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乡试之前一天抵达乡学,只是为了让诸学子熟悉一下环境而已。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变得成熟了起来,现在的科举内容主要有三大内容,一为经义,二为策论,三为诗赋。

    义者,理也,本其理而疏之,亦谓之义,经义在科举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儒士参加科举必须过的一关。

    所谓之经义,于汉之时,不仅仅是经书上的若干教条,而是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是衡量政治措施是否得当的标准。

    不过汉朝国运衰落乃至灭亡之后,经过几百年发展,经义也有了两种含义,一种介绍礼仪制度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若《礼记》所载《冠义》、《祭义》、《射义》;另外一种,便泛指儒家经典的典籍。

    现在的科举之中的经义,则主要考核经书上的内容,至于询问时务、评古论今、议往来百家学派,则是策论考的内容了。在汉朝以及魏晋初始之时的科举之中,策论和经义其实是一起的,只不过后来被细化了而已。

    简而言之,经义和策论考核的侧重点不同,至于诗赋,完全就是个人才华展示的平台了。

    一个书生若想参加科考,策论可以不好,诗赋可以不行,毕竟这两项与个人眼界以及才华有关,但是必须熟知经义。

    毕竟在策论和诗赋上惊才艳艳的儒士,还是比较少的,而一般熟知经义的儒士,占据了读书人之中绝大一部分。

    初始之时,科举制度先帖经,就是先做一些儒家经典的填空题,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道,答时务策三道。

    后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这些考核内容或得到新的诠释,或和其他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经义、策论以及诗赋三大内容。

    从乡试,到随后的府试,甚至再之后的会试和殿试,基本上都是考核这三方面的内容,只不过难度增加了而已。

    乡试之中,考核《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称之为五经,而府试则考核《易》、《书》、《诗》、《春秋》、《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九经。

    乡试仅试本经,府试兼经大义。

    也就是说,乡试完全考核应试者对经文及注疏的记诵功夫,所以一般人即便是天赋不假,只要读上十几二十年书,考上一个秀才还是有可能的。

    至于府试之中,则增加了另外一些内容,所谓大义,是先列出注疏之意,次引诸家异说,最后断以己意,也就是说,考生在答题时也需将背记的内容加以组织,并不能照抄经书了事。

    引先儒不同的解释,最后须应试者自己判断经文的意义,这就提升了科考的难度。

    这里的先儒,可不止指的孔孟这样的圣人,还有国朝数百年出现的大儒,每个人对儒家经典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有派别之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此形成各种流派,也自是应有之理。

    正是因为如此,府试难度比之乡试要难上许多,举人可不是那么好考的。

    至于随后的会试,其实是难度最大的一场,毕竟经过会试之后,学子们便可以参加殿试了,而殿试因为是国朝诸多大儒和皇帝当场测试,所以必须筛选出最为优秀的学子,不然是无法让国朝大儒认可的。

    因此,会试内容反而比殿试要难上很多,考核的内容已经不止之前的五经、九经,一共考核先贤煌煌著作一十四部,《易》、《书》、《诗》、《春秋》、《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中庸》,外加魏晋之后十部大儒经义注释,一共二十四部。

    此外,因为魏晋之后百家合流,所以会试之中还不时会出一些来自百家的冷僻题目,所以会试才是科考诸场之中难度最大的,没有之一。

    大周王朝分为三大学道,江南学道二十五府,中原学道三十府,西北学道十八府,每年参加科考学子至少数十万,而每三年会试的贡士,不过五百名,进士只有可怜的一百名。

    至于举人,每年都保持在六千左右,每三年大概两万名参加会试,这样的淘汰率,一般选出来的学子都是有真材实料的。

    别看数字这么大,但是平均到各个府,每个府每年录取的举人数量,还不足百人。

    姜尚离走到丁区十七号考房面前,上面贴了一个小纸条,写着“江南学道登州学府阳城县稽原乡学子姜尚离”,下方还盖有“稽原乡学正”的大印。

    足足看了三遍,查核无误后,姜尚离这才走进了考房。

    考房里面有一个床铺,至于外面则是考试用的桌子,正对通道,以便学正来回巡视。

    姜尚离将篮子之中的吃食拿了出来,放在了床铺头,然后便抄起篮子底部放的书,坐在考桌上面,默默看了起来。

    旁边,已经有学子在高声读起了书,今日并不禁读书,哪怕是明日,也不禁读书,只要不是在考试过程中看书,谁管呢?包括吃食,乡学也是会提供的,但是偏偏有学子愿意从家中带来吃食,科举也是不禁的。

