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讲到,孙悟空被压五行山是在王莽篡汉(公元9年)的时候,这个时间不是随便定的。一般认为,两汉之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加上从儒家的天人感应说的观点,天庭有麻烦(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人间也会受到影响,王莽篡汉无疑是最能符合这两个条件。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典很少,中国人对佛教不太了解,还只能以道家的观念去理解佛教学说,这就有了引进更多的佛经的要求。玄奘去印度求经是顺应当时中国佛教对佛教经典的渴求的,当然,在他的心中,是佛祖希望佛光普照四大部洲,因而让观音菩萨感召他做取经人。玄奘要取的三藏真经分别是谈天的《法》藏、说地的《论》藏、度鬼的《经》藏,三藏合乎人们对天、地、先人(鬼)的敬拜,其目的又只有一个:劝人向善。孟子认为性本善,因而人向善只是遵循、发挥自己的本性而已。

    观音菩萨临行前,佛祖给他三个“紧箍儿”,是带在取经人徒弟头上的,又教他紧箍咒,要传给取经人让其在徒弟不听使唤时念,让徒弟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紧箍儿喻意良知,紧箍咒喻意良知的谴责。

    玄奘还觉得,观音菩萨不仅感召自己做取经人,还未自己安排了四个徒弟:孙悟空(心猿)、白龙马(意马)、猪八戒(人欲)、沙僧(践行)。

    话说观音菩萨经过包涛汹涌的流沙河,正担心取经人怎么能通过这条河的时候,河中跳出了一个丑陋的怪物。怪物与木叉打了几十回合后,两者互通了姓名。这个怪物原来是凌霄殿的侍卫卷帘大将,因为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罚打了八百并贬到下界,然后就变成现在的模样。玉帝还不解恨,又要七日一次用飞剑对卷帘大将穿胸百余下才收回。虽然玉帝被孙悟空破坏过蟠桃会,不过卷帘大将只是失手打碎了玻璃盏,卷帘大将所受的惩罚也太严厉了吧?其实,卷帘大将打碎玻璃盏是个暗喻,卷帘喻意暗中、见不得光,打碎玻璃盏喻意违背良心,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玻璃盏即喻意人暗中做了违背良心的事。飞剑穿胸百余下才喻意暗中做了违背良心的事的人受到良心的谴责,很是痛苦。卷帘大将在流沙河三两日出来食一个人,喻意这个人虽然受到良心的谴责,却因为找不到改过自新的路而一错再错。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给卷帘大将指出了一条改过自新的路,即加入佛教、皈依善果,护送取经人取经。因为卷帘大将出现于流沙河,又取“沙门”( 意为勤息、息心、净志)之意,观音菩萨让卷帘大将姓沙,又为他起法名沙悟净。

    告别沙悟净,观音菩萨东行一段时间后又遇到一个猪怪。猪怪得知自己遇到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后立即希望打救,并说出了自己的前世今生。猪怪本是天河的天蓬元帅,因为解酒戏弄了嫦娥,玉帝把他打了二千锤,贬下凡间,却不幸投了猪胎,后在山中吃人度日。猪怪代表了人欲,人欲即过度的物质欲求,其中色欲是人特别是男人的一大人欲,需要做功夫不能让其泛滥。观音菩萨也让猪怪入教,等候取经人,他指猪怪之身为其姓,替他起法名为猪悟能。

    告别猪悟能,观音菩萨于空中遇到一条白龙在叫唤。这条龙是西海龙王之子,因为纵火烧了殿上的明珠,被父王告上天庭,玉帝把他吊在空中,打三百下,近日就要被诛杀。这里又有暗喻,所谓百善以孝为先,白龙犯了不孝之罪即喻意心不能尽孝、不能向善。白龙向观音菩萨求救,观音菩萨于是去见玉帝,请求玉帝让白龙将功补过,做取经人的脚力,玉帝也答应了。回来后,观音菩萨把白龙送入深涧之中,让他等取经人到来时,变做白马,上西方立功。

    前边说过,白龙马是意马。之所用龙来象征意,是因为人的意如龙一样变幻莫测,能潜能显、能大能小、能收能放。

    将要进入中土,观音菩萨看到了五行山。孙悟空也请观音菩萨打救,观音菩萨于是也让孙悟空保护取经人西行。观音菩萨想帮孙悟空起个法名,孙悟空说自己有名了,叫孙悟空。这喻意本心是不用改名的。猪悟能、沙悟净都是“悟”字辈,孙悟空的名字也有个悟字,正好想合,观音菩萨也叫好。

    玄奘是和尚,他觉得只有全心全意地皈依我佛,才能完成取经之举。现在他的心猿、意马、人欲、践行都归入佛教,算是准备好了,只等感召。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玄奘大师的身世。在《西游记》而不是历史中,玄奘大师的父亲姓陈名光蕊,他高中状元后又娶了丞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完婚后,陈光蕊被任命为江州州主。陈光蕊可谓春风得意了吧,然而人生无常、福祸相依,船夫刘洪贪图殷温娇美色,竟然与另一船夫李彪狼狈为奸,在夜晚先后把家僮、陈光蕊杀死并推下河。殷温娇见丈夫被杀,也要投河自杀,被刘洪拉住。殷温娇当时怀有身孕,就权宜相从刘洪。刘洪又穿了陈光蕊的衣冠,带着官凭,以陈光蕊的身份做了江州州主。

