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是庄子借谈养生来表达他对生死的看法的文章。庄子一开始就讲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很疲倦;如此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就更加会疲惫不堪了。我们应该比古人更加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因为我们处于一个急速变化、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过多垃圾信息,人会身心疲劳,甚至迷失本性。庄子的办法是顺应自然,行动了却要不贪图,那样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存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寿命。德国哲学家尼采也用许多的文字说明“无限制知识冲动”的坏处,他的办法是以哲学压制,以艺术选择。尼采说过,生命都是选择快乐而躲避痛苦的。同理,文惠君听庖丁解说顺着牛的生理结构、避开牛的骨头等坚硬地方的解牛之道后,领悟到养生之道。庄子有中国尼采之称,两人的学说和文章风格自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此处不细说。

    庄子还认识到自由对生命的意义:草地里的鸡很难才找到食物,但它不希望被养在笼里。相反被人养在笼里的鸡神态虽然旺盛,却并不自在。对于死亡,庄子抱着顺应变化心安理得的态度,不为生喜、不为死悲。个体的人会死亡,但人类会一代接一代传下去。庄子说,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火传下去却是没有尽头的。

    庄子喜欢用故事来说明他的道理,《人世间》就是完全由故事组成的一章。庄子还喜欢假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些人物有虚构的也有历史上存在的人物。这章的主要人物是“孔子”,孔子在《庄子》中经常被用来诉说庄子的观点,这些故事当然都是庄子虚构的,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与庄子思想的大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在这章的几个故事了,我们也可以看到庄子是十分重视保持冷静、随机应变的。

    弟子颜回要到卫国去教诲卫国的君主。

    孔子说:“古时候的‘至人’,先求自己完满后才去扶助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修养还没有什么成果的时候,怎么能去矫正暴君的过失呢?‘德’失真是由于追求名声,‘智’外露是由于争辩是非。‘名’是人们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是人们互相争斗的工具。名利,是圣人也不可以超越的,何况是你呢?如果勉强把仁义向暴君陈述,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在害人。害人者必被人所害啊。”

    孔子指正了颜回的“斋戒”概念,真正的斋戒不是不吃荤而已,而是“心斋”。“心斋”是人摈弃杂念,不用五官、不用心,直接用“气”去感应事物,以至达到“虚”——空明的心境。“心斋”运用到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孔子对颜回说:“如果能进入追名逐利的环境中而不为名利所动,卫国君主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你的意见就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路,也不向其他人提出索取的暗示,心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之地就差不多是‘心斋’了。”

    弟子叶公子高要出使齐国。

    孔子说:“要传达真实的言词,不要传达过甚,这样可以保存自己。语言就像风波,传达语言有得失。风波容易兴作,得失之间容易发生危难。没有必要去原原本本去完成国君的使命,不如顺乎实际情况,但这是十分困难的。”

    在《德充符》中,庄子更加深入地论述了形体的次要和内在的“德”的重要。他借孔子的口说:“从事物千差万别这方面来看,肝和胆也像楚国和越国距那么不同;从事物相通为一那方面看,一切事物又是没本质区别的。因而有人看自己断了一只脚就好像失落一块泥土一样,毫不重要。”

    庄子说:“只要有超人的德性,形体的缺陷就会被人遗忘。人如果没有遗忘应该遗忘的形体,而遗忘了不应该遗忘的德性,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哀公问:“什么叫‘才全’?”

    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和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自然规律的运行。好像昼夜交替一样,人们的智慧难以窥见它们的起始。因而了解这一点就可以不让它们扰乱本性的和谐,更不至于另心灵烦扰。使心灵平和通畅,时刻保持春天般的生机,和外物产生和谐的感应。这就是‘才全’。”

    哀公又问:“什么叫做‘德’的不外露?”

    孔子说:“静止的水可以映照万物,内心静止就可以不为外物所动。所谓‘德’,就是完美和谐的修养。德不外露,万物自然地亲附。”

    惠子对庄子说:“人是没有情的吗?”

    庄子说:“是的。”

    惠子说:“假如没有情,人还能叫做人吗?”

    庄子说:“道给人容貌,天给人形体,怎么不能叫做人呢?”

    惠子说:“人,怎么可以没有情?”

    庄子说:“我所说的无情,是说人不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顺其自然而不人为去增益。”

    有情而无累,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对于生物,庄子还提出一个“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的生物进化过程固然另人惊叹,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宝贵思想,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追求“无我”是宗教和某些哲学的共通点,如佛教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等于佛”,庄子说:“精神修养到最纯净的程度,就能返回到我就是道、道就是我,我与道合二为一的境界。”(《达生》)

    庄子认为知识与智慧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与之相反,他说:“学问渊博的人,不必有真知;善于辩论的人,不必有智慧。”(《徐无鬼》)这当然这同那时各家争论不休有关。同样的想法,尼采极力要“限制无限制的知识冲动”,说“做哲学家不做学者”。在人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包围的现代社会,“知识”不论常用与否都是人受欢迎的,“百万富翁”之类的游戏更把知识与金钱直接联系起来。

    《庄子》的很多句子都要人细细品味,如《知被游》这句:“道可以说是开始和终结,但却不是开始和终结;它也是物的聚积与消散,可是又不是聚积与消散本身。”

    科学家探索物质,竟在粒子中失去它;他探索生命,又在原形质中失去它;他追寻意识,却有在脑波中失去它。只能这样解释,事物的本质是“无形”的。

    《庄子》谈论到,“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清显灭的途径,着就叫‘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无和有的统一就是“道”了。《庄子》有说到,“大道的生与灭都没有原因,它有具体的事实而没有可见的出处;有长久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

    万物的变化都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因数,所以《庄子》继续说,“有生的处所而看不见窍孔但却有具体的事实,不确的所在,这样就构成了空间(宇);有长久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时间(宙)”。这种说法和现代自然科学是吻合的。他肯定了时空的统一,同时有否定了空间是纯粹的虚空,说空间是“具体的事实”,是物质的运动。为什么说时间“有长久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呢?时间是在大爆炸之后出现的,在此前只有逻辑上的“虚时间”,按道家的说法这是无有,是道的“本性”。道的本性自然是永恒的,时间所以没有开始。

    与道家追寻宇宙之迷不同,儒家把时空的哲学直接运用到“礼”和“乐”的学说上,认为“乐发自内心,礼自外来”。“乐”是生命的节律,是内在性时间;礼,是生命的表达,是外在性的空间。礼表现宇宙的秩序和创造的形体。所以礼使人区别和彼此尊重,乐使人感情融洽和彼此亲近。和谐故能化生万物,秩序能显出品级。

    在《山木》一章,又提到大树。这个故事是《庄子》的精华之一: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有时侯正是对的,有时侯反才正确,所谓正与反只是相对的,智者能洞析事物的本然,使自己达到“逍遥”的境界。道不偏向阳亦不偏向阴,而是使阴阳二气相交从而产生宇宙万物。同样,人要以辩证的思维分析事物,解决问题才能不陷入两难选择的死胡同。阴阳不测谓之神,能力逍遥于阴阳不测的人,可算是神人。

    《礼记》认为:伟大的德性,不专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意识一事一物。

章节目录

读经典谈心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柏木虚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柏木虚舟并收藏读经典谈心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