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在景德镇上原是数一数二的制瓷之家,据说是洪武年间自家就开了窑场,专门烧制洪武帝喜欢的釉里红瓷器,专供宫里使用。

    只是这些年,随着烧制釉里红的手艺被越来越多的工匠掌握,李家又不曾烧出新瓷器来,窑场也就日渐衰落。尤其宋襄接手宋家生意之后,李家就更被挤兑得有些站不住脚,如今的窑场只有祖上传下来的一半大了。

    按说靠手艺吃饭的人,不进则退;做生意更是十八般武艺各自施展出来,技不如人也只能认了。偏李家人不这么想,因宋家起来的时候正是李家衰退的时候,就把自家的衰退全怪到宋家头上,处处要跟宋家较劲。偏偏又不是宋襄的对手,屡战屡败,还要屡败屡战。弄到如今,倒成了仇了。

    这样请厂官搭关系的事,李家从前不是没做过。

    官窑挂着个官的名字,最初烧制的瓷器也是挑好的送进宫内用,其余发给官用。其制度便是匠役制,轮流招募了匠人当值服役,管你是本地的外地的,轮到了就得过来。这里头多少不便,渐渐便生出个代役银来,颇多匠人每年交了银子,就能免得去服役。

    如此一来,这一代代的,官窑的手艺渐渐倒不如民窑了,宫里所用的瓷器倒多是从民窑采购,官窑的当真就只供官中公用了。

    宫里采购瓷器,真说不上是好是坏。若是采办的人肯正经办事,宫里是不吝惜银子的,采办一窑瓷器,比卖到民间翻个三五倍也有。可若是采办的人成心要吞了这银子,随便扔上几锭就拉你几窑瓷器,赔得里子都没了,也只能吃这哑巴亏——民不与官斗,更何况是皇上呢?

    因此,景德镇上的民窑,没有哪个不想着奉承这些人的,哪怕不赚宫里的银子,也别让人坑了去。这些厂官若放在京城那是根本看不见,但到了这里却都得罪不起,谁知道哪句话就能让你破了家呢?

    “从前李家也请过这些厂官,顶天不过是还想搭上宫里的线做买卖罢了,还能怎样?”宋老太太还是没听出这事有什么蹊跷来。李家巴结得多了,可到如今也没见巴结上什么人呢,窑场还不是那么半死不活的。

    宋襄直摇头:“娘,是厂官们推了咱家的请,应了李家的。”

    厂官们吃请是寻常事,就是景德镇上这些民窑一家家吃过去也没什么,可这样明晃晃地推一家应一家,事情可就不同了。

    “这,这是为啥?”宋老太太再不懂也有些明白,“咱家得罪他们了?”

    “我叫人去打听了,说是李家仿佛是搭上了新来的镇守太监。这些厂官们卖的怕是镇守太监的面子。”

    一说到镇守太监,一干女眷的脸色全都变了,纵然再不问外头的事,镇守太监的大名也是知道的。

    说起来镇守太监还是从洪武年间开始的。洪武帝虽然立下了“内目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明令太监不得干政,却又信任这些天子家奴们,在洪熙元年派了王安去甘肃任镇守太监,总镇一方。

    到了永乐年间,皇帝对宦官更加以重用,除了二十四衙门,还开设东缉事厂,其权力甚至还在锦衣卫之上。

    如此一代代传下来,到如今各地都有镇守太监,执掌本地军务,就连地方官都得避让三分。李家居然能搭上镇守太监,这大旗拉出来摇一摇,都够平民百姓心惊肉跳的,难怪厂官们也都要卖这个面子了。

    “这这——李家是,是怎么……”宋老太太急了。这惹了宦官,破家灭门都是有的。李家跟宋家素来有仇,若是李家借机来对付宋家,宋家可不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要任人宰割了么?