    玄奘出生那天,刚好刘洪因公事外出,殷温娇担心儿子被害,于是把儿子抱到江边放在江上的一块木板上然后推放于江中。殷温娇希望日后能与儿子相认,因而来江边之前就写好血书,连贴身汗衫一起包裹着儿子,还把儿子左脚上一个小指咬下。婴儿随着江水流到金山寺下,被寺中长老救上来。长老为婴儿起了个乳名为江流,托人抚养。江流十八岁时,长老叫他削发修行,帮其取法名为玄奘。

    有一天,和尚们在一起参禅,一个酒肉和尚因为辩不过玄奘,恼羞成怒地骂道:“你这业畜,姓名也不知,父母也不识,还在此捣什么鬼?”玄奘伤心啊,他回寺跪在师傅面前流泪说:“人生天地间,怎能够为人在世而无父母乎?”

    儒生常以“无父无君”骂佛教,即指责佛教背离伦常,佛教在中国也作出妥协,承认不出家也可以修行,于是有了居士。人的伦常天性是不可磨灭的,不然就禽兽不如了。玄奘被酒肉和尚骂,原型是王守仁令高僧还俗这件轶事。

    话说王守仁早年爱好佛老之说,他还常常逛寺庙找和尚道士聊天。有一次,他在到一所寺庙中拜访一位高僧。谈了一些话后,王守仁发现对面这位的所谓的高僧都是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大家有点话不投机,都沉默了。

    王守仁忽然问:“有家吗?”高僧的眼睛闪烁了一下,答:“有。”王守仁又问:“家中尚有何人?”高僧答:“母亲尚在。”“你想她吗?”高僧沉默了良久,王守仁也耐心等他回答。

    “怎能不想啊!”高僧叹着气答,他缓缓地低下了头,意识到自己是出家人。

    王守仁站了起来,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高僧没有做声,只是庄重地对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这位高僧收拾行装,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去了。

    当玄奘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不觉哭倒在地,说:“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他决意先去找母亲,日后再回来报答师恩。玄装的师傅也不阻拦,让他作一般化缘和尚去。玄奘与王守仁所“点化”的高僧不同,与母亲相认及大仇得报后,所谓尘缘已了,他还是立意安禅,继续回金山寺修行。

    在西行路上,玄奘为自己被封为御弟幻想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唐太宗因为早年杀戮太多,做皇帝后疑心生暗鬼,晚上睡不好觉。魏征见皇帝这么苦恼,就让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将军晚上在宫门外站岗。大概是因为心理作用,有了秦叔宝、尉迟恭的站岗,唐太宗的睡眠质量好了许多。不过,让两位将军每晚都这样站岗实在太辛苦了,唐太宗于是叫画家画了两人的像贴在宫门口,效果还是一样。民间流传的门神就这样产生了。

    贴门神是治标,唐太宗还想治本,他看中了据说能超度忙灵的佛教,于是下令摘日举行七七四十九日的法会。唐太宗此令一出,立刻有大臣反对,说佛教与儒家礼仪不符,无父无君。当然,又有大臣出来支持皇帝,说佛教也有其道理,三教都是为朝廷服务而已。不久,出了一条这样的法令:凡毁僧谤佛者,断其臂。

    是“毁谤”,还是“实话实说”,从来都只是看当权者的态度。

    主持这次法会的是玄奘,话说他自从得知父母是谁后,佛学的学问大进,很快成了有名的高僧。主持完法会后,他觉得现在皇帝支持佛教,是佛教发展的好机会,自己应该为佛教的发展尽力,而现在大唐佛教缺乏佛经,自己可以亲自到天竺取经回来,那么既有利于大唐佛教的发展,自己也会成为一代宗师。

    下定决心取经的那天晚上,玄奘做了一个梦,在梦中,观音菩萨赐予他金光闪烁的袈裟、锡杖,大唐皇帝与他结拜为兄弟,并亲自送他出长安关外。第二天,他自己一个上路,不仅没有仪仗队送,更是偷偷出关,当时是唐贞观元年(627年)九月。

    临行前,在法门寺内,玄奘曾与几个亲近的徒弟道别。大唐到天竺,徒弟们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路多虎豹,还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他不说话,只是以手指自己的心,几次点头。徒弟们都不解,遂问。玄奘回答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几天后,玄奘遇到一个好心的猎户刘伯钦,他送玄奘到了大唐的边界——两界山。刘伯钦告诉玄奘,两界山旧名五行山,老人家说它于王莽篡汉时从天而降的。告别了刘伯钦后,玄奘在山下休息,他想到自己再往西走就走出大唐国境了,又想到自己临行前与徒弟在法门寺的对话,他的心就在这里产生了那个斗战心魔之神——心猿,并且,这个心猿应该被压在这个山下,由自己救出来。王莽篡汉的时间是公元九年,玄装出关是在六百三十年后,那么《西游记》为什么说孙悟空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呢?这是因为,“五百年”不是一个实际的年数,而是取《孟子》上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意。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指道统衰微一段时间之后,必定会有“王者”担起道统。

