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300部分阅读

    下官就练练瞌睡功好了”

    他枕着手臂躺定身子,喃喃地叹了口气道:“待我一觉醒来,牢里若是就住满了人,那该多好”

    第942章 一面倒

    夏浔一笑,也不理他,收势一退,脚分八字,双手高举,掌心依旧如抱圆珠,仰视头顶天窗,松肩沉腰,继续练起了功夫。

    黄真这身子骨是真的不行了,跟着夏浔只坚持做了几个动作,就累得浑身酸疼,往榻上一躺,就打起了呵欠。他拉过内填麸子皮的枕头,刚刚合眼,就听远处“哗啦啦”“咣啷”一通响。

    那是铁栅栏门开而复关的声响,因为牢中静谧,声音传的极远,黄真立即抬起了脑袋。他在这狱里住了两天,渐渐品出了味道,几时巡狱几时送饭几时取便桶,大致的时间早已心里有数,非此时间开牢出入的动静就叫他格外敏感。

    黄真扑愣一下就爬了起来,扭头一看,夏浔双手高举,如抱圆球,抱的却是天窗投下的一道光柱,似乎这动静根本没有惊动他。黄真便也不敢唤他,只是跳下木榻,赤着双脚,踩着稻草秸儿,急急爬到栅栏门边,侧着脸儿向外看。

    远远的,牢房最外侧传来一声惊呼:“天您怎么进来啦”

    似乎是几个人犯同声惊呼,只是声音稍有先后,互相掺杂,所以有几个字反而听不清了,黄真急了,恨不得把脑袋挤到栅栏外面去,急不可耐地想:“这是谁,谁又进来啦”

    “杨阁老是杨阁老”

    “啊还有黄阁老,还有黄阁老”

    脚步声渐近,黄真看见被带进来的人犯,不由大惊叫道,急急扭头就向夏浔汇报。

    夏浔收了架势,快步走到牢门边,杨荣和黄淮已被带到面前,两位老大人缓缓站住脚步,看向夏浔。夏浔拱了拱手道:“杨阁老胡阁老”

    杨荣和黄淮也在外面向他拱手:“国公,黄大人”

    彼此就此相对无言。

    狱吏看看,对面两间牢房正好空着,就道:“打开牢门”

    牢门打开,杨黄两位内阁大学士分别被关进了一间牢房,牢门一锁,众狱卒便离开了。

    黄真这才向对面喊道:“杨阁老黄阁老,您二位因何入狱啊”

    杨荣淡淡一笑,道:“都察院弹劾太子,杨某为太子具本保奏,被指结党。介庵兄么,呵呵,与杨某同罪。”

    黄淮向两人含笑点点头。

    黄真哭丧着脸对夏浔道:“国公,皇上如此大动干戈,实为永乐朝前所未有之事,内阁都快搬到诏狱来啦”

    夏浔笑了笑,道:“记得我对你说过的话么”

    黄真脸色更苦了,一脸褶子皱如雏菊道:“下官自然记得,只是这么一个两个的抓,啥时候这儿才住得满啊”

    夏浔安慰他道:“别急,别急,快了,这就快了”

    朝堂局面,瞬息万变。

    俞士吉率众上书,弹劾太子失仪,陈瑛率众上书,要求追查解缙一党,步步紧逼,咄咄逼人。内阁大学士杨荣奋起反击,力保太子,被指为太子一党,下狱待参。内阁大学士黄淮前仆后继,继续上书,皇帝旋即一道旨意,又把他下了大狱。

    内阁原本有七位大学士,其中大学士胡俨在朱棣第一次北巡时就被调到国子监了,解缙先是被贬了官,现在又跟杨荣黄淮一起下了狱,杨士奇是内阁大学士兼东宫左谕德,也被下了狱,这样一算的话,内阁就只剩下两个人了。

    一个是在政治立场上一贯划水打酱油的胡广,另一个则是内阁七位大学士中排名最末人微言轻的金幼孜。至此,内阁在朝政上,已完全失去了与皇帝抗争的能力,变成了可有可无,唯有听旨行事的秘书监。

    夏浔默默地算了一阵朝廷中近来的人事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喃喃自语道:“快了吧,下一网是时候撒下来了”

