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那是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那是一个不及第的落榜书生。失意和无奈写满在他脸上,斜阳蓑草,更感凄凄。他站在长安城前,无奈的望着高而远的长空,长空中偶尔飞过几只秋雁。

    惆怅之余,突然间,他竟然又哈哈大笑了起来,提笔豪气丛生般的写下了这首佳作。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仅仅数年之后,他将带着数十万大军回到了这里,这位书生有着一个日后响彻华夏的名字——黄巢!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九月初九,天圆地方,九九重阳。

    天空分外晴朗,花香醉人,正是秋意绵绵的季节。

    河南曹州府冤句县西门大街,青石板路笔直的伸展出去,直通西门。一座建构宏伟的宅第之前,坐落着两头威风凛凛的石狮,大宅朱漆的大门,门上茶杯大小的铜钉闪闪发光,门顶的匾额上写着“黄府”二字。

    进门处两排长凳,分坐着八名劲装结束的汉子,个个腰板笔挺,显出一股英悍之气。

    突然间,只听马蹄声响,那八名汉子一齐站起,抢出大门。只见大宅西侧的大道上冲出五骑马来,一直冲到大宅门前。

    当先一匹马全身雪臼,马勒脚镫都是烂银打就,鞍上一个锦衣汉子,约莫二十八、九岁年纪,左肩上停着一头猎鹰,腰悬宝剑,背负长弓。身后跟随四骑,骑者一色青布短衣。

    书中代言,一马当先的那一锦衣汉子,姓黄名曰宗旦,世为盐商,娶妻田氏。

    两年前,黄宗旦与妻子田氏路经一巢林,恰见一小儿席地而坐,身穿黄衣,叫田氏为娘亲,随后竟化作一道黄气冲入田氏怀中。

    说来也怪,那田氏回家之后便有了身孕,且怀胎整整两年依然没有分娩的迹象。

    这一日,黄宗旦欲出城打猎,尚未出城,便有家仆来报说,夫人就要生了。黄宗旦打马就回,一行五人驰到大宅门口,护院的八名家丁又纷纷嚷道:“老爷,夫人就要生啦!”

    黄宗旦赶忙甩镫下马,过大门,走雕廊,转屏风,入内阁,雕梁画栋,彩翠风亭。

    “夫人……夫人。”

    一连喊数声,也无人应答,倒是突然传来了几声尖叫。随后,又见老妈子,丫鬟,连同接生婆一干人等慌慌张张纷纷从内室跑出。

    “什么事大惊小怪!夫人她生了吗?”

    黄宗旦顺手薅过一名丫鬟厉声问道。

    “生……生了,但是……是……妖……妖怪,夫人她生了一个妖怪!”

    那丫鬟神色慌张的答道。

    “胡说!瞎了你的狗眼!”

    黄宗旦气往上冲,将那丫鬟推倒在地,伸手抽出了腰间的宝剑,凝眉瞪眼。急步抢将到了内室门前,一脚踹开了虚掩的大门,厉声喝道:“什么妖魔鬼怪,敢在我黄府撒野!”

    只见内室屏风之后,闪出一孩儿来,形容怪异,身长二尺,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左臂上生出肉滕蛇一条,右臂上则长肉隋球一个,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

    黄宗旦见了,倒吸了一口凉气,一阵寒意从背脊直透下来,手中宝剑颤颤发抖,紧咬牙关,壮着胆子再次喝道:“敢情是你这厮在作祟,看老子不活劈了你!”

    说罢,举宝剑便砍,吓的那孩儿赶忙又躲回到了屏风后面。

    正在此时,只听见卧榻之上,田氏夫人大喊了一声:“老爷,且慢动手!这是我们的孩子啊!”

    “我们的孩子?”

    正犹豫的工夫,众家丁、家仆们也随之纷纷赶到。乍一看此孩儿,众人也着实被吓个不轻,好在这一行有十数人,胆子自然壮了不少。

    “我黄家怎会生出如此妖孽!”

    眼见众人赶到,正看个满眼。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黄宗旦又是一阵怒火中烧。

    “什么孩子!这分明就是妖孽!你拿命来!”

    说着,举剑又向那孩儿砍去。

    “老爷……万万使不得啊。”

    那田氏夫人怪胎足足两年,一朝分娩,早已是精疲力尽。可就在此时,也不知哪来的力气,竟横身挡在了剑前。

    “老爷要杀自己的儿子,倒不如连贱妾也一起杀了吧。”

    众人闻言一怔,纷纷劝阻,又听田氏夫人续道:“昔日,我夫妇二人路经巢林,恰见一小儿身穿黄衣席地而坐,并唤我为娘,随后又化作一道黄气冲入我怀中,当下有孕。老爷既说他是妖孽,我本无话可说,但人言: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我却怀了这孩子足足两年,又怎能舍得?”