    还有科考用的笔墨纸砚,全是由乡学提供,但是一些学子嫌弃这些东西质量不好,除却科考答卷纸以外,包括草纸、笔砚墨水,都是从家中带来的。

    这样的学子,也不是没有,比如李荣,不过国朝科考,并不禁这些。

    一直看到了天色变暗,已经有兵丁来呼喊学子去吃饭,姜尚离才将书放了下来,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角,朝着外面走去。

    此前,姜尚离已经与同族的三位约好,一起去吃饭。

    吃过晚饭,姜尚离回到了考房之中,便拥着薄被睡了过去,周围却还有学子点着蜡烛在学习,乡试并不提供蜡烛,但是也不反对学子们自己带蜡烛。

    这样的条件,可以说是相当优越了,不过若是因此就认为科举宽松、容易作弊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二日,吃过早饭后半个时辰,乡试诸学子便排成了好几个队列,站在书阁前面,不过让诸学子疑惑的是,书阁上面的牌匾已经不见了。

    不过都是来参加乡试的,倒是没有人多嘴去询问。

    不多时,学正和宋默然便从书阁里面走了出来,当看到宋默然的时候,姜尚离的眼珠子瞬间便瞪大了,脸上尽是古怪之色,这老**怎么也在这里?

    宋默然也看到了姜尚离,不过却如同陌路人一般,脸上不带一丝表情,只不过目光在姜尚离脸上多停留了一部分。

    “宋学士,稽原乡二百学子,除却十三名学子缺考,其他一百八十七名尽数到齐,今日便由您来主持吧。”学正推辞说道,往年乡试均有学正主持,但是今年宋默然来了,学正当然不敢在宋默然面前出风头了。

    宋默然点了点头,没有推辞,接过学正手中的“稽原乡学正”大印,随手一抛,正好挂在了书阁原本牌匾的正中间,大印却没有落下来,而是凭空悬浮在上面。

    却是没有学子提出疑问,姜尚离好奇的看了看那悬空的大印,也没有多说什么。

    似乎是掐着点一般,宋默然说道:“时辰到了,科考开始了。”

    诸学子,包括宋默然和学正,都挺直了身子。

    宋默然话音刚落,悬空的大印轻微的颤抖着,随后,从天而降一道乳白色的光华,直接笼罩在大印周身,随后,周围的才气便涌了过来,将大印包裹的严严实实。

    随即,大印周围形成了一个光罩,然后朝着周围扩散,每经过一个考房,便有才气笼罩在考房上面贴有“稽原乡学正”的纸条,直接将这纸条与学正大印联系在了一起。

    最终,才气将整个乡学笼罩在里面,便停止了扩散,从外面看起来,乡学就像是罩上了一个白色的光罩,神秘,而有威严。

    “快,快,科考开始了!”

    外面,原本还在劳作的乡人们,这个时候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议论不已,甚至还有人专门从乡下赶来,为的就是看这一幕。

    静寂了两三息,大印周围的才气开始了剧烈震动了起来,随后,一个苍老的声音响了起来,任谁都能听出来,说话那人是老者。

    但是即便老了,声音之中还带着一种金戈铁马的味道,有种说不出的震慑。

    “国朝抡才之试,由今日始,诸学士、学正。”说到这里时,声音暂停了一下,学正和宋默然腰在瞬间又直了三分。

    本地考官,皆称之学士,出自帝都巡视四方,则谓之学士。

    “可秉持本心,公正清明,为国朝举才否?”

    “可。”宋默然和学正同时回答道,两道白光刷的一下子,笼罩在了宋默然和学正头上,结了一个虚印,便一直漂浮在额前,两三息后,白光散去,宋默然和学正额前只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如非细看,却是看不出来的。

    “诸学子。”声音又是一顿。

    近二百学子挺直了身躯,无声。

    “探寻圣人之道,自当遵循本心,今朝抡才之典,可否秉持本心,勿徇私舞弊,败坏儒士清誉?”

    “可。”齐齐的应答声,同样百余道白光渗入学子额前,入额之后,姜尚离便感觉道,周围似乎有双无形的眼睛在盯着他,温和,但是却又不失威严,与才气一般,无处不在。

    “如有背弃,天厌之!可否?”声音陡然严厉。

    “可。”近二百人的声音,朗朗而起。

    “如此,约成。”

    声音消失,诸学子也分别回到自己考房,不一会儿,科考试题和考纸,伴随着淡淡的墨香,便散发到每个人手里。

    乡试,正式开始了。

    ;

章节目录

窃文才不会成圣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想享像翔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想享像翔香并收藏窃文才不会成圣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