    汉王府,因为首战告捷,众党羽弹冠相庆。

    俞士吉眉开眼笑地道:“皇上下旨,擢胡广为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如今俨然已是内阁首辅了,呵呵,这个j滑的家伙,虽然女儿的婚事没有退成,但是他为了悔婚,逼得女儿削耳明志,大获圣心,如今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陈瑛不屑地道:“内阁如今只剩两人了,胡广是一棵墙头草,金幼孜则人微言轻,这样的内阁,还有什么看头”

    他抚了抚胡须,微笑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这么一来,咱们不但把太子党打得落花流水,朝中文官势力最大的江西派也是溃不成军了。内阁七位大学士,五个江西人,任事敢言的三个都弄进了诏狱,剩下胡广和金幼孜这两位老表,一个怕事不敢言,一个就算敢言说了话也没人听,呵呵”

    俞士吉双目一亮,道:“对啊,大人若不说,下官还没想到。我算算看,内阁的解缙杨荣黄淮杨士奇,六部的陈寿陈铭郎思温君行健刑凌山赵锋,还有大理寺的耿通叶岚,通政司的慕容浩”

    俞士吉越说越兴奋,陈瑛加了一句,道:“还有咱们都察院的黄真”

    俞士吉道:“不错,还有黄真,黄真那老匹夫也是江西人。哎呀,这么一算,此番入狱的官员,至少一大半是江西籍的官吏,哈哈哈,江西派这一番伤亡惨重,尤其是入狱的大多是身居要职的头面人物,可谓元气大伤,不错不错,真是意外收获。”

    陈瑛冷笑道:“一半朝臣是赣人,他们江西人做官的多,要倒霉,自然受牵连的也就多。”

    汉王朱高煦就像一只坐不住的猴子,心痒难搔地道:“不要理会什么江西老表了,如今内阁六部都被打垮了,可我大哥依旧稳坐东宫,父皇就是不说废储两个字,你们倒是拿个办法来啊”

    陈瑛安慰道:“殿下莫急,纪纲那边与殿下已经搭上线了吧”

    汉王道:“不错,他倒是使人含蓄地向我表达了投效之意,我也给了他暗示,只要他乖乖为我所用,来日自然有他好处。”

    陈瑛笑道:“现在就需要他为殿下所用了,那班部堂长官,因为皇上尚未定罪,他不敢动,小一些的官儿却没问题,叫他对这些人用刑迫供,继续抓人,待得朝中人人自危,还怕他们不倒向殿下

    到那时我等再次上本,直接请立殿下您为太子,一鼓作气,拿下储君之位。到那时,文武百官不但没人敢再反对,还得纷纷讨好殿下才是。”

    汉王憬然道:“不错孙陆,你来”

    汉王急把心腹打手孙陆唤到面前,低低耳语一番,孙陆点头而去。

    这时五军都督府都督汪洁眼见大局将定,自己却无寸功在手,连忙抢上前道:“臣现在管着浙江方面诸卫,那双屿卫与杨旭一向来往密切,这班海盗,虽然归顺朝廷多年,却一直是自成一系,铁板一块,外人根本插不进手去,这些海盗的性子更是桀骜,所以与浙江水陆诸卫摩擦不断,关系一直很僵。

    以前有杨旭保着他们,倒还不致闹出大事件来,如今杨旭自身难保,不如由臣来授意浙江诸卫,找点他们的茬子。这些人是海盗的性子,只要稍加排挤,便生龃龉,如果叫他们那边再弄出点乱子来嘿嘿,杨旭想不死都难”

    汉王大喜,忙道:“好,快些去办,记着,万万不可留下把柄”

    陈瑛本不欲节外生枝,可转念一想,虽然夏浔已经入狱,着实还是令他忌惮,尤其是从诏狱那边传来的消息,夏浔悠游自在,简直把那牢房当了修身养性的禅房,以陈瑛一向多疑的性格,虽然事态已经明朗,却也不得不担心夏浔还留有后手,若能置他于死地

    这念头一转,陈瑛便不阻止,只嘱咐道:“不可闹大了,尤其不可闹出当年诬指双屿造反,攻击水师这样漏洞百出的事来,只要稍稍挑起事端就成。”

    汪都督是军队派,听陈瑛向他指手划脚,老大不悦,说道:“小打小闹,不如不做”

    俞士吉笑道:“都督有所不知,你那边只要小小搞出一点事端来,经我都察院润色一番,报到皇上那儿,就是天大的事情。嘿嘿,文人杀人,全凭一支秃笔,事至今日,都督还不晓得我们文人的手段么”

