的红人当朝的辅国公啊他们不但不敢通知地方官府,还得以行商身份来掩饰自己的真正来历。

    一俟得到纪纲的通知,他们就准备下手了。说来可笑,堂堂锦衣卫,从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精干特务一大帮,他们如此阵仗,如临大敌的,准备下手的第一大目标竟然是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娃儿,传出去真要笑掉别人大牙。

    这些天,通过对唐赛儿的调查,他们已经查到了唐赛儿的身份,甚至知道她的父亲是因为朝廷往山东移民,从淮西一带迁来的,当然,他们不知道唐姚举本就是淮西白莲教的一个坛主。

    特务也是人,而不是能掐会算的活神仙,他们不能借助地方官府的力量,以一个外乡行商的身份探问唐家底细时,又得千小心万小心,不能引起当地人的警觉,能查到这些资料已经极为难得了。

    通过对唐赛儿的追踪,与唐家过从甚密的人便也一一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唐赛儿是个年轻的女娃娃,除了与几个同龄的小女娃儿玩耍,平时去的地方不多。她常去的地方一共只有三处,一处是苏欣晨的家,一处是她那祖师婆婆的住处,再就是林羽七的家。

    林羽七接收了唐姚举的旧部,对唐姚举的遗孀和女儿当然得善加照顾,再加上他有心与唐家攀亲,将这女娃儿与自己的儿子结成姻缘,所以等到赛儿稍大,他就向唐家娘子提出,可以让赛儿到他家里,同他儿子一起识字读书。

    林家的家境殷实,请有西席老师。在林羽七心中是把唐赛儿当成未来儿媳妇看待的,虽然说女孩子不用读多少书,可是林家这么大的家业,当家主妇若是连个大字儿都不识,如何操持家业,做丈夫的贤内助

    林羽七这既是有心示好于唐家旧部,也是有心提前培养儿媳妇。唐家娘子对这样的好事当然不会拒绝,因此唐赛儿常往林家去,与她三儿哥哥一起读书。这一来,林家就被朱图列为了最大的嫌疑人。

    而徐泽亨苏欣晨夫妇则成了他们的第二怀疑对象。除了唐赛儿经常到徐泽亨家去玩耍外,他们成为第二怀疑对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也曾与唐赛儿一同往青州去。唐赛儿只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娃儿,背后必定另有真人,锦衣卫现在就是以唐赛儿为线索来查缉。

    反倒是那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婆,压根没被他们放在眼里。唐赛儿只与苏欣晨私下说过“祖师婆婆”四个字,陈郁南可没有听过这句话。所以打破他们的头,他们也想不到,这小女娃儿的一身本事,竟然就是跟那个年逾八旬牙都掉光了的孤老婆子学的。

    经过他们查访,这老婆子定居于此的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本地十之八九的住户自打懂事起,就知道这老婆子住在县城里头,这就不像一个妖人了。元末时候,白莲教各个支系纷纷起兵造反,江山落入朱元璋手中之后,他们才重新潜入民间,而这老婆子早在元朝灭亡以前,似乎就是一个本本份份住在这儿的守寡妇人。

    再者,唐赛儿虽然常往那老婆子家去,他们隐在暗处,倒也时常看见她爬上那婆婆家的树去,摘个梨呀,揪个枣呀啥的,因此只当是小孩子嘴馋,才喜欢去那婆婆家里磨蹭,所以他们根本没有疑心那孤老婆子。

    不过,他们虽未怀疑那个颤颤巍巍随时入土的老婆子,还是把动手的地点选在了那老太婆的家。因为这儿人少,只要动作迅速一点,不虞被人发现。那老婆子又聋又瞎的,要是不曾让她发现便饶过了那老东西,若是被她发现,顺手把她做掉也只是举手之劳。

    傍晚时分,唐赛儿蹦蹦跳跳地来了

    第686章 幻人

    唐赛儿很懂礼貌,路上碰见吃过晚饭正在街上遛弯的长辈,她都会停下来很乖巧地打声招呼。只是一般看见了男性长辈她才停下,若是看见婶子大娘们,她便只是甜甜地叫上一声,就撒开双腿溜之大吉。

