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仕韬拉回思绪,朝叶青笑笑,道,“当年那位坚决站队西医的文坛巨匠。

    从小就牙痛,经常牙龈出血,试尽了《验方新编》中的诸多验方,可惜束手无策。

    后来有位中医师告诉他,他的病是牙损,难治得很’。

    有一个长辈斥责他,说他因为不自爱,所以会生这病的。

    那位巨匠后来去到东瀛求学,寻牙医诊治。

    牙医诊断为‘牙石’,刮去了牙后面的所谓“齿袱’,牙齿就不再出血了。

    花去的医费是两元,时间还不到一小时。

    但后来,那巨匠归国后,翻阅中医医书时,忽而发见牙齿是属于肾的,“牙损”的原因是“阴亏”的学说。

    那一发现使他感到触目惊心,也才顿然悟出原因,所以他因为自己医不对症,对于发文抨击中医,坚决站队西医,而心生愧疚。

    后来,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原来是一个乌托邦的美梦。”

    说到此处。

    温仕韬神情落寂,忧国又忧民,“中医与西医,总是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把糟粕和精华一起丢弃啊!”

    叶青点点头。

    那位巨匠,于中医,生出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那是他没有真正认识,了解中医。

    对于那个时代的精英人士来说,他们大都菲薄中医,也不是他们的错误,那是他们没真正认识了解中医。

    中医学在华夏传承几千年,近现代,统共才多少年?

    妄自菲薄中医学说是糟糠?不科学,该屏除?

    那可是老祖宗传承了几千年的宝贝啊!

    可怜,可叹!

    真正了解过‘中西医之争’,叶青也有些明白,恩师齐百草为何会在‘一人败尽西医师’名扬华夏,正是意气风华时,却选择归隐山林。

    恩师,是对那时候的世道,失去了信心啊!

    老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不外如是!

    中医,西医,各有优劣,至于孰优孰劣,留待后世说。

    在深城大学的图书过,叶青看过很多关于西方医学的著作。

    在他看来。

    中医和西医,缺乏很多的共识,即对一个概念、定义双方的理解很少有一样的,如果没有前提共识,根本就没法融合。

    现今时代,不少人提出把中医纳入科学体系,这其实根本就不可能,两者本身就是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方如何把另外一方纳入其中呢?

    中西医之争的根源在于两种认知体系的不同。

    如果继续上升到哲学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

    叶青静心想了想,酝酿好腹稿,眯眼笑笑,道,“如温爷爷所说的几个关于中西医之争的事例,

    在西医看来,人体的内脏器官就只是负责身体机理运转的器官,

    牙齿就只是牙齿,心脏就只是心脏,肾脏就只是肾脏。

    西医临床上,牙疼了就拔牙,心脏坏了,就切掉换一个,腰子坏了,就切掉换一个,肝儿坏了,就切掉换一个。

    总之,西医在临床上治标不治本,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西医疗法也有其可取之处!”

    “而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不仅仅只是供人体机理运转的脏腑,各有对象的五行之学说!”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黄帝内经》有云: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藏神。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肾藏志。”

    “中医学认为,人是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而阴阳五行学说,只是浩瀚中医学说的一部分。”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说罢。

    叶青缓了缓,朝温仕韬眯眼笑笑,“中医学说,传承悠久,博大精深,小子跟随恩师学医多年,只敢说学来些皮毛,于中医之道,略懂一二,在中医界,小子只是一名小学生!”

    “嗯!”

    听过叶青侃侃而谈的言论,温仕韬面露赞许,微微点点头,说道,“小叶,适才对弈时,听老哥哥说起,你对中医未来发展的展望——“全民中医”,旨在重拾国民对中医信心,利用中医学说,提升国民的整体体质!”

    “老夫若给你一切便利资源,于‘全民中医’,几时能功成?!”

    “额?!”

    叶青闻言战战兢兢地撇过目光,看了眼扶须而笑的慕容世伯,默默无语两眼泪。

    眼前老人,可是坐镇红墙大内的大佬。

    他若是敢在温大佬面前,大放厥词,胡乱保证,估摸着他得将牢底坐穿。

    “咳咳!”看着慈眉善目的温仕韬,叶青尴尬的要死。

    他苦笑两下,诚实道,“小子不敢保证几时能成,但小子敢保证会拼尽全力为‘全民中医’四字而努力,望在将来,再无绝症,国民人人,有病得医!”

    “愿,为中医者,人人可成,国医圣手,济世救民!”

    “小叶,你很好,老夫相信你!”

    温仕韬闻言微微点头,本就慈眉善目的面庞上,洋溢出浓烈的赞许之色。

    “一如当年,我相信齐先生!”

    他眯起眼,眼中有笑,凝视着名叫叶青的后生。

    他与眼前后生寄予厚望,更相信眼前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一如当年,他相信齐先生。

    “于我齐某人眼中,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忆往昔哉,年少时候,他遥望那位‘一人败尽西医师’的圣医齐百草,负手而立的绝世风姿。

    “温爷爷谬赞了!”

    得到温仕韬如此赞许,叶青挠挠鼻尖,面色拘谨又尴尬的笑了笑。

    “呵呵……”

    温仕韬和慕容世伯,相视一眼,皆是眯眼微笑。

    二人齐齐望向叶青,赞许之情,无以言表。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慕容世伯扶须微笑,“中医有你叶青,何愁无后来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温仕韬半眯眼微笑,“后来应如是,生孙当如小叶青!”

章节目录

绝品小圣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三好先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好先生并收藏绝品小圣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