    汉王颔首道:“嗯,俞大人所言有理,汪洁,照此办理,不可擅作主张,坏了本王的大事”

    汪洁无奈,只得点头答应。

    杨家的演武场上,小樱还是一身男装,不过却是一身箭袖武服,显得英姿飒爽。

    她侧身而立,手持一张大弓,肩后背一壶雕翎,挽弓搭箭,一气呵成,那弓开如满月,箭去流星,只见远处一张箭靶,一连九箭,箭箭俱中靶心,九箭攒在一起,如同一只怪鸟张开的尾翼。

    一身白裙,俏丽可爱,满脸稚气如同刚学会化形术的小狐狸似的弦雅站在一旁,小嘴张成了o型,看得两眼红心闪闪:“小樱姑娘,你好厉害啊,我家老爷就射不了这么准”

    小樱第十支箭刚刚上弦,紧扣弓弦的右手拇指,戴着一枚乌铁扳指,拉得弓如满月,引而待发,锋利的箭簇本已锁住了靶心,忽听她说起夏浔,心头忽然莫名地一阵烦躁,那第十箭脱手飞去,竟然脱了靶,笃地一下射到了墙上。

    第943章 就是不点头

    一见小樱射空,弦雅惋惜地道:“哎呀,可惜,可惜”

    小樱怏怏地道:“连射十箭,没力气了,歇一下”说完走到一旁,在小几案旁的马扎上坐下,弦雅蹦蹦跳跳地走来,一挽裙摆,在另一边坐下了。

    帖木儿国两队使节已经同大明赴该国调停的使节一起回国了,小樱使命已了,本该回秣陵去,不料夏浔突然入狱,小樱心悬夏浔安危,哪肯就走。这个理由她自然是不能说的,不过另一方面,人家一出了事,自己这多次受过人家恩惠的人就急急告辞离开,也未免太不近人情了些,有这理由,她便心安理得地住了下来,绝口不提告辞的事情。

    她是夏浔亲自请回来的,夏浔现在入了诏狱,她自己不说走,茗儿自然没有赶她离开的意思,还把自己的贴身丫环弦雅拨过来,侍候她的起食饮居,把她当成贵客招待。

    弦雅给她斟了杯茶水,小樱轻轻抿了一口,似乎漫不经心地道:“你家老爷是朝廷上极大的官儿了,他犯了事,就没人替他说句好话么”

    弦雅天真烂漫地道:“有啊,我家老爷有好多朋友呢,不过跟我家老爷谈得来的,好像大多都下了狱喔,泥菩萨过江”

    小樱一口茶水“噗”地喷了出去,她嗔怪地瞪了弦雅一眼,哭笑不得地道:“这叫什么话,可别跟人这么说,哦但凡跟他和得来的,就都下了大狱,这叫什么话听着就像你家老爷是个扫把星似的”

    弦雅干笑道:“姑娘说的是,我这不是在你面前才没细斟酌么。”

    小樱黛眉微微一蹙,道:“照你这么说,皇帝莫非是打定主意要难为你家老爷了我自到了中原,就常听人说那纪纲掌管锦衣卫,心狠手辣,但凡落到他手里的人,不死也要脱层皮,他不会难为你家老爷吧”

    弦雅满不在乎地道:“不可能,纪纲是厉害,可他也得分对谁,他敢跟我们家老爷呲毛嘁借他个胆儿就算是皇帝想整我们家老爷,那也得皇帝亲自下旨意。他就是皇帝家养的一条狗,可我们老爷是皇家的什么人呐,我们夫人是开国第一功臣徐家的大小姐”

    弦雅替自家夫人吹嘘起来:“当今皇帝是她的姐夫,未来的皇帝是她的外甥,纪纲奉旨办差,我家夫人不好说什么,可他若滥动私刑,我家夫人答应么到时候找上皇帝家,旁的也不说,就要你皇帝家的这条开门狗,拿回去炖了解气,这点面子还不给么”

    小樱被她逗笑了,沉吟了一下道:“这么说,他至少在狱里,不会受人折磨了。”