    “这……”

    黄宗旦听得这话,更是迟疑,那屋子里也是一阵沉默,过了片刻,只听黄宗旦一字一字道:“也罢!也罢!但只一样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马伯!”

    “在……老爷有何吩咐?”

    众人纷纷让开,闪出一黑瘦老者来,正是黄府管家马伯。

    “把这妖……妖孽送到城外出。”

    “这……”

    “还不快去!”

    眼见马伯抱着孩儿走远,田氏夫人身子忽地瘫软,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却说那马伯将孩儿抱出城后,左右为难,沿着护城河行出里许,也不知如何是好。

    河风阵阵,迎面吹来,此时已至夜晚,马伯回头望去,来时的那座拱桥已湮没在晦暗夜色中。

    马伯摇了摇头,继而又是一阵叹息,只觉得今天之事,处处透着诡异。也不知又走了多久,便将孩儿丢在巢树上的鸦鹊窠中了。

    一连数日无话,这一日黄宗旦出城打猎,正从巢林经过。

    忽听树上小儿的叫声,黄宗旦举目望去,正七日前丢的小儿。

    黄宗旦惊讶异常。

    “也罢……”

    便将又抱回了家,命田氏抚育,取名为黄巢。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黄巢已长到了八岁。

    这一日,又是九九重阳。秋风轻吹而来,一阵菊香扑鼻。小黄巢的爷爷在园中设宴,召集子侄孙辈一同赏菊。酒过三巡,老爷子乘兴命大家联句咏菊。

    不想话音刚落,只见小黄巢突然站起身来吟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哪知黄宗旦听了,却急得怒骂道:“你这小子胡说八道什么!赭黄衣那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这两句诗倘若传了出去,你小子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

    这时,爷爷只好笑着打圆场道:“那就罚这孩子做一首诗吧。”

    谁知小黄巢就从眼前景像起句,吟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妙极!妙极!年纪虽小,志气可是不小啊。”

    爷爷拍手笑道:“巢儿,我来问你,你可知今日为何叫做重阳?”

    小黄巢不假思索随即答道:“巢儿只知《易经》中有六为阴,九为阳之说。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好,好的很。”

    爷爷连连称赞,然后又问道:“巢儿今年多大了啊?”

    “八岁。”

    爷爷接着问道:“有无表字?”

    “尚无。”

    “欲成大事者,岂能无字?不如爷爷送你两个字吧,就叫作“巨天”如何?黄巢,黄巨天!”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制自隋朝建立,到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等人的大力提倡和改善后,已经成为了控制人们思想的重要利器。

    因为有了这个制度,人人都有成为大地主的可能性,只要你学习棒,有能力,尤其到了宋朝后,更是英雄不问出身低,人人都有考科举的资格。

    人们为了成为地主争先恐后的去读书,这样造反的人就大大的减少了,有正当途径谁还干那些随时掉脑袋的勾当,除非到了官逼民反,活不下去的地步。

    而且,读了四书五经,变成了文化人,懂得了礼仪廉耻,就更不可能去造反,所以自科举制建立后,几乎所有的起义都不是文化人所发动的,宋末的方腊(农民);元末的朱元璋(农民+乞丐)、陈友谅(渔民);明末的李自成(驿卒)、张献忠(流氓);清末的洪秀全(流氓+邪教创建者)。

    影响考试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运气不太好,虽然从小就天赋异禀,读书也十分的努力,但黄巢却一连考了几次,均是以失败告终。

    心灰意冷之余,黄巢在长安城外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咏菊》。

    唐肃宗李亨在位期间,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的安史之乱被平定,而此时的唐王朝也已经是千疮百孔,由于长时间的动荡,使得家园毁灭,农田荒废,百姓们交不起税,国家的财政受到了极大影响,国库里除了耗子屎,其它什么都没有。

    到了唐代宗时期,神童刘晏为了解决濒于崩溃的财政危机,便把本来官制、官运、官销的盐铁专卖制度,改革成为了政府与商人合作的官制商运商销的制度。

    这次改革实际上就是一次产权的重新划分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政府把食盐的经销权给商人后,实现了与商人在盐铁专卖制度下的合作,再从商人那里收税。并且政府仍然掌控了盐铁的最终支配权,商人只有紧紧依赖政府才能获得经销食盐的权利,分享食盐的垄断利润。

