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296部分阅读

    点儿啊,时间还来得及,根据一早送来的传报,皇上的銮驾差不多还要半个时辰才能到呢。”

    夏浔笑道:“多谢美意,杨某已吃过早餐了,胡阁老请便,杨某就不”

    夏浔说到这儿,无意间往江上一看,突然怔住。

    一阵江风吹开云雾,云雾中一艘巨舰陡然现了出来。大舰上团龙旗迎风猎猎,赫然入目。今天皇帝还朝,沿江俱已封锁,除了皇帝的座舰,任何船舰都不可能出现,即便是哪位封旨钦差恰好回来,也不可能出现在这儿。

    那么,这艘突然出现的打着团龙皇旗的巨型战舰,除了皇帝本人,还能是谁

    胡广见夏浔发愣,顺着他的目光扭头一瞧,不由吃惊道:“皇上到了”

    胡广突然反应过来,急忙对夏浔道:“国公快走,快些上前迎接。”说完一提袍袂,拔腿就跑。

    夏浔急道:“胡阁老且慢,太子到了么”

    “太子”胡广陡地站住,慢慢转过身来:“太子还没到”这句话说完,胡广的脸色已变得十分难看:“国公,你看这事,该怎么办才好”

    夏浔还未开口,就听呜呜的号角声响起,外侧的士兵已经动了起来,往来呼喝,战马嘶鸣衣甲铿锵,摆开了迎候的队形。

    彩棚前面文武百官纷纷归位,依序站立。因为皇帝来得急促,类似夏浔这样悠闲四逛或像胡广一样择地进食的官员很多,这时纷纷跑回去,弄得阵形大乱。

    夏浔眼尖,一眼看到队伍最前方,汉王一身朝服,早已肃然站立,做出了迎驾的姿态,夏浔马上唤过费贺炜,急声喝道:“你速去寻到太子,告知陛下已到,快去快去”

    费贺炜情知事急,应声上马,斜刺里便杀向官道,绝尘而去。

    夏浔与胡广急急赶回队伍,各自班中站定,喘息未定,巨舰已在江边泊下。

    第928章 父子君臣

    路上倒着一匹马,旁边塌了一辆车。

    太子朱高炽站在车前,杨溥杨士奇等东宫属官都簇拥在他身边,眺首远望。

    “太子爷,我回来啦”

    远处突有一辆轻车驰来,车还没到,坐在车头的中官乙一便扯着嗓子大喊,那声音就像一个守寡守了十八年,突然发现自己据说已客死异乡的汉子突然回了家门一样的妇人。

    马车卷起一路烟尘,到了朱高炽面前戛然而止,车夫紧紧勒住骏马,乙一便从车辕上滚翻落地,一把搀起朱高炽道:“太子爷,您等急了吧,奴婢扶您上车”

    朱高炽无暇多说,赶紧登上车子坐定,对车夫吩咐道:“走快去码头”

    车夫立即一抖马缰,驷马高车向前奔去,松了口气的杨溥杨士奇等人忙也纷纷上马,随在车后驰去。

    朱高炽今天一大早就赶到了皇宫,召集内宫二十四监的管事太监,逐一过问今天迎候天子归来的诸般事宜,确认无误后便离开皇宫,驱车赶往燕子矶迎驾。

    车子刚刚驶出南京城,不知怎地,拉车的一匹马便马失前蹄,摔折了腿。若只是拉车的马折了一条腿也无妨,随便留下一个侍卫,换了他的马来驾车也可应付一下。但那马摔倒时,牵拉车辕,也不知是年久失修车辕腐朽还是一股寸劲儿,车辕竟咔嚓一声断了。

    朱高炽身体痴肥,一条腿还有足疾,如何乘得了马。这要是把他一路颠到江边去,帽子也歪了,衣服也拧了,堂堂太子在满朝文武再加上十五外国使节面前岂不丢尽了脸面

    朱高炽知道自己的形象不太好,所以格外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因见时间还来得及,便令乙一回府再取一辆车来。谁知乙一这一去耗的时间太长了些,急得太子出了一脑门的油汗。

    “快着些,再快着些”

    朱高炽坐在车上,急急催促马夫,马夫鞭下如雨,那车都快飞起来了,一路颠得乱蹦乱跳。杨溥和杨士奇一左一右,催马赶近,对朱高炽道:“太子莫急,依先前送来的时间推算,咱们必能抢在皇上过江之前到达。”