    小丫头长得太可爱了,大眼睛尖下巴,水灵灵的好像菩萨身边的小玉女,那些婶子大娘们从她小时候起,只要见了她,就喜欢亲近亲近,捏捏她的小脸蛋,就为这,小时候的唐赛儿每次被她娘领着上趟街,一条胡同没走完,两个小脸蛋就变得红扑扑的像一只红苹果了,唐赛儿就此落下了心理阴影,实在是怕了这些母爱泛滥的女人们。

    一见唐赛儿进了那老婆子的家,三个正奉命逡巡在附近的便装锦衣卫立即行动起来。

    赶着带蓬儿驴车的叫郭萌,是个小旗,负责动手的是两个校尉,刀悦和叶随景。他们肩披搭裢,扮成沿街卖杂商的小贩儿,就蹲在老太婆家篱笆墙外,只是二人不大叫卖,货色也不全,所以生意不好,身边没什么人。

    郭萌赶着驴蓬车到了篱笆墙外,正好挡住刀悦和叶随景,两人立即以蓬车为掩护,纵身越过了篱笆墙,随后,那驴蓬车就驶到路对面的大树下去了。三人的时间配合的妙到毫巅,只是刹那间事,街上虽行人不少,竟似没有一个发觉。

    可是真的就没人发觉么暗处,戴裕彬的一双大眼,正像匿于林间的一头猎豹,杀气森森地盯向这里

    老婆子家的院子里种了两片蓖麻地,高大的蓖麻现在已经长成一人多高,枝繁叶藏,蓖麻中间留出一条不算太宽的庭院,两个锦衣卫就藏身在蓖麻地里,候着那小丫头出来。他们已经盯了好几天,不但了解了这小丫头与哪些人接触频繁,同时也摸清了她的行动规律。

    唐赛儿每次到老太婆家,都只待大约半个多时辰,趁着天还没有全黑,她就会出来,出来时一般会爬上树,顺手揪个梨子摘几个枣儿啥的,一边吃一边回家去。两个锦衣卫就藏身在那梨树和枣树下,藉蓖麻为掩护,等她出来以便掳人。

    他们耐心地等着,那个叫唐赛儿的小姑娘终于出来了,她扭头对着屋里甜甜地喊了一声:“奶奶再见”就像往常一样,轻快地走过来,钻进蓖麻地,往枣树下走来。两个蹲身蓖麻地的锦衣卫立刻作势欲扑,这时,他们忽然觉得周围好像一下子就黑了,有种太阳光突然没入山下的感觉。

    可这只是一种感觉,实际上周围的天色并没有突然变得更黑,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他们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个小丫头,一时也未多想,眼看那小丫头走到面前,正仰头看着树上,两个蹲身在地的锦衣卫立即一跃而起,向她猛扑过去,各擒一只手臂,另一只手顺势便去掩她嘴巴。

    “啊”

    饶是两个锦衣卫艺高胆大,一把抓住那小丫头后,也不禁骇然低呼,因为他们手上传来的感觉清楚地告诉他们,那小丫头被他们这一抓,竟然一下子扯成两半了。

    这人又不是纸糊的,怎么这么不禁抓两个锦衣卫骇然而呼,定睛再一看,手中空空如野,哪里有人,再往前一看,那小姑娘明明还站在三尺远的地方,正瞪着一双大眼睛,冷冷地看着他们。

    “果然是一个妖人”

    两个锦衣卫虽然惊惧,可是一想街头还有行人,天色尚未全黑,这个小妖女年纪还小,道行定然不深,胆气又壮起来,却不想他们如今是闯进了“妖窟”老巢,声色光影迷幻药物,乃至从宋朝时候起,被幻术大师们加进去的新式道具火药,在这里都可以从容布置,两人自从跃进这道篱笆墙,就已着了道了。

    二人低喝一声,十指箕张如爪,又复猛扑上去

    眼前“卟”地火光一闪,那小女娃儿的脑袋突地燃烧起来,眼见如此骇人情景,两人不由大惊,硬生生地止住了身子,就见那女娃儿脑袋一转,身子不动,脑袋硬生生地扭了一圈,他们看到的不是后脑勺,而是一只眼窝深陷白骨森森的骷髅。

    紧接着一股青烟飘起,那小女孩儿踪影全无,刀悦和叶随景顿萌退意,他们恐惧地看了一眼对方,登时又怪叫一声,自己的同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已经变成了一只厉鬼,那脸青的,虽然模样依旧是自己熟悉的模样,可那脸色儿神态,要多恐怖有多恐怖。