    弦雅道:“那肯定的只是现在老爷罪名未定,夫人不好这时去探监,怕被人指为投风报信,串联消息,没得给老爷添乱,所以具体情形还不晓得。不过塞哈智啊,陈东啊,都在那儿呢,我家老爷还能吃亏本来我家老爷在锦衣卫里还有个好朋友,也是锦衣卫的大官,可惜他回山东老家成亲去了,现在不在京里头,要不然,嘿嘿,我家老爷在诏狱,就是六丁六甲,日夜游神贴身保护着一般,更加的踏实了。”

    小樱用茶盖轻轻拨着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也不抬头看她,只是轻轻地问:“嗯,在牢里不受罪就好。可是他到底有没有罪,这罪名是轻还是重啊最后会怎么样,会放他出来么我看你们夫人很沉得住气的样子,似乎不是很严重,可府里又轻易不许人出去,却似事情不简单”

    弦雅把一双细细长长的靓眉轻轻拧起,道:“我也不知道嗳,反正夫人不慌,我就不慌”

    她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眉毛一挑,乜了小樱一眼,突然神秘地凑过来,小声道:“小樱姑娘,我问你件事儿。”

    “啥事”

    弦雅吱唔道:“我我要是问了,你可不许生气。”

    小樱反被她勾起了好奇心,迫不及待地道:“问吧问吧,你看我这么好的脾气,啥时生过你的气”

    弦雅做贼心虚似地四下看了看,朝小樱勾了勾手指,小樱就探头过去,弦雅在她耳边悄悄问道:“小樱姑娘,你是不是喜欢我们家老爷啊”

    小樱就像屁股底下有只蝎子突然蜇了她一口似的,蹭地一下就跳了起来,咣啷带翻了那只茶杯,红色也不知道从哪儿升起,弦雅眼看着那一片红从小樱领口直升上来,颈子下巴脸蛋眉眼额头

    就跟涨潮似的,刹那功夫,小樱全身就像一只刚出锅的虾子似的,红透了。

    小樱脸红脖子粗地恼道:“你这臭丫头,胡说甚么”

    弦雅吓了一跳,起身就逃,边逃边讲:“不关我事啊,我是听雨夫人和祺夫人聊天谈起了你,才随口问问你的,你说过不生气,可不能生我的气”

    小樱一听这话,拔足便追,提心吊胆地问道:“回来,你给我回来我不生气就是,你快告诉我,雨夫人和祺夫人她们说什么了”

    诏狱里,“咣啷啷”铁门栓响,一堆官员又被送了进来。

    这些官员一进来,牢房里跟过道上便是一阵的寒暄声:

    “啊高大人,好久不见”

    “哎哟,李大人,你安好啊”

    “常年兄,失敬失敬”

    “洛贤弟,有礼有礼”

    那乱哄哄的场面,就跟文武百官在此聚会似的。黄真站在那儿,双手抓着栅栏,眼巴巴地数着数儿,就跟锁在家里盼着父母双亲下班归来的小可怜儿。

    等这几个官员也都安顿了牢房,牢里的喧嚣才算静下来,牢头李知觉摇着一大串钥匙,“哗啦哗啦”地往外走,黄真站在牢里冲他招手:“牢头儿,牢头儿,来,过来,过来”

    黄真也算是司法口的一位大佬了,如今尚不能判定他是否就一定出不去,那些牢头管事可不敢太过得罪他,那李知觉听见招呼,便走到他身边,拱一拱手道:“哟,是黄大人呐,您老有何吩咐啊”

    黄真左右看看,对李知觉小声道:“牢头儿,老夫问你件事儿,你这牢里边,还有多少间空房啊”

    夏浔正盘膝坐在榻上调息,黄真这句话他听的清清楚楚。

    夏浔并没有睁眼,嘴角的弧度却悄悄向上翘了翘

    以东宫迎驾事件为开始,事态渐渐开始向追究东宫结党案发展了。

    结党,明显比有失臣礼的罪过更为严重,随着一批批朝中重臣相继入狱,敢为太子直言的官员渐渐少了。倒不是文武百官至此就彻底胆怯,不再敢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是明知道只要出头,就会被汉王的人说成是太子党的一员,就此逮捕入狱,不如留此有用之身,徐图后计,所以许多人为避锋芒,选择了隐忍。

    陈瑛用了一招掘树计,把太子这棵大树的枝干根系一条条地折断一根根地斫断,渐渐图穷匕现,准备二度上书,请求废储了。

    在此期间,永乐皇帝却仍执着于要求百官拿出对迁都之议的统一意见来,内阁只剩下胡广和金幼孜两个人了,甫登内阁首辅之位的胡广一天几遍受到永乐皇帝的垂询,询问百官对迁都的统一意见。

