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 作者:公子欢喜

    分卷阅读12

    昏君 作者:昧白

    分卷阅读12

    位的旨意。

    陛下,密宣属的奏表到了。青釉道。

    皇帝点头,打发了礼官大夫,随手将手里的竹简扔在桌案上,要青釉来捶肩膀,都是些不省心的,一个个见了朕只会哭。

    青釉见他脸色不好,知道皇帝不耐烦霍夫人与姜华莹一事,陛下要是觉得太劳累,不如就去行宫住一段时间,就当避暑。如今正是最热的时候,再过些时候入秋了就好了。

    这倒是可以。朕冬天没去,现在倒是个好时候。

    青釉莞尔,陛下操劳国事,总忘了该为自己想想,说多了又要嫌奴婢唠叨了。

    你是唠叨,太后在时也没有你唠叨的。

    青釉将皇帝扶上软塌,打发了内室的奴婢,低声说,密宣属沧澜来报,霍大人近日遣了霍家一批家奴出去,还托人变卖了一些库里的东西,虽都不是御制赏赐的,一次也挪了不少东西出来。单子没来得及抄,但总数也有一两万金。托的是廷尉公孙大人的面儿,东西随蜀地商人出去的,大半晚上赶着城门关的时候。

    皇帝闭着眼睛,轻笑,舅舅这是缺钱啊?

    陛下,太后没了,霍大人是不是担心

    他担心就让他担心。左右朕没动作,他也只能担心着。皇帝挥了挥手。

    青釉低着头,诺。那奴婢要不要事先准备着?

    不急。皇帝摇头,冷笑一声,朕原本还在考虑从哪里切口子,没想到那日姜氏撞上来,倒是给了朕一个方便。你着人先放点消息出去吧,缓缓地来,不必太招人。

    诺。

    对了,朕记得去年太后病中,丞相府长史家的夫人带女儿来请安。你还记得那孩子么?

    青釉想了想,哦,长史府上正室久无出子,只有一位嫡女。陛下怎么想起这个来?

    还记得多大年纪了吗?

    记得,正十六呢,去年定了监御史家的二少爷,也还算门当户对。原是打算在开春行礼的,赶上太后新丧,就往后延了。婚期也就在最近吧。

    皇帝皱了皱眉,定了亲了。

    青釉笑,是呀。陛下是喜欢长史家的小姐么?

    那倒不是。

    若是喜欢,二夫人还有一位庶女,颜色极好,而今也十四了,还没定下人家。

    皇帝笑,你倒是对这些妯娌间家长里短的熟悉。

    不是奴婢熟悉,长史家二小姐形容在京都都是有名的,可惜是庶女,长姐为重,要不是长史家门槛都快踏破了呢。青釉捂着帕子笑,早些时候还闹笑话呢,说想来监御史家少爷原是冲着二小姐去的,闹得大夫人都没脸了。

    皇帝点头,庶女就庶女吧,也无妨。你去看看,要幅画像来。再瞧瞧京中还有没有适龄的小姐,颜色倒是其次,主要性子要好,那些个毛毛躁躁太活泼的不要。

    青釉不明所以,听着也不像是要选秀,却见皇帝不愿多说,只应声下去。

    ☆、第十二章 议事

    皇帝着御史丞拟了份奏表,提出南军裁军一事。早上朝堂炸开了锅。廷尉公孙蹇扶着一把长髯第一个站出来呛声,指天说这是违背祖宗律法的大荒谬之举,又将太祖皇帝遗志搬出来说话。他身后太中大夫也跪出来说陛下万万不可啊,这是要引起动乱的。

    散了朝,陆昭跟着太中大夫出来,正前面是廷尉公孙蹇和大司马大将军霍延。太中大夫上去说话,对公孙蹇早朝的事情大嘉赞颂。

    唉,说来老夫执掌刑辟二十年,这还是头一宗。陛下实在是太冒进了。祖宗立下的法制如何是说改就改的。公孙蹇叹道。

    太中大夫唯唯应诺,如何不是呢?圣意难测,您老第一个出来,晚辈佩服。

    哈哈哈哈,老夫不过是倚老卖老罢了。不中用了。

    陆昭低着头不知在想什么,霍延也一直没说话,两人落在后头。

    听说陆大人前段时间定亲了。想来好事要近了吧。恭喜。霍延先开了口。

    陆昭眼皮子动了动,执了个晚辈礼,托大人的福。

    霍延笑笑,拍拍他的肩膀,果然是后生可畏。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对月珰来,今日出门没带什么,这是陛下赐的,先作为贺礼,改日再送一份正礼去。

    陆昭看了看他,没动手接。霍延倒是很随意,无妨,就当是长辈送晚辈的一点心意。男子成家立业,望你以后夫妻和睦,前途无量。

    陆昭想了想最终还是接过来,行了个大礼,子明谢过大人。

    两人慢慢往大殿外头的大路走。霍延唏嘘,我们这些老头子老了,以后的江山就是你们撑着了。说罢他微笑着看陆昭,往后务必要勤恳为政,忠心辅佐陛下,使四海平安,百姓安居乐业,才好保住祖宗们留下来的荣耀。