    刘晏的盐法改革为商人提供了分享财富的机会,短时间内也使得国库充盈了起来,但长期的实施,却爆发除了诸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财富不等,两极分化严重。直接造就了那些家资丰厚的富户大贾,他们以家资入籍成为盐商,父子相承,获取厚利。

    黄家虽然世为盐商,但比起那些大盐商却也还远远不如。

    唐德宗之后,由于盐价虚高,利润丰厚,贩盐成为唐后期国家经济发展的热点和社会各阶层趋利的焦点,走私食盐也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盐税是唐后期政府的财政支柱,占整个财政税收的半壁江山。走私泛滥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唐政府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走私,甚至采取残酷的连坐之法,一人走私,邻里家人都要受到牵连。

    但是,严刑峻法却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走私的盛行。甚至还有许多中小型私盐贩们走上了武装走私的道路,这其中便有名落孙山的黄巢。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大唐王朝在这一刻,将遇到妖孽。

    其实遇到妖孽也没什么大不了,找人灭了他也就是了,但大唐王朝遇到的却是妖孽加蝗灾。

    一切还要从大唐王朝的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开始说起,因为这一年的关东地区蝗虫漫天飞舞。它们见什么吃什么,丝毫不会留情面。

    本来大唐王朝这么大,哪年不得闹点灾,闹点难,就是再大的蝗灾,只要政府处理得当也没什么大不了。

    可如果政府处理得不得当呢?

    从肃宗朝后期开始,唐王朝阉宦为祸,到了唐穆宗时期又爆发“牛李党争”,朝廷管事的一个没有,争权夺利的倒是成把抓,就这么一帮子人,他们有可能管他百姓的死活吗?

    “死去吧,管我什么事。”

    据说,当无数的蝗虫遮天蔽日,从中原向西蔓延至关中之时,当时的长安市市长杨知至居然上奏皇帝说:“蝗虫飞临京城后,从不吃田中庄稼,全都自动饿死了。”

    之后,宰相甚至还率领文武百官们,上殿拜贺,歌颂皇帝陛下英明圣德,千秋万代。

    朝廷没人管,地方上没能力管,这样也就算了。不管就不管吧,毕竟百姓有手有脚,饿死的只是少数。实在不行逮俩蝗虫吃,高蛋白,这总行了吧。可关键是朝廷的政治方针是既然饿不死那么多人,那证明老百姓还是不够惨的嘛。

    加税!

    自安史之乱后,为了节制各大节度使和藩镇们,朝廷每年都要加税。

    蝗灾之年,田没法种,百姓们哪能交得起逐年增长的赋税?眼瞅着走投无路,饿死的饿死,逃难的逃难,流民到处都是,关中地区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没有人能够被无休无止地索取,大唐王朝的庶民们也并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藏。所以这时,有人站出来造反了!

    这样还不造反,难道憋着劲去造飞机?

    那是封建社会贫苦人民的唯一选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谁愿意去造反?谁愿意去打仗?但在需要活不下去的时候,这就是唯一的道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就是宿命!

    他们别无选择!

    当然,无论是饥荒,还是造反,这一切都和黄巢没有半毛钱关系,世代贩盐的他自然不会被饿死。纵然外面打的昏天黑地,还是饿殍遍地,黄巢都可以关上门,哼着小曲,一日三餐,有酒有菜。但是,随着饥荒的不断扩大,情况不一样了。

    老百姓们吃不上饭,自然也就没闲钱买盐。

    这样,黄巢的饭碗也没了。

    眼瞅着自己即将破产,有酒有菜的生活一去不复返,马上也要归属流民之流了,官府还要例行收盐税。

    这种摆明了不给活路的行为,显然彻底激怒了黄巢。

    走投无路的黄巢来到了人生的岔路口,此刻的他抬头仰望天空,天空是那么阴暗。

    “又是九月初九……”

    夜雨潇潇,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躺在床上,聆听窗外的雨声,如歌般美妙,如诗般惬意,好似行云流水,又宛似一位娇滴滴的姑娘在窃窃私语。

    “这是秋雨吗?”

    “是,它是。但是,它却不再是那令人忧愁的秋雨,而是充满希望的。”

    终于,一个念头在他的心中浮现了出来。

    终于,他作出了决定!

    “反了!反他娘的!”

    没有人不畏惧死亡,没有人是天生的勇者!

    只有被逼无奈,面对恐惧,并最终战胜恐惧的英雄,他叫黄巢!

    就此,一场把唐王朝半个身子埋进坟墓的起义正式爆发了。

章节目录

满城尽带黄金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飒飒西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飒飒西风并收藏满城尽带黄金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