    其实百官的意见已经很明确了:反对迁都

    同意迁都的官员在朝中只占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官员大多是北方籍的官员,在朝中的力量微不足道,他们反对的声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皇帝对如此明显的趋势视而不见,一味地要求拿出“统一意见”,胡广又不傻,自然明白这所谓的统一意见其实不是百官的统一意见,而是百官与皇帝的统一意见,即:同意迁都。

    眼见内阁同僚一一入狱,胡广哪有胆量以身试法,去跟皇帝叫板,皇上不断向他施加压力,他就不断地向六部向在京的各个衙门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务必拿出一个统一意见来。

    在此期间,皇帝并没有放弃对其他事情的注意,汉王一派所指控的太子党,永乐皇帝一概批准逮捕,诏狱里关押的犯人越来越多。倾向太子的部院派官员因为其领军人物大多受太子结党案株连被纪纲抓进了诏狱,已经成了一盘散沙。

    不管是在维护太子方面,还是在议迁都方面,部院派官员都因为群龙无首,无法形成一股令任何一方不敢轻视的力量,而暂时退出了政治舞台,反对迁都的主力变成了以都察院御使为主的科道官们。

    科道官,也就是御使言官,他们都隶属都察院,大部分是陈瑛的人。

    因为迁都这件事关系到每个官员及其家族乡亲的利益,这件事不是汉王党与哪一派系之间的争斗,汉王和陈瑛也不好在这件事上强迫言官们听命行事,尤其是在这个需要所有科道言官齐心协力促保汉王登基的关键时刻,更不能强迫他们违背意愿放弃自身利益,而致言官们离心离德,所以在这件事上,无论是汉王还是陈瑛,都未伸手干预。

    科道言官们干的一直就是弹劾人的活儿,言辞比较犀利,同时他们大多比较年轻,一腔热血,生性好斗。虽然部院派大臣们集体失声,在朝堂上变成了不言不语的沉默派,然而取而代之的科道派,足足有一百多个御使言官,其声势何等浩大。

    科道官们干的就是弹劾的活儿,因此其言辞肆无忌惮,他们天天耍着笔杆子狂轰乱炸,把赞成迁都派的官员骂了个体无完肤,其声势比部院大臣们更加厉害,若非永乐皇帝本人就是“迁都派”的带头大哥,那几位同意迁都的部院大臣早被这些御使轰得渣都不剩了。

    “废太子”几乎已成现实,东宫大厦将倾,只要皇上点点头就能轰然倒塌,可皇上依旧没有点头。

    “议迁都”议得天怒人怨,皇帝成了众矢之的,朝中只要有人发出一点同意迁都的意见,还没等皇上听见,就会迅速淹没在百官声讨的巨大声浪中,形势如此明显,朱棣却还在信心十足地等着百官点头。

    朝中的形势越来越诡谲了

    第944章 收网

    雨到秋深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

    江南的秋雨本来只会给人一种缠缠绵绵的感觉,不易叫人生起伤感的情绪,不过深秋时节的雨,还是透着一股凄凉。

    一匹白马,马上人不打伞,也不披蓑衣,连缰绳都未攥着,就那么松了缰,骑着马,在丝一样的雨中信马游缰。

    马是识途老马,顺着御道四蹄轻踏,得得直响,溅起一路水花如莲。马上的人锦衣鱼服,目似朗星眉如墨画,俊俏得简直不像话,再加上脸上点点水珠,更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妖魅感。

    这人正是回济南老家成亲刚刚回京的刘玉珏。新婚燕尔,总是不舍分离的,可是对刘玉珏来说则不然,一回到南京,他就觉得心旷神怡,浑身畅快,就连这场有些阴冷的秋雨,也洗不去他心头的兴奋和愉悦。

    或许,只是因为他的思念从来不在济南,不在他老爹给他娶的那房有才有貌贞良温顺的娇妻身上。

    还没到飘雪的季节,雨洒落,如思之雪,飘扬如雪

    马到锦衣卫衙门,刘玉珏勒马站住了。

    他本来想到锦衣卫衙门报个道,可是忽然看到远处一幕奇怪的景色,不由他不心生惊奇。

    这是他从来不曾看见过的一幕景象,或许从三皇五帝到如今,都是头一回。

    锦衣卫衙门就在午门外不远处,从他这里,坐在马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午门外的一切,那儿黑压压地跪了一片,从服色上看,全都是官,好多的官