    陆昭怔了怔,没想到他会对自己说这么番话,低下头来,晚辈谨记大人教诲。

    霍延满意了,点点头,不再说话。

    正当这个时候,宫里的小宦官跟上来,对两位行了个礼,请两位大人的安。陆大人,还劳烦您走一趟。陛下正等您呢。

    陆昭没来由心下慢跳一拍,他潜意识第一时间去看霍延,眼光锐利。霍延还只是笑笑,去吧,陛下需要你,方才答应老夫的,莫要忘了。

    陆昭这才回神收敛表情,行了个大礼。

    那宦官将陆昭带到书房,不仅皇帝在里头,还有孟义也在。

    陆昭心中存有疑窦。皇帝鲜少单独召见他,从前有过两次,一次是要他拟弹劾水衡都尉的奏表;另一次则是要他去大司农张承府上提亲,迎娶张承嫡女。进了书房,陆昭见孟义坐在皇帝身边、举止亲密,毫不避讳,大约有些了然。

    子明,来。皇帝招他坐下。

    陛下万安。

    宣帝免了礼,笑,瞧着精神了,张承的女儿还不错吧?

    陆昭点头,子明谢陛下赐缘。

    娶妻娶贤,张承的女儿颜色不算是上佳,但到底是世家闺秀,品行不错的。再过一个月就入秋了,定个凉爽的日子把喜事办了吧。宣帝说。

    张大人与臣商定了一下,打算定在小姐生辰那日。大约在仲秋前。臣也觉得这日子不错,就定在那一日了。

    生辰和婚期一起,也好。你们这些年轻人倒会赶时兴儿。宣帝莞尔,朕当年娶亲的时候都是礼官大夫、太史令丞这些人合计合计,定在哪一日就是哪一日,朕反正是做不得主的。朕只负责大婚当天喝酒、入新房就是了。

    三个人都笑。

    找你来其实是为了南军裁军的事情。皇帝放下茶碗,你今日也看到了朝上的情状,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陆昭直觉皇帝召见他必然与南军有关,他本来还揣测如何应对,但一见孟义也在,大约明白了皇帝的心思。恐怕这事也有自家兄弟的主意。他答道,臣倒是赞成裁军一事。

    嗯。宣帝点头。

    臣在职,听闻不少对两军的不满声音。因牵扯复杂,近两年更丛生不少事端,其中各方私自调换兵员、勾结内郡与封王、贿赂举荐等等,还有传闻其中牵扯大量金钱,这样对军队来说实在不是好事。若是裁军,想来能换换两军风气,以正军法和天威。

    皇帝很满意,两军风气不佳,怀瑛前段时间去选兵,回告说连早操都出不齐,可见这些贵族们养尊处优。朕从前也有想法要改革,但到底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连先皇都不敢动,不然朕也不会拖到现在。

    陛下英明。

    但是你也看到了,大臣们似乎并不想改。

    陆昭回忆起下朝后廷尉和太中大夫的话来,说,大人们是怕一朝坏了从前定下的规矩,可能招来动乱。两军牵扯的重臣也不少,大约都是不想改的。

    这个大家心里都有数,宣帝说,先帝与太祖封的贵族们,而今早就是尾大不掉了,机构臃肿,派系混乱,牵扯复杂,再不清理清理,都要当朕这个皇帝好糊弄的!

    陛下息怒。陆昭见皇帝面有愠色,又投了个眼神在自家兄弟身上。

    孟义跪着,一只手悄悄在桌案下牵着皇帝的另一只。

    皇帝有些烦躁地揉揉太阳穴,叹了一口气。

    陆子明知道自己是一定要淌这趟浑水了。皇帝亲自要给他指姻缘,他就知道肯定是有事情要他去做。他回去查了查自己的岳父。张承是宣帝还在做皇子的时候举荐给先帝的,做大司农之前是黄河东岸一带的治农大家,很得敬重。这人性格敦厚温和,找了个地位并不高的女婿也客客气气的。难怪皇帝会喜欢。孟义说过今年秋天皇帝要升他的官,他要是娶了张承的女儿,这官就能升的顺利了,而且一上来就是打好标签的,多方便。

    皇帝要改革,陆子明不介意自己被拉进来,但是他并不愿意孟怀瑛多掺合这种事。现在事成定局,陆昭只能苦笑,自家兄弟给情爱冲昏了头了。

    子明你说说,要怎么让这些人同意裁军?

    既然事关军队,陛下或许可以从大司马大将军处开口。霍延是皇帝的舅舅,又是军中最高级别的人物,应当能够做好带头。

    皇帝笑,这件事朕和舅舅早已说了,舅舅是同意的。

    陆昭不明所以。那您还找我干什么?霍延都同意了,廷尉那里就算掐的再紧也势单力薄,你直接让霍延带着圣旨过去削人不就完了?

    但他转念一想,似乎有哪个环节漏掉了。既然霍延同意了,照道理皇帝就不应该这么发愁了。从头到尾皇帝和他们说廷尉、说先帝、说南北派系,就是没说霍延。为什么皇帝不让霍延去做这件事、而是要御史丞拟了个奏表?皇帝不想让霍延参与这件事?

    陆昭下意识去摸怀里那对玉珰,想起霍延方才的话来,百思不得其解。

    舅舅这段时间有其他事情要做,朕也不想让他太分身乏术。皇帝说。

    陆昭明白了,皇帝是特意在这件事上把霍延摘了出去。

    陆昭干脆也摊开了说,臣想,大概陛下心中应当已经有决定。臣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要你不为难我兄弟,其他

    分卷阅读12

    分卷阅读12

    -

章节目录

昏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昧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昧白并收藏昏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