    车上面,乙一则不停地向朱高炽告罪解释:“太子恕罪,奴婢本来能早点儿回来的,不成想去路上先是遇到一户人家娶亲,挡了道路,回程时经过一个路口,又有几个泼皮打架,好不容易把他们都驱散了,这就耽搁了一些功夫。”

    朱高炽心中焦急,却反过来安慰乙一道:“此非你之过错,孤不会怪罪你的。”

    朱高炽也知道时间还来得及,不过太过仓促总是不好。如果皇亲国戚满朝文武都到了,他太子才姗姗来迟,叫人看在眼里难免闲话,朱高炽自知父亲不喜欢他,不想再有什么让父亲生厌的地方。

    不想车正疾驰,迎面一骑突如离弦之箭狂奔而来,车前侍卫立即迎上前去,按刀喝道:“太子仪仗,来人让路”

    太子仪仗打着旗帜呢,来者不管是官是民,不用他们呼喊,只看这仪仗,就算不认得这是太子的队伍,也能知道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自然会避让道旁,可这人竟不闪不让,直接冲着他们的队伍撞过来。

    几个侍卫察觉有异,提马上前,腰畔长刀业已出鞘,寒光凛然,直指对方。

    来人大叫:“闪开,辅国公急讯,太子爷辅国公命小人前来报信,皇上皇上已到燕子矶”

    “什么”

    朱高炽在车上一听,一脸本来胀红的胖脸顿时惨白,愕然道:“父皇到了”

    大舰放下梯子,两厢宫乐高奏。永乐皇帝一身翼善冠常服,头戴乌纱折上巾,盘领窄袖团龙十二章,玉带皮靴,威风凛凛地出现在船头。

    立即,如山之倾,由汉王朱高煦带头,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各国藩王使节,以及两翼的御林军,齐刷刷地跪了下去,齐声高呼:“叩见皇上”

    朱棣脚步沉稳地走下舷梯,汉王朱高煦急忙再叩首:“儿臣恭迎父皇”

    “嗯嗯”

    朱棣刚一颔首,突然浓眉一蹙,瞧出不对劲儿来了。他要是儿子多,而且朱高炽只是个亲王,往人堆里一站,朱棣就这么随意一扫还真未必就能发现他在不在。可他一共就三个儿子,南京只有两个,不见人影的那位还是当朝太子,朱棣如何不能察觉。

    朱棣目光一扫,淡淡问道:“太子何在”

    汉王忙道:“呃儿臣不知,儿臣方才业已发现皇兄不在,已然使人去问了。”

    朱棣哼了一声,按下此事不提,轻轻抬手对群臣道:“众卿平身”

    夏浔脚下一错,就欲出班迎上前去,虽然这不合规矩,但是以他身份也算不得逾起。

    不料汉王站起,立即踏前一步,又对朱棣笑道:“恭喜父皇,郑和奉旨巡抚南洋,现已凯旋。南洋诸国倾慕天朝,我大明船队所经各国,俱承皇帝旨意,感沐天朝恩德,并有贡物进献。郑和,还不见过皇上”

    郑和听见叫他,立即闪身出来,跪倒在地:“皇上”

    朱棣看见追随自己多年的郑和,神色间大为喜悦,竟举步上前,将他扶起,笑道:“一去两年,你可回来了,呵呵”

    夏浔暗暗一叹,又站了回去。这边郑和与朱棣对答几句,便拱手道:“皇上威加宇内,四海宾服。奴婢奉圣命南巡,如今琉球中山山南婆罗阿鲁苏门答剌满剌加浡泥占城暹罗榜葛剌南浡利小葛兰等国遣使入贡。”

    汉王抢着道:“父皇,渤泥国更是由国王携王妃王子公主同来朝觐呢另外,日本国帖木儿国使节亦来入贡,蛮夷向化,万国来朝,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朱棣大喜,呵呵笑道:“快请渤泥国王与诸国使节上前见朕”

    汉王急忙一摆手,迎候在旁的各国使节纷纷上前参拜,郑和一一为皇帝介绍他们身份,夏浔站在班中暗暗着急:“迎驾这么大的事情,太子怎么就迟了呢”

    可是这种关口,他不能有任何动作,更谈不上为太子辩说什么,夏浔扭头向后看了看,后边黑压压一片都是迎驾的百官,哪儿看得到太子的车驾来是没来。夏浔叹了口气,目光一转,正与同样回头张望的大学士杨荣碰上,两个人都是一脸的忧心忡忡