    刘玉珏下马,在拴马桩上把马系好,门口四个锦衣卫向他打招呼问好:“刘镇抚,您回来啦”

    “恭喜刘镇抚小登科之喜啊,哈哈哈”

    刘玉珏摆摆手,步上台阶,指着午门方向道:“那儿发生了什么事”

    其中一个侍卫扭头看了看,笑嘻嘻地道:“哦,大人问这个呀,这不关咱锦衣卫的事儿,皇上下诏议迁都,百官议了多日不见结果,皇上恼了,叫他们跪在午门前再议呢,说是不议出个结果,以后就这么天天议下去。”

    刘玉珏更加惊奇,正要问个清楚,纪纲同一个穿宫里太监服的小黄门急匆匆从衙门里走出来,一眼看见刘玉珏,纪纲的脚下不禁慢下来:“玉珏,你回来了”

    刘玉珏一见是他,连忙抱拳行礼:“大人,卑职假期结束,回衙报到。大人这是要出去吗”

    纪纲见他对自己始终保持距离,心中不喜,不过这时不是说话时候,便道:“哦,皇上有急事召见,我随这位徐公公先进宫一趟,咱们回来再说。”

    刘玉珏欠身道:“大人慢走”

    纪纲点点头,与那小太监脚步匆匆地去了。

    刘玉珏用马鞭扫了扫肩头湿漉漉的雨水,重拾方才的话题,问那门口侍卫道:“你方才说,午门外是怎么回事儿,百官议事”

    午门前,一块块方型的青石板,地面非常平坦,但是金陵土地松软,皇宫重地在建设时千小心万小心,地面不知夯实了多少遍,也不能确保不走形,皇宫的后宫就因地面塌陷,一些宫墙出些裂缝,建筑发生变形。

    这午门前面的广场也是稍稍有了些起伏,因此这秋雨一下,一些稍稍凹陷的地方就积起了一汪雨水。即便没有蓄积雨水的地方,跪在那儿双膝着地,双膝也始终是硌在冰凉的石板上,雨仍一直在下,文武百官身上已经湿透了,一个个跟落汤鸡似的,好不狼狈。

    在午门四周,有许多锦衣卫的侍卫在游走巡弋,以防止官员文斗输了,气极败坏,与对方再来一场全武行,丢了朝廷的威仪。官员们按着各个衙门官职大小,依次序跪于午门外,声嘶力竭地互相辩论着。

    “北方虏患不绝,自古就是我中原心腹之疾,建都国门,天子守边,岂不危险”

    “正因为北方虏患自古就是我中原腹心之疾,才该就近制御汉唐都长安,宋都汴梁,可曾就防了边患而不亡国元都大都,北方正是其根源之地,更无后顾之忧,难道不曾亡国以北京近边为由,便以为建都于彼国祚难以长久,岂非可笑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国家是否长久,还是要看自己的本事,何必推赖到地理上。”

    “谬也谬也北京何止近北虏,更有东海近有咫尺,若有寇从海上来,首当其冲便是京城,一战失利,亡国在即”

    “可笑可笑靠海就要亡国东瀛扶桑,弹丸之地,你叫它把国都搬到哪儿去,它的国都不近海么依照你的说法,岂非早该亡国了元人远逃至大漠深处,不要说远,追都追不上,还不是亡国了北京那是近海,外有山东辽东左右护峙,如果这样都能叫人家长驱直入,杀到京城,你逃得再远,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多受几日战败之辱”

    “荒唐之极谁说汉唐建都长安,是为了防范北方边患那时中原腹心之疾,正在西域,匈奴突厥吐番回纥莫不在西域,那时北方还没有强大的敌人,大唐建都长安,正是为了就近镇慑,以克强藩”

    “哈哈哈哈,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既然如此,我永乐皇上欲建都北京,以克北虏,可不正与汉唐一样主张那时中原腹心之疾在西域,这时中原腹心之疾在北方”

    “你你你方才明明说我中原腹心之患一直在北方”

    “着哇着哇,是我说的,可我没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啊我是说,从五代时起,契丹立国,北方才取代西域,成为中原腹心之患”

