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博士重生到民国守旧家庭 作者:唯刀百辟

    分卷阅读176

    当女博士重生到民国守旧家庭 作者:唯刀百辟

    分卷阅读176

    ,更加笑得直不起腰来,说道:“谢小姐说:‘我是去造福上海社交圈的。这举国上下大小宴会都不能没了我,不然,找谁来艳压群芳呢?’”

    葛太太啐了一口,“还艳压群芳呢,别整个丢了我们香港社会的颜面。”

    匆匆写完几个字,便唤了亨利先生来,叫他拍个电报去上海。

    递过一张纸去:“照这个给林公馆回过去。”又漫不经心的吃着葡萄:“我看你们谁比较着急。”

    亨利先生低头一看,那张纸上写着:“你发来这纸电报我就留作凭据了。若是林家闺女未来夫家家产势力雄厚过当初斯家,妆奁又当是个什么数?”

    ——

    电报送到林公馆时,周氏正叫了裁缝来给女儿制新衣。与他们同船回来还有一些英、法中学小姐与留学生,其中大多数都是家世背景拔尖儿的。到了上海,自然有不少上等交际场所要辗转托人来请。

    在欧洲时,她隔三差五便请裁缝上门给女儿制衣,都是些欧洲名媛时兴的款式;回了上海,新潮的、贴身的旗袍更是必不可少。

    她拿着电报坐在远处看。读完以后,一刻不停的嗤笑起来:“比当初斯家还要拔尖儿的人家?娶她作媳妇?看上她那一点了?笑话。”

    不远处,女儿着了一件贴身睡袍在昏暗灯光底下舒展胳膊,由裁缝给她丈量身材尺寸。不过初具了从少女到女人的之初的雏形,睡袍底下的身段却跟水似的,是流动的。同样流动的还有女儿的笑容与神态,带着一点东方的诗意美好;也就只有她,在欧洲这两年,不论是在巴黎,还是随父亲游历英国、比利时、德国……不知被多少留学海外的、声明大噪的有位青年人追求过;却无一例外遭受到拒绝。有人曾为她心碎,有人锲而不舍;数不胜数的年轻炽热的心被她践踏足下,甚至也有人愿意为她去死。

    只有她的允焉才配的起这样的喜爱。她是给男人宠坏了的,以至于她的母亲,周氏,也被女儿的追求者们宠坏了,总认为那位不甚有名的郑亦民才子身家学识都太过小气了些,远远配不起允焉。这两年没怎么与郑家通过话,郑家似乎也拍过电报来辗转的问过,这儿时婚约,是否作罢了?

    这两年没听到郑少爷什么消息。假使真是出落成了个人才,弃之又着实可惜。便就只回电报说:事情重大,望能回国当面再议。

    就这么拖到了现在。

    若非女儿自小恋慕着隔壁斯家的大小爷,近年来,她连斯家也是看不上的。

    虽说那小子这两年出了名,她也看过那本名为《欧洲情书》的处女作,总觉得像是讽刺着什么人,连带她脸上也觉得有些讪讪的。斯少爷又是从哪里听来的故事,在为谁打抱不平?斯林两家这样交好的关系,斯太太也是他父亲的继室,总不好这样不给父亲情面。这样想着,她气也顺了些,便当是个巧合罢了,再不管了。

    每每与别的阔太太们打牌,说起那位“斯少爷”,她总说:“哎,总归允焉喜欢,我也拿这孩子没什么办法。”谁叫她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偏就愿意宠她呢?

    斯家嫁是能嫁,在她这个挑剔的母亲眼里,总觉得不是良配。能好过斯家的,除了允焉,谁还能嫁?

    那位三姑娘?笑死个人了。

    但那纸电报里头的口气,又像是有些成竹在胸的样子。万一真的有什么人家看走了眼,肯将她娶过门呢?

    这样想着,她心里越发有些不安生。

    正巧下午斯太太过来,极为委婉的表示,也想要请三小姐同去沪上大饭店。她与允焉立马就答应了下来。

    允焉笑着说:“正巧两年没见到三妹妹了,也不知道给我来封信寄个照片,都快记不得她什么模样了。”

    这话一边告状一边卖乖,听得周氏心里一阵高兴。

    当下她便与斯太太辗转打听到楚望住址。乘了斯家车前去福开森路,下了车,两位太太在楼下查看信箱地址,犹豫着要不要揿铃时,一位英国军官上尉提着两口袋新鲜食材回来。见状,极礼貌的问道:“是否找林三小姐?”

    “是的。”

    “她现在不在。不过如果要转交什么东西,或者转告什么话,我也许可以效劳。”

    周氏没忍住脱口而出:“请问……你是她……与她相熟吗?”

    “我受她姑母所托,她在上海将她照料着。”

    “哦……”

    周氏其实更想等那军官开口请她二人上去楼上坐着等,这样更方便她窥探她一些生活细节。不料僵等许久,那军官只沉着脸看人,再没更多话讲。

    倒是斯太太率先递上地址请帖,“帮我转交给她,麻烦了。”

    “无事。”

    吃了闭门羹,周氏随斯太太上了车。气恼了一阵,总结道:“果真白华,真正英国人哪里这么没礼貌?”

    又说:“托人照料,找个大男人,即便是警察,随随便便出入女孩儿房间,总归不妥当。”

    斯太太只略点点头,笑而不言。

    等到了家,周氏越发拿不定主意。忙叫人去拍一封电报给乔太太,电报里讲了那纸律师函,去电报的内容、回复电报的内容及今日在福开森路所见所想……十足十上白个字,实在所费不赀。

    乔太太电报内容却只一句话:“租界英国巡官模样?”

    对于乔太太的抓不住重点,她本有些疑惑。仔细思虑一阵,便觉得她也许有些什么另辟蹊径的独特想法,便照着自己对那上尉的映像回了电报过去:“肤白,大高个,英俊,带广东腔,是名上尉。”

    ☆、〇二二  夜一四

    乔太太拿到电报纸立马就有些坐不住了。综合起五个形容词, 除了谢鸿那个杀千刀的儿子, 这世上再没旁人。

    谢家是个什么光景?这得从谢择益他祖父谢勋说起。谢勋的发迹离不开两样东西:鸦片,和逃税。税逃的自然是英国人的税, 还逃得英国人心服口服, 只因鸦片战争后三年英国人入驻上海县,谢勋帮了巴富尔天大的忙。对英国人而言, 他简直是颗摇钱树。巴富尔与他都看上了当初外滩那片滩涂, 他比巴富尔更清楚买下这片地会有多么巨大利润,却将机会拱手让给巴富尔,转而在两年后, 在上海开设逊氏洋行,主要业务是对华影业和鸦片贸易。他被英国一户犹太家庭所收养, 在剑桥大学受过教育。之所以留在东方而不愿回英国本土, 只是因为他不肯听到类似于“是帝国出了一把大力帮助他的家庭挣到这么大一笔钱”。听说向英国纳税将收取他近半数收入时,他将他的公司都记到他的儿子——谢择益的父亲谢鸿名下,并将公司都搬到香港, 而将财产都留在了上海。谢勋去后,谢鸿在谢勋的巨额产业上进一步发迹:

    分卷阅读176

    -

    分卷阅读176

    -

章节目录

当女博士重生到民国守旧家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唯刀百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唯刀百辟并收藏当女博士重生到民国守旧家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