    皇帝摆驾回城,左右龙旗十二面,北斗旗一面大纛一面居于前,豹尾旗一面居于后。再往后是日旗月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风云雷雨等共五十四面,每旗执旗甲士一人,执弓武士四人,接着又是金瓜仪刀黄罗伞盖

    金帝御辇前后,又有无数大汉将军,锦衣鱼服,张罗伞盖,接着便是皇亲国戚内阁六部外国使臣各司各衙的官员,除了少数年老体衰骑不得马的乘了车轿,其他人等一概骑马随行于后,两侧御林军拱卫着,浩浩荡荡,沿官道往金陵城而去。

    仪仗正行间,前方突然出现一队人马,有人有马有车,俱都避离大道,停在道路一侧的野草地里,所有人俱都跪拜于地。

    御辇珠帘高卷,路旁景象已被朱棣看在眼中,朱棣平和的颜色就像突然染上一层秋霜,沉了下来。他轻轻一举手,车外太监立即喝道:“止”

    车驾停住,朱高炽伏地高声道:“儿臣迎驾来迟,父皇恕罪”

    朱棣冷冷地瞥了他一眼,一摆手,太监立即高呼:“行”

    车驾缓缓前行,未得旨意,朱高炽及东宫一众官属跪在原地不敢起来,只得伏地不起。皇帝仪仗一刻不停,径直沿官道驶过去,大队人马紧紧相随,皇亲国戚各国使臣满朝文武一路经过,把太子伏地请罪汗流满面的样子看在眼里。

    眼见储君如此狼狈,百官中不无心生怜悯者,可是,此时此刻,又岂是求情时候现在做出任何一点同情太子的举动,都只能惹得皇帝更怒。

    夏浔因为身上有伤,是坐车来的,太子的情形他也看在眼里,可是这时他也无能为力,唯有黯然一叹:“帝王,终究是帝王,父子之间,隔了君臣这层关系,血缘亲情想不淡也要淡了”

    皇帝仪仗和迎驾百官的队伍络绎不绝,足足小半个时辰才算走完,在原地跪这么久,就算一个正常人都已头晕眼花双腿发麻了,何况是朱高炽那么肥胖的身躯,他伏在原地,汗下如雨,两条腿更是完全失去了知觉。

    可是皇帝一言不发便趋车而去,未得旨意,他如何可以动弹,今日哪怕就是跪死在这,也得咬牙撑下去。朱高炽双手据地,跪得十分辛苦,不但满脸爬满汗珠,一颗颗滴落土壤,身上几重衣衫更是湿透。

    朱高炽拄地的双手微微发抖,眼前金星乱冒,时而一阵发黑,眼看就要支撑不住晕厥当场,十几名御林军突然护着一辆车子从远去的仪仗队伍里穿出来,径直奔向他们。车子到了近前还没停稳,便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提袍裾穿官道,飞快地跑到朱高炽面前,抱住他胳膊唤道:“爹爹,快快起来”

    第929章 百善孝为先

    “啊瞻基”

    朱高炽一抬头,见是自己儿子,不由露出了笑容。

    朱瞻基年纪还小,力气单薄,哪里拉得动朱高炽。朱高炽看他辛苦的样子,不禁涩然一笑,道:“瞻基,爹爹迎接你皇爷爷迟了,有失臣仪,受了你皇爷爷的惩罚,没有你皇爷爷的旨意,爹爹是不能起来的”

    朱瞻基道:“爹爹,孩儿方才看见爹爹受罚了,孩儿知道要皇爷爷允准爹爹才能起身。所以马上便去求皇爷爷,皇爷爷答应了孩儿,叫爹爹起身,随仪仗回城呢”

    朱高炽目光一亮,道:“当真”

    陪同朱瞻基过来的一个中官躬身道:“太子爷,您起来吧,皇太孙说的是真的。”

    朱高炽大喜,这才想要起身,可他双腿已跪麻了,左右两个小内侍赶上来搀他,竟然搀不动。费了好大的劲儿,在东宫属官的帮助下,太子才得以站起,也不等他把发麻的腿脚全都活动开,便赶紧叫人挪他上车,追着队尾去了。