    雨还在下,众官员懒得拧一拧官袍上的水,只抹一把脸上的雨水便争论不休,一个个淋得跟落荡鸡似的,因为深秋水冷,体格单薄些的冻得唇白脸青,却是丝毫不顾。刘玉珏赶到午门,把这一幕看在眼中,只惊得目瞪口呆。

    他赶紧在人群中仔细搜索了一番,没有发现夏浔的身影,连内阁六部的许多大员都没有,心便稍稍放下来:“杨大哥不在,看来皇上还是有些分寸的,若是那些公侯部堂,全都落荡鸡似的跪在这儿议事,实在是有些不成体统。”

    午门城楼上,朱棣翼善冠,团龙袍,坐在黄罗伞盖下,不愠不火地看着下面,脸上的神色淡淡的,嘴角微微勾起一抹讥诮之色。

    这时奉诏进宫的纪纲脚步匆匆地赶上来,到了朱棣面前单膝跪倒,恭声道:“皇上,臣奉诏来到”

    朱棣轻轻一抹颌下的虬须,淡淡地道:“朕着你封存的那些东西,可都收好了”

    纪纲一呆,忙道:“臣收得十分妥当,皇上尽管放心”

    朱棣淡淡一笑,说道:“好一会儿你回去,把朕命你封存的所有东西,全部移送朱勇那里。”

    纪纲又是一呆:“成国公”

    “不错”

    雨仍在下,纪纲依旧半跪于地,抬起头,呆呆地看着永乐皇帝。

    两人近在咫尺,那如丝的细雨在这么近的距离是无法形成雨幕的,但是纪纲仰视着永乐皇帝的面孔时,却有一种模糊的感觉,他明明看清了朱棣的模样,甚至可以一根根地去数他颌下的胡须,但是他又似乎完全没有看清。

    当年,朱棣还只是一个抱着一腔怨气的王爷,一个怀着成则大赚败则死矣的决心的亡命,那时他就为朱棣牵马坠镫。他熟悉朱棣的性情,他清楚朱棣的喜怒哀乐,可现在他竟有种看不透的感觉。

    朱棣没有看他,只淡淡问道:“还有什么问题”

    “啊啊”

    纪纲慌忙低下头去,强自克制着自己的震惊和惶恐,低声道:“臣明白了”

    朱棣“嗯”了一声,道:“明日,缇骑人手,给朕备足了”

    纪纲改单膝跪为双膝跪,伏在水洼中深深地叩下头去:“臣遵旨”

    朱棣从沐丝手中接过一杯热茶,呷了一口,悠然望着跪在午门之外,犹在雨中喋喋不休的群臣,忽尔一笑,指着他们,向纪纲问道:“群臣正在议论迁都之事,你觉得,他们反对迁都,是否有理”

    “呃”

    纪纲忽然失去了平时在朱棣面前大大咧咧的感觉,看着朱棣从城楼上望下去,似乎在俯瞰众生的眼神,纪纲竟油然升起一种敬畏。

    他小心地答道:“臣只执掌锦衣卫,为天子耳目,这朝政之事,实非臣之职责。皇上既然动问,臣本该奏对的,只是臣与此道实在一窍不通,不管皇上到哪儿,臣只管追随皇上尾骥也就是了。”

    朱棣呵呵一笑,慢慢站起身来,把手向外一展,沐丝立即迎过来,双手接过了杯子。

    朱棣随意地往黄罗伞盖下一站,伸手一指城下百官,如龙腾于空,俯瞰蝼蚁,傲然道:“他们之中,有些人心怀龌龊,却一口的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有些人明明自己愚不可及,却以为比任何人都看得明白哈哈哈哈迁都北平,朕深思熟虑,计之久矣。这些愚夫之蠢见,岂足以达英雄之略么”

    朱棣把大袖一卷,复又一甩,沉声喝道:“回宫”

    第945章 覆雨翻云

    朱棣举步就走,身后大汉力士立即抢前一步,扛起黄罗伞盖,紧紧随在皇帝身后,纪纲伏地高呼道:“臣恭送皇上”

    久久,已听不见耳畔一只只皮靴踏水的声音,纪纲慢慢抬起头来,只见除了枪一般直挺挺立在宫墙上面的士兵,整个城楼上也是空无一人。纪纲伸手抹了一把脸,也不知那是雨水还是冷汗,随即他就腾地一下跳起来,急匆匆地下城去了。