    两个锦衣卫骇得各退一步,惊恐地看向对方,就在这时,前边发出一阵咕咕的笑声,两人扭头一看,就见一个胸前耷拉着血红长舌头的白衣吊死鬼儿,手里举着哭丧棒,正一蹦一蹦地向他们扑来。二人全神看向那吊死鬼的时候,脑后突传巨痛,登时昏倒在地。

    “看看他们是什么路数”

    那个老婆婆阴恻恻地道。她收起一根短而粗的沉重木杵,顺手熄了右手一盏颜色和形状都很怪异的灯笼,躺在那儿却依旧如同恶鬼的两个锦衣卫立即恢复了正常脸色。对面的白衣吊死鬼儿倏地矮了一大截,一把揭去面具,赫然竟是唐赛儿。

    她手忙脚乱地把长袍子掖进腰带,一双高跷先丢在地上,又从鼻孔里捏出两粒小小的药丸儿,那东西有清神之效,可以避免她自己也被迷幻药物所迷,不过味道辛辣之极,非常难闻,是以一旦“作法完毕”,马上就拿了出来。

    随即她才走到那两个锦衣卫身边,弯腰摸索起来。

    “婆婆,这儿有块牌子”

    唐赛儿在刀悦身上摸索了一阵,什么宝钞铜钱一概不管,最后摸出一枚腰牌递给师父,老婆婆接过腰牌一看,顿时色变,她的老手摸索着那腰牌,一双原本浑浊苍老的眼睛登时射出凌厉的光芒,骇然说道:“赛儿,你怎生招惹到这些要命阎王的”

    唐赛儿惊奇地道:“徒儿没招惹谁啊他们不是下五门的人贩子么”

    老太婆森然道:“祸事临头了”

    尹盛辉带着心腹小旗张普鑫狼狈不堪地走在田间小径上,正急急逃遁。

    纪纲的密令传到青州以后,这边就抓紧了行动。尹盛辉急于立功,想要抢在夏浔赶到之前抓到真凭实据,因此带了六个身手高明的手下,夜入彭家庄,想要弄到点真凭实据。结果那彭家庄上上下下莫不是彭家耳目,在彭家多年苦心经营之下,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六个人,现如今就剩下他们两个人了。

    尹盛辉本意是逃回青州城去,结果哪个方向全都是人,彭家庄大张旗鼓,只说庄里进了贼盗,利用里长村正的身份,发动村民举着火把大搜特搜,逼得他们只得返向而行。如今赶了一夜的路,已经跑出好几十里地去,总算是安全了。

    “千户大人,咱们那几个兄弟,一定是发现了什么,否则不会惊呼出声的”

    张普鑫跑得筋疲力尽,犹自对尹盛辉道。

    尹盛辉恨恨地道:“我也这么想,可那儿是彭家庄,是辅国公的岳丈家,光是一个辅国公,咱就惹不起。现如今青州府的上下官吏,都把彭家庄捧着供着,齐王殿下又以辅国公的旧主自矜,对彭家也颇为维护,咱们是明着打不起,阴的也玩不过,还他娘的咋办

    这一下还打草惊蛇了,咱们赶紧绕道回青州,通知咱们的人,暂且放下青州的事,全部隐入地下,叫蒲台那边抓紧行动,只要那边抓住了凭据,拷问出了口供,咱们就不怕了,只要证明彭家和白莲教沾了边,连齐王殿下也不敢再维护他们”

    张普鑫道:“大人说的是,咱们最好弄两匹骡马代步,这儿咱道不熟,也不知道跑到哪儿了,要是问着道儿走回青州,至少也得拖上一天时间。嗳,大人快看,那儿有户人家,咱先弄点吃的吧,这肚子里空的难受啊”

    尹盛辉一抬头,恰也看见一户人家,屋顶上正冒出炊烟,不由精神大振,忙道:“走先去弄点吃的”

    那户人家再往前去一里半路,就是一个小庄子,因为这儿是一条大道,有一条小径通向庄子,这户人家插着旗幡,平素卖个大碗茶啥的,赚点花销,所以才迁出村子,一家人单独住到了户口。此时天刚大亮,道上还没行人。