    皇帝回京,上朝,受百官朝拜,在此过程中,太子作为储君,始终都要紧随在皇帝身侧的,朱棣虽然不喜太子迎驾迟缓,在内外臣工面前,却不能剥夺太子的权利,因此一直要他随行于侧。

    朝觐完毕,朱棣便下旨大排筵宴,君臣同乐。

    皇帝这些可能的吩咐,早在朱高煦的预计之中。皇帝刚刚回京,尤其是有这么多的外国使节朝拜入贡,这是大明开国以来前所未有之盛事,皇帝十有八九要予以庆祝的。所以这些准备工作他早就做好了。

    皇上若不赐宴没有关系,皇上若赐宴,总不能临时抱佛脚,太过仓促。宫中各种准备井井有条,御膳房自然是做足了准备,就连皇亲国戚勋卿功臣文武百官的座次位置,包括各国使节的座次位置,都已有过预演,因此毫无慌乱局促。

    朱棣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沉沉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夏浔从燕子矶伴驾回来,一直到朝堂站班,始终没有机会问清太子那边的情形,直到皇帝赐宴,这才得了机会,偷空离开了自己的席位。

    太子伴随着皇帝,想要到他身边去而不被人注意是不可能的,所以夏浔并没有试图接近朱高炽,而是选择了东宫属官杨士奇。夏浔靠近杨士奇,急急问道:“怎么回事,太子何以迎驾来迟”

    杨士奇扭头一看,见是夏浔,连忙低声道:“国公,此事实属意外”杨士奇把事情经过简略地说了说,又道:“现在不得机会,我们打算等宴会散了,再随太子去向皇上说明原委”

    夏浔立即打断他的话,沉声道:“重要的不是解释,而是请罪解释的话不必由太子去说,太子只需要请罪最好是由太孙去说,你也看得出皇上最疼皇太孙,由他解说,事半功倍。还有,一切思虑不周处,都要有人抢过来担着,务必保住太子”

    杨士奇脸色一变,说道:“国公,只是因故误了迎驾而已,有这么严重么”

    夏浔目光沉沉地盯了一眼御座上的皇帝,朱棣正侧头与坐在近前的渤泥国王谈话,夏浔低低地道:“我只希望不要比这更严重”

    夏浔转身离去,杨士奇盯着他的背影,神色瞬息几变,略一犹豫,他也急急闪身离去

    宴会结束以后,百官退出皇宫,朱棣将渤泥国王和其余诸国使节一直送到丹陛之下,态度非常亲切。

    日本国使节和帖木儿国使节目前是最着急的,他们的国家正打得如火如荼,他们恨不得立刻就拉住永乐皇帝好好谈谈这件事,如果能够得到大明的支持,他们才好回去交差。如果这位大明皇帝能够在军事上予以配合一下,那更是意外之喜。

    可他们也知道永乐皇帝今天刚刚回京,又刚刚设宴款待了外使和群臣,此时不宜再议军国大事,只好忍耐着,好像一对久不受君王临幸的怨妇似的,只把一双幽怨的眼睛望着朱棣。

    他们入贡的原因朱棣已经知道,瞧见他们这副模样,不禁莞尔,吩咐中官告诉他们,会择时专门接见他们,两国使节这才大喜,欣欣然辞驾出宫。朱棣这一路舟车劳顿,回京后又马不停蹄地接受群臣朝拜宴请各国使臣,着实有些累了,便摆驾后宫歇息。

    刚刚走到乾清宫,朱棣就看见太子跪在路旁,脸色登时又沉下来。朱高炽听到脚步声来,微微抬头看见一角龙袍的袍袂,马上重重叩下头去,高声道:“儿臣误了迎驾时辰,有失臣礼,大罪,恭请父皇惩处”

    朱棣冷冷一笑,道:“你也知道失礼俺自北京回来,满朝文武中外使节,一个不缺,你是俺的儿子,又是监国,居然迟迟不到,最后狼狈于路旁迎驾。高炽你还没有当上皇帝,这皇帝的架子,却比为父还大了”

    这句话太过诛心,惊得朱高炽汗下如雨,连连叩头,只道:“儿臣有罪,儿臣知罪,愿受父皇惩罚,以立国法正纲常”

    夏浔急急授与杨士奇的两句话,正合朱高炽心意,他方才在筵会上只是强作平静,一直在思忖着该如何向皇帝解说。朱高炽深知自己父亲的性情为人,思来想去,总觉得与其辩解,不如请罪,就只是很单纯地请罪。