    城下文武百官正吵得不可开交,也不知道是哪个往城楼上瞅了一眼,见黄罗伞盖已经不见了,便叫起来:“嗳皇上已经走了”

    “什么”

    众官员一起抬头往城楼上看,有那眼神不济的,也眯缝着眼使劲瞅,虽然城楼上就算是依旧矗着黄罗伞盖他也看不清。文武百官正议论纷纷,沐丝从宫里慢腾腾地走了出来,后边有个小太监给他撑着伞。

    沐丝走到百官面前,大声道:“皇上口谕:今儿就到这吧众卿回去好好琢磨琢磨,明儿不上朝了,早朝时间,文武百官继续在午门议论有重要政事者,具本上奏即可。钦此”

    沐丝宣完了皇帝口谕,把双手一扎撒,像轰鸡似的道:“各位大人,这就散了,都散了吧”说完一转身,施施然地去了。

    纪纲已先沐丝一步出了皇宫,健步如飞直奔锦衣卫衙门。

    刘玉珏在午门前看到那幕千载难得一见的奇景时,皇上正在城楼上,百官议事议得也认真,旁边还有宫中侍卫看管着,刘玉珏不好上前问些事情,便想回转锦衣卫再说。他没急事,走得自然不急,反正衣服已经湿透,雨中漫步,倒也别有一番韵味。

    等他走到锦衣卫门口时,纪纲正好追上来,两个锦衣校尉一溜小跑地追在纪纲后面,其中一个撑着伞,纪纲走得急,连伞都不用,身上已经淋透了。

    “啊大人回来了”

    刘玉珏一见纪纲,连忙再次拱手,虽然两人不合,暗里还有交锋,公开场合却不便闹翻,再说这纪纲毕竟是他上司。

    纪纲哪顾得上理他,纪纲现在心中后怕不已,他好悬一屁股坐到火坑上,幸好现在才只把屁股挪了挪位置,还来得及补救,他急着消除隐患,撇清关系,才没功夫与刘玉珏扯淡,因此只是“嗯”了一声就蹿进了正堂。

    刘玉珏心中纳罕:“纪纲今儿这是怎么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既然纪纲没空理他,他便想先回南镇,辅国公府现在是绝不能去的,浑身都淋透了,头发也乱了,除非万不得已,他是绝不愿意以一副狼狈相去见夏浔的。

    刘玉珏正要转身离开,纪纲突然风风火火地又跑了出来,开口唤道:“玉珏”

    刘玉珏连忙止步,拱手道:“大人”

    纪纲跑过来一把拉起他,闪到滴水檐下,对他说道:“我这些天忙里忙外,实在是忙昏了头,见你回来,也来不及说话。哦,对了,辅国公受谗言攻讦,下狱待参的事,你已经知道了吧”

    刘玉珏一听大惊失色,道:“什么国公受何人谗言入狱,因为何故”

    纪纲冷笑一声,道:“还能是谁,自然是汉王爪牙,陈瑛那头老狗了”

    纪纲左右看看,压低声音道:“这件事说来话长,实在是一言难尽。你不用担心,为兄经过认真的勘察,手中已经掌握了切实的证据,一定可以扳倒汉王和陈瑛,救出国公的,为兄经过多日准备,已发动在即哦,此事关系重大,你既不知情,也无须知道详情,这样万一为兄失败,也不致牵连了你”

    刘玉珏看着纪纲,也不知道是自己没睡醒还是纪纲喝醉了。

    纪纲窥他神色,微微一笑,道:“玉珏怀疑为兄的诚意么呵呵,不错,为兄与辅国公之间,因性情不合的确是有些不愉快,可是为兄并不蠢,唇亡齿寒的道理为兄还是明白的汉王打压国公,意在太子太子这棵大树如果倒了,满树的猢狲谁也跑不了,为兄就算不为辅国公,只为自己也得顾全大局不是”

    刘玉珏恍然大悟,如果是因为这个理由,纪纲不惜代价为大哥开脱倒是大有可能,毕竟大家都是一根线上的蜢蚱,窝里斗没关系,外敌来了,一旦取胜,那是要一窝端的,这时当然得一致

    锦衣夜行第300部分阅读

    -

章节目录

锦衣夜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月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关并收藏锦衣夜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