    再来看玄奘是怎么“救”心猿的。心猿说自己能出来,只要玄奘把山顶上如来的金字贴拿走就行了。这正如人的本心会被外物蒙蔽,有时蒙蔽本心的外物看似难以去除,不过只要把蒙蔽本心的关键之物除去,本心就能自己明莹光照,冲破蒙蔽。

    心猿出来后,玄奘又为其起了“行者”之名。因为心固然有知,但是,正如王守仁所说,知而不行不是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心猿冠以行者之名,喻意的正是“知行合一”。

    玄奘是个谨慎的人,在潜意识中,他要试验一下这个心猿的能力。临西行前,徒弟在法门寺内举的西行障碍,“路多虎豹”最为适合试验一下这个心猿的能力,于是,他的心中产生一只猛虎。猛虎对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他拿出金箍棒一下就打死了猛虎。

    孙悟空向玄奘介绍了金箍棒的来历与神奇,又讲到自己的本事:“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这两句话其实是形容心的,大小、隐显、变化,都不外于心,正如湛若水所说:“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心是善的,它很神奇,却也容易迷失,孟子把迷失了的善心称作“放心”,并指出,学问之道无非是“求放心”而已。《西游记》用这样一个故事暗喻了“求放心”:

    话说玄奘师徒两个遇到了六个拦路抢劫的贼人,孙悟空很快就把贼人全部打死了。师傅责怪徒弟,认为贼人罪不该死,打退他们便是了,打死就是无故伤人,打死六人,就算“老爸是李刚”也说不过去,孙悟空的做法是没有慈悲之心,做不得和尚。师父最后透露出责怪徒弟的真正原因:以后徒弟动不动就杀人,自己也会惹上麻烦。

    孙悟空受不了玄奘的唠叨,火大了,便说:“你讲我做不了和尚,上不了西天,也不用这般唠叨,我回去便是了。”玄奘虽然责怪孙悟空,但是想到徒弟走了自己会更麻烦,所以是不想徒弟走的,只不过孙悟空不等玄奘表态就飞走了。玄奘是“欲寻他无处寻”,这寓意玄装遭遇“放心”(心猿走了),而希望“求放心”(心猿回来)。

    这个时候,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又登场了。他化作一个老妇,送给玄奘一顶暗藏紧箍儿的嵌金花帽、棉布直裰(古代男子穿的一种交领长衣),又教玄奘“定心真言”(“紧箍咒”的别称),之后化作一道金光走了。玄奘醒目啊,他知道老妇是观音菩萨所变的,赶忙把“定心真言”来回念了多遍,直到烂熟于心。这个场景有三个暗喻:“金光”喻意玄奘灵光一闪;“定心真言”中的“定心”是相对于“放心”而言的,指心要放时把心安定下来;念“定心真言”则指求放心的行动。

    话说孙悟空离开玄奘后来到东海龙宫,东海龙王劝谕他回到玄奘身边说:“你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息得成正果。”这其实就是说,在心学看来,虽然说心即理,但是如果人没有经过事上磨练,不去努力,没有下学、问、思、辨、笃行的功夫,是不能体认天理、以至成为圣人的。

    大圣不愧是大圣,他知道龙王言之有理,沉吟半响不语。龙王又说:“大圣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

    孙悟空想通了,说:“莫多话,老孙回去保他便了。”回去途中,孙悟空“偶遇”了观音菩萨,并对菩萨解释了自己为何离去。菩萨说:“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

    王守仁把“格物”解释为“正念头”,并认为必需在事事上去正,这就是“莫错过了念头”的喻意。念头正心才正,可见,心猿的回来是正念头的结果。另外,心猿的回来说明,本心并没有离我们而去,它一直与我们在一起,只不过它被蒙蔽时好像失去一样,我们只要清醒了,有求放心的念头,心自然就收回了。

    孙悟空看到嵌金花帽、棉布直裰很喜欢,玄奘说:“是我小时候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玄奘这句话说明,玄装大师也会讲大话,而且很会说;孙悟空身材是小孩子般。在陆九渊(象山)、王守仁的心学学说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尊德性或致良知,就自然会通达六经、通达万事了,不用去专研经典、穷究外物。玄奘的大话正是暗喻陆王心学的这种观点。

    心猿带上嵌金花帽后,嵌金花帽中的紧箍儿立刻与他的头合为一体,怎么也弄不下来。玄奘念“紧箍咒”,心猿痛苦非常。起初,心猿还想解决玄奘,不过经过玄奘再三练咒,心猿终于表示受教,宣告大师“求放心”成功。

    心猿安定下来,意马自然就跟着出来。

章节目录

读经典谈心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柏木虚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柏木虚舟并收藏读经典谈心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