    尽管该让皇帝知道他延误迎驾的理由,也不能由他自己说出来,得了夏浔的提示,朱高炽更是拿定了主意,因此只是叩头请罪,丝毫不言其它。

    朱棣冷声道:“身为储君,一言一行当为百官表率。立国法正纲常不错,原来你也明白这个道理。你以为像朕请罪,便能饶了你高炽,儿子有错,为父能饶你。臣子有错,君王却得赏罚分明你我不只是父子,更是君臣”

    朱高炽听他弦外之间,愈加惶恐,别不敢言,只是一味叩头:“儿臣愿受父皇责罚”

    人的感情就是这样,纵然是父子之间也是一般无二,若是老子瞧你不顺眼,你好端端坐在那儿吃饭,老子看着看着莫名地就恼了,放下筷子就要骂你,一脸的厌恶,你能奈何他那瞧着喜欢的儿子,今儿偷了他藏在褥底的钱去买零食,明儿踢球一脚把邻居家的玻璃窗震个粉碎,这老子照样把他当眼珠子稀罕。

    朱小胖吃亏就吃在从小不讨父亲喜欢上,这么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儿,才弄得他这般狼狈。若这迎驾迟缓的事儿是朱高煦朱高燧做出来的,恐怕朱棣连骂都懒得骂上一句。小胖心里委屈,却是只管叩头请罪,不敢有一语辩解。

    他老子正在气头上呢,若他辩称冤枉,任何理由朱棣都只当狡辩。

    你马失前蹄你车子坏了你早干嘛去了为何连自己的坐骑和车驾都不注意修缮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车子坏了你就不能骑了马先往江边接驾吗,非得坐着车子四平八稳你错估了朕赶回的时间敢情你本来就打算掐着点儿来迎驾的,你心里头还有我这个父亲么

    朱小胖老实认错,可是看朱棣的样子还不想饶他,朱棣怒容不消,还待责斥,远处一个少年忽然“噔噔噔”地跑来,二话不说,便往朱高炽旁边“卟嗵”一跪。朱棣一瞧,正是他的宝贝孙子朱瞻基,不禁奇道:“瞻基,你这是做什么”

    朱瞻基道:“皇爷爷责罚父亲,孙儿来与父亲一起受罚。”

    朱棣惊道:“你这孩子,你父有失臣仪,与你何干不要瞎掺和,快起来。”

    朱瞻基大声道:“古贤人说: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父亲受了皇爷爷的责罚,惊怖愁闷悔恨莫名,孙儿感同身受,既不能代父受过,那就只有与父亲一同受过了,孙儿这是在尽孝心”

    朱棣听得龙颜大悦,脸上露出了笑模样,温声说道:“孙儿啊,你父亲犯了错,并不是你犯了错,皇爷爷是在行国法,不是施家法。乖孙,快些起来,你那小胳膊嫩腿儿的,一会儿还不硌青了,快起来快起来。”

    朱瞻基哪肯答应,只抬起头道:“皇爷爷,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孙儿眼中,父亲就是父亲,可分不得你错我错,父亲若真的有错,那就是孙儿的错,请皇爷爷惩罚孙儿,饶过孙儿的父亲,成全孙儿的一片孝心”

    朱棣有些惊讶,看看他道:“这些话,是谁教你的”

    朱瞻基大声道:“这是师傅教,圣人训孙儿早就记在心头了”

    朱棣默然片刻,轻轻叹了口气,摸着他的头道:“好孙儿,好孙儿,你起来吧,爷爷不罚你父亲就是了,快起来”

    “谢皇爷爷”

    朱瞻基大喜谢恩,急忙叩头,太子朱高炽忙也叩头道:“儿臣谢过父皇”

    朱棣向他一转脸,马上又晴转多云,他重重地哼了一声道:“你呀,有你儿子一分乖巧,老子就不知要省多少心回太芓宫静思己过去吧瞻基,咱们走,陪爷爷洗个澡去”

    “哦”朱瞻基答应一声,爬起来牵住朱棣的手,扭头向父亲挤了挤眼睛。

    朱高炽好不郁闷:“我一老本实,循规蹈矩,怎么就让你操心了你看着好,怎么都好。你看着不好我有什么办法呢”