    在这户人家后面,还开辟出一两亩方圆的地来,种着些西瓜等时令瓜果。尹盛辉和张普鑫闯过去的时候,那户人家正在烧饭,一个男人一个妇人,还有两个犹自睡得香甜的孩子,两夫妇瞧见他们闯进来,颇为吃惊。

    尹盛辉轻蔑地瞧瞧这土啦吧叽的乡下人,把腰牌飞快地一亮,喝道:“不要惊慌,我们两个是官府的差人,奉命拿贼的,因为走失了路,经过你这儿,讨点水喝,再弄碗饭吃,你放心,少不了你的银钱”说罢掏出两张宝钞拍在桌子上。

    那一脸木讷的男主人瞧他这么大方,一张大脸登时漾满了笑容,他一把抓过宝钞,仔细看了看揣进怀里,便点头哈腰地道:“两位官爷请坐,请坐”随即便招呼婆娘端茶沏水,准备饭食。他家本来就是卖大碗茶的,茶叶是现成的,只要烧点开水就好。

    乡下人家,还真是粗茶淡饭,那茶水喝在尹盛辉嘴里,比起他平时喝的“玉叶长春”实在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可这时又饥又渴,也顾不了那么多了,那好似烂树叶子沏的大碗茶喝在嘴里也觉异常的甘甜,两个人像饮驴似的,咕咚咚一连灌了三大碗,这才解了渴。

    可那茶水下肚,渴是解了,肚子里更加饥饿,两个人坐在那儿,嗅着渐渐熟起来的饭香,肚子里咕噜噜直叫。

    张普鑫忍耐不住,催问道:“店家,饭菜还没熟么”

    蹲在门槛上卖呆的庄稼汉抬头看看天色,站起来对他一笑,说道:“好了,好了,这就好了,哈哈哈,倒也,倒也”

    第687章 我来担当

    夏浔赶到彭家庄,未及寒暄就被请进了内宅,来到一处十分重要的建筑,这是彭家当家人物聚议大事的地方。

    此前夏浔已经通知彭家及早清理,以绝后患,因此见彭家人如此慎重,并不以为奇,可是当他被带到后宅,听说彭家已经与锦衣卫交了手,还抓了锦衣卫四个人的时候,不禁勃然色变。

    他也顾不得眼前这些人都是妻子的长辈,应该保持的小辈的恭驯了,恼怒地责问道:“各位长辈,我在信上是怎么说的为何你们还要主动生事彭家难道真要造反不成”

    彭庄主被女婿责问得很狼狈,只好无奈地解释:“贤婿,不是我们想主动招惹他们,而是他们夜入彭家庄,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我们不能不动手啊。”

    夏浔一惊,忙问道:“什么东西”

    彭庄主道:“就是一些道藏经书,以及膜拜的神像等器物,我们正按照你嘱咐的话予以销毁,谁料”

    夏浔的脸色变得冷峻起来,连忙问道:“那些人,都抓住了么”

    彭庄主道:“潜进庄子的共有四人,已经都抓住了,另外两个在外望风的逃走了,不过他们什么都没有看到。”

    彭梓祺也知此事太过重大,一旦出事不但对彭家来说是灭顶之灾,夏浔那世袭罔替与大明同休的公爵之位也要丢了,说不定还要掉了脑袋,心中又是担心又是难过,忙怯怯地接口道:“相公,当时情形,不得不动手,如果让他们逃回去,马上就会通知他们的人闯进咱们庄子,东西一时怕来不及销毁完。

    至于那抓住的四个人,我们当时故意把声势造得大了些,对外只说是贼人闯进庄来行窃,擒贼时他们持械反抗,已被民壮乱棒打死,现在尸体已经交给青州府了。我们提前搜过他们身上,将所有能证明他们身份来历的物件都毁掉了”

    夏浔惊怒之后,已经冷静下来,他仔细想想,又问:“庄子里现在还有什么可以被人指为证据的东西”

    彭庄主忙打保票道:“没有,绝对没有。彭家上下,已经打扫的干干净净,绝对找不出半点证据。”

    夏浔听了便沉吟起来,一边思索一边在厅中徐徐踱步。

    彭家一众长辈,当年也都是刀头舔血仗剑江湖的英雄豪杰,可如今有儿有女有子

    锦衣夜行第221部分阅读

    -

章节目录

锦衣夜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月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关并收藏锦衣夜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