    第930章 喜怒不形于色

    朱瞻基拉着朱棣的大手,一路走,一路道:“这事真的不怪爹爹呢,爹爹可是很早就起来赶到宫里布置迎驾的事儿,皇爷爷您看,宫中大排筵宴,这么多的文武大臣,还有这么多的外国使节,可有一点乱象爹爹确定了宫中事宜,赶去迎接皇爷爷的时辰也挺早的,可是路上偏偏出了意外,也是巧,咱们赶路急了些,皇爷爷到的时间就提前了”

    同样一件事,换一个人去说,效果就大不一样,朱棣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父亲说项,却也不恼,又问了许多,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才道:“你这小鬼头,你是跟皇爷爷一块回来的,这些事儿爷爷都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朱瞻基道:“皇爷爷赐宴与百官,孙儿就回太芓宫探望娘亲去了,是娘亲告诉我的。”

    朱棣哼了一声道:“你这小子,这次就算了。爷爷疼你,你也不可以恃宠而骄,今天不是父亲教训儿子,而是君父教训臣子,以后你切不可再来干预了”

    朱瞻基嘟起嘴道:“皇爷爷曾教诲孙儿说,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所以为君者当喜怒不形于色,如国之利器,不轻易示之于人,可今天皇爷爷为什么吹胡子瞪眼睛的,好不吓人”

    朱棣沉默片刻,轻轻一笑,说道:“孙儿,爷爷教你喜怒不形于色,不是叫你禁绝了性情,无喜无怒,而是你喜不叫臣子知道你喜,你怒不叫臣子知道你怒,懂了么佛家讲无念无相无住,你看那现在佛释迦牟尼宝相庄严,你自然不知他是喜是怒,可未来佛弥勒佛祖笑口常开,你便知道他是喜是怒了么”

    朱瞻基眨了眨眼,他到底年幼,虽然聪颖,朱棣这句饱含深意的话,却是听不懂了

    夏浔从朝里回来时已是晚间,回了府却不睡,洗了个澡后就进了书房,拿着一卷闲书,有一下没一下地看着。突然,窗棂叩响,夏浔精神一振,急忙道:“进来”

    徐姜闪身进来,抱拳道:“国公”

    夏浔忙问:“情形怎样”

    徐姜把今日宫里的事情匆匆一说,夏浔长长地吁了口气,庆幸道:“太子之位,似乎可以保住了。只要皇上不生废储之心,再有什么都不重,一切还有回旋余地。”

    徐姜道:“国公,只是迎驾稍迟而已,皇上既命太子回宫思过,这事还没了么”

    夏浔轻轻摇了摇头,他踱到窗边,伸手推开窗子,望着窗外阴沉沉的天色,沉声说道:“雷霆已酝酿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不劈下来”

    次日早晨,西琳羊水破了,眼见生产征兆已如此明显,府里上上下下一通忙碌,夏浔帮不上忙,只在堂屋转来转去的听消息,可是从早晨一直撑到中午,西琳也不生产,夏浔正团团乱转,无计可施的时候,府里来了一位中官,传皇上口谕,叫他午朝后入宫见驾。

    夏浔入宫的次数多了,以前就像回家一般自然,很难有心生忐忑的时候,这回听了却有一种祸福难料的感觉。到了下午,估摸着皇上午睡的时间差不多了,夏浔眼见西琳还是不生,只好嘱咐家里人好生照料,自己入宫见驾。

    谨身殿里,只有朱棣一人批阅奏章,见他来了,便搁下朱笔,叫人赐座,所有的一切,都如往常一般,看不出丝毫异样,夏浔心中反而更加惴惴。

    等到内侍上了茶,朱棣便道:“朕打算分别召见帖木儿国和日本国使节,这两个地方的事,你都有参与,了解的详细一些,如何对待他们,相必你已有了腹案。”

    夏浔刚端起茶来,忙又放下,正容道:“是关于两国使节赴京入贡的目的,皇上已经知道了,想来也有了应对的策略。若是皇上想要参详臣的意见的话,臣的意思是:两国都拉住,两边都拉住,一个明着来,一个暗着来”

    “哦此话怎讲”

    夏浔解释道:“日本那边,自然是一明一暗,暗里通过沿海商人向后龟山提供帮助,明里却需皇上明确支持后小松。当然,关于足利义满的家事,就不能两头支持了,那足利义持一向对我大明抱有敌意,所以,一定得支持足利义满的亲生儿子足利义嗣,把足利义持从征夷大将军的位置上轰下去必要的时候,不妨应足利义满所请,给予武力支持”

    这番话似乎甚得朱棣心意,他抚着胡须,缓缓点头。

    夏浔又道:“至于帖木儿帝国,就不能用暗的了,天高路远,皇上对该国的影响有限,唯有明着支持,才能叫他们有求于皇上。”

    朱棣微微蹙眉道:“他们之间水火不容,安肯答应”

    夏浔道:“不答应,就等于把大明推到对手一方,他们怎会不答应皇上难道还能指望以恩德感怀,叫他们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大明不成。帖木儿指定的储君已经死了,他们两个都不是该国的合法继承者,只凭这一条,陛下便能把他们戏弄于股掌之上。不叫东风压倒西风,也不叫西风压倒东风,皇上才能坐收渔人之利”

    朱棣把这句话细细地咀嚼了一遍,淡淡地道:“好好一个不叫东风压倒西风,也不叫西风压倒东风,才好坐收渔人之利”

    夏浔咳嗽两声,道:“当然,这也是我大明在皇上治理之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强大实力,所以我们才能利用帖木儿国日本国内部的矛盾以及鞑靼和瓦剌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

    朱棣定定地看了夏浔一眼,突然问道:“你在玄武湖会见帖木儿国摩罗使者时受人刺杀,此案锦衣卫还在查办当中,文轩,朕素知你机警,以你看来,当日登船行刺者,真的会是帖木国使者乌伤派来的人么”

    夏浔反问道:“不知皇上对此事怎么看”

    朱棣道:“以朕现在所掌握的情况看,可谓疑点重重。乌伤在进入我大明前后,会另遣一些刺客暗中相随么他们目的何在如果说是为了刺杀摩罗,一路上他们明争暗斗,能杀早就杀了,既进了我大明都城,成功机会已然极其渺茫,他们还敢下手匪夷所思。尤其是,沙哈鲁目前的实力已隐隐在哈里苏丹之上,他们比摩罗更有希望获得朕的承认,何必在京城里冒此奇险,激怒朕呢”

    夏浔道:“皇上明鉴。臣也觉得其中颇有蹊跷,如果说此事确为乌伤所为,有些不合情理。摩罗使者一口咬定是乌伤所为,原因不言自喻,这对他争取我大明的承认有利,可我们却须查个清楚明白才是。只是臣当时会晤摩罗,多饮了几杯,席间又中了毒,仓惶间只顾逃命,对刺客的情况了解不多,想要揣摩他们的来路也不容易。

    纪纲大人执掌锦衣卫,足智多谋,此案既交在他的手上,料来终有真相大白之日,臣不敢妄自揣测。皇上日理万机,国务繁忙,千万不要再为这些事情劳神,眼下还是以安抚帖木儿日本两国使节为第一要务”

    朱棣淡淡一笑,道:“朕知道了,你伤势未愈,且回去歇养吧”

    夏浔连忙起身:“是,臣告退”

    朱棣定定地看着夏浔蹒跚的背影,直到那身影完全消失在大殿门口,才缓缓收回深邃的目光,隐隐又现出沉思之色。这时沐丝蹑手蹑脚地走进来,低声道:“皇上,东宫属官已然带到”

    朱棣神色一肃,沉声道:“留下杨溥金忠两人,其余人等押入诏狱待参吧”

    不一时,杨溥金忠二人便被带进殿来。

    太子迎驾迟了,有失人臣之礼,这事儿可大可小,皇上若不想处治,谴责几句也就罢了,皇上若想处治,这条罪名就可以大做文章。

    前文说过,藩王有罪,除非谋反大罪,轻易是不受惩处的,自然有人代他受过,这代藩王受过的人就是王府长史,长史最主要的责任就是背黑锅。那么太子犯错呢自然就该由东宫属官来顶包。

    昨日太子迎驾稍迟,今儿一早就有官员弹劾,朱棣见了弹劾奏章,马上毫不犹豫地批了一个“准”字,着即捕拿东宫一众属官。因为他上午有朝会,这时才把人押来。两人被带上殿来,跪倒见驾,纪纲挺胸腆肚,叉手一礼,高声道:“臣奉诏,捕东宫属官见驾”

    朱棣脸色一沉,喝道:“杨溥金忠,朕命你等辅佐太子,你等不教诲太子经国纬政之道,只为讨好太子,一味奉迎纵容,致使太子懈怠。朕自北京归来,早有旨意到京,皇亲国戚王侯功卿满朝文武俱到,另有十五国外使在场,偏是太子姗姗来迟,大失人臣之礼,尔等为太子辅臣,可知罪么”

    锦衣卫一来拿人,杨溥就晓得皇帝在东宫迎驾一事上要大做文章了,他情知这时如何辩解都是枉然,不过该说的话他还是要说的,眼下必须尽全力保住太子,只要太子保得住,他们这些东宫属官就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如果连太子都倒了,他们除了老死狱中,再也没有一丝机会。

    一念及此,杨溥立即跪倒,叩头道:“老臣知罪,然太子无罪”

    第931章 试水

    杨溥叩头道:“皇上,臣知罪,然太子天性至仁,敦厚爱民,勤勉好学,聪颖睿智,做事勤勉,一丝不苟,无愧于国之储君。昨日迎驾,太子天色未亮即起,先召内官二十四司,确定候驾诸事无误,随即便离城迎驾。

    路途之上,太子先是马失前蹄,既而扯断车辕,不得前行。太子急于迎驾,本欲乘马而行,是臣等得到前方消息,知道皇上赶到的时间尚早,才劝太子等候,让人回府换车。不料,换车太监一路多遇波折,而皇上这边行程估算有误,时间提前,太子这才误了迎驾的时辰。”

    朱棣冷笑:“这么说,反倒是朕的不是了”

    杨溥叩首道:“老臣岂敢非议皇上,臣只是向皇上奏明迎驾来迟的缘由。老臣不知变通,劝阻太子,致使太子迎驾迟误,臣有罪,愿受皇上惩处但太子无罪啊”

    朱棣冷哼一声,不再理他,转向东宫詹事府詹事金忠,问道:“杨溥已然认罪,你呢”

    金忠亢声道:“臣无罪臣不服,这是有人蓄意陷害,设计太子”

    朱棣大怒,拍案道:“太子失仪,事实俱在,何人蓄意陷害”

    金忠道:“官道平坦,太子的良驹好端端地就断了腿,太子的车驾,那是要时时修缮的,好端端地就裂了车辕,可不奇怪皇上的銮驾,先还说着要一个时辰才到,竟然半个时辰就到了,可不奇怪若说这还不是有人故意陷害,可不奇怪”

    朱棣被气笑了,喝道:“一派胡言,大军行进,稍快稍慢,本来就难以测算的准确无误,稍快一些有何稀奇”

    金忠把脖子一梗,道:“那仪仗兵马的统兵指挥靖难之时乃是汉王马夫,由其一手提携起来,臣由此,不能不胡思乱想。”

    朱棣脸色一沉,喝道:“大胆,仪仗兵马使曾做汉王马夫,便是汉王弄鬼么你这是诬陷汉王,离间我父子”

    金忠慷慨道:“汉王当初封在云南,他不肯去。皇上改封他青州,他又不肯去汉王之心,谁还不知若非皇上您三心二意,汉王敢有争储之心么敢向皇上求取天策卫为王府护卫吗

    汉王既有这等野心,太子迎驾迟误又事出蹊跷,怎不令人生疑汉王得了天策卫后,便时时以天策上将自居,自我吹嘘,堪比唐太宗李世民皇上汉王想做李世民了,臣敢问:皇上您愿意做李渊吗”

    金忠这几句话铿锵有力,金石之音震荡在整个殿上,惊得朱棣霍地一下站了起来。

    一旁纪纲听了金忠这番大逆不道的话,不禁向他投以敬佩的目光:“这位金大人比我还狠,这是活得不耐烦了,想要拖着老婆孩子一起去死啊,入我诏狱,未必就死,这一下,他是真的死定了”

    朱棣一脸惊怒地瞪着金忠,纪纲已经做好拿人的准备了,孰料朱棣瞪了半晌,竟不怒反笑:“哈哈哈好你个金忠,你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如此胡言乱语,诽谤君上。若不是念你是靖难忠臣,在朕麾下曾屡立战功,凭你今天这番话,朕就不能饶了你滚出去吧”

    纪纲一旁听了,眼珠子都要掉出来:“这这就完了老老实实认罪的给关起来了,这头倔驴咆哮殿堂,桀骜不驯,若换了太祖在世时,敢离间皇帝,灭你九族都是轻的,不刨你祖坟都算是法外

    锦衣夜行第296部分阅读

    -

章节目录

锦衣夜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月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关并收藏锦衣夜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