    宋襄苦笑:“还在打听。新来的镇守太监姓马,到的时候我也送了重礼过去,当时也收了……我想着,借着端午节的机会,再送一份礼过去,看能不能打听到消息。县衙那里,大哥到底有个功名,或许能说几句,也打听打听。”

    最后这句话是冲着刚刚进门的宋振说的。

    宋振方才在门口已经听见了几句,一听说事关镇守太监,心里就不由得忐忑起来,此刻听宋襄这样说,连忙道:“这是自然,我总要递帖子去衙门的。只是——镇守太监的事,县衙的人也未必知道,只怕问都问不出什么。所以二弟,你还是要多去打听打听李家,只要知道他们给那马太监送了什么礼,我们也比着送份更重的就是了。”

    宋襄心里暗暗冷笑。他这位大哥,平日在家里把自己的秀才功名说得天一般大,仿佛县衙府衙都是他家后院一般随意进出,到了要用的时候就往回缩。

    其实他本来也没指望自己这位大哥能从县衙打听出点什么,不过是想他多往县衙走动走动给外人看罢了。民不与官斗,李家不过是匠人,不比宋家还有人读书,见了官总要有几分畏惧,更不必说其余的人家了。只要有这几分畏惧,他再去打听消息也方便些。

    没想到,还没等他指望呢,他这位大哥已经自己先推托了。送礼送礼,只知道送礼,也不想想一个镇守太监的胃口有多大,宋家的家底又够送多少份重礼。自然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这位大哥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知道做生意的艰难,说起话来自然是轻飘飘的不知心疼。

    “大哥,便是送礼也要有门路能送得进去。”宋襄淡淡地说话,眼睛看着手里的空碗,并不去看宋振的脸色,“从前李家难道不会送礼?只不过被我们抢了门路而已。如今他家好不容易抢先一步,岂肯轻易就让我们知道?”

    宋振被弟弟堵得说不出话来,拉了脸道:“你也说李家不会轻易泄漏,那衙门里的人又如何知道?何况我一个读书人,便是见了人也只该谈诗论文,岂有当面说这些铜臭之事的道理,岂不让人看轻了?”

    宋老太爷在旁边咳嗽了一声,打断兄弟两人的话,摆了摆手:“先吃饭吧,横竖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办成的事。老大秋天还要下场,也别为了别的事太过分心。这要是能考中举人,咱们家在镇上可不又站稳了些?老二,外头生意上的事,还是你多费费心,想办法打听打听。”

    宋襄硬生生把憋在胸口的那口气咽下去,沉着脸应了一声,上了饭桌。

    这顿饭吃得自然是沉闷无比,回了西院,杨氏才小心翼翼地看着宋襄开口道:“我叫丫头们送些点心来?”

    宋襄一肚子的气,方才饭也没吃几口,这会儿肚子里空起来,想想点了点头:“不必太麻烦,有什么东西随便来点就是。”家里的饭食都是厨房做了分送各房,东院地方大,且为着宋振夜里读书设了个小厨房;西院却小,只得一个小风炉,连煮粥都不成,想要吃什么只得去大厨房要了。

    宋家除了长房之外,宋老太爷还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并不十分看重享受,家里只下午做一顿点心,晚上吃过晚饭就熄了灶火,并没有消夜的习惯。这会儿送上来的点心自然都是下午剩的,虽说不是不新鲜,却也凉了。

    宋襄看着这点心,想到东院单设的小厨房,顿时又觉得气饱了:“下场下场,十几年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中个举人!”

    他自来不在杨氏面前说自家人不好,这还是气急了头一回,杨氏连忙把屋里的丫鬟都打发出去,亲自给宋襄盛了一碗莲子羹,摸一摸碗幸好还是热的,低眉顺眼端到宋襄眼前,低声道:“二爷别气,大爷自来不管家里的事,也是有的。”

    宋襄冷笑道:“是啊,家里的事他不管,只管花银子!”

    杨氏难得听他说几句心里话,遂大着胆子道:“若是能考中举人倒好了,家里也能免些赋税。只是——大爷今年能考中么?”

    宋襄默然。说起来,他当然是希望宋振考中的。正如杨氏所说,中了举人,家里田地就能免赋税,举人还能捐官,真当了官,生意自然也更好做。可是宋振考了这些年,只见脾气越来越大,却没见才学长多少。

    “但愿罢……”半天,宋襄还是挤出一句话,“我管不得他。早些睡罢,明日还得想办法去打听李家的事。考不考得中眼前还不甚要紧,若是李家当真搭上了马太监,只怕马上就要对付咱们家了。”

    西院这里一肚子火气,东院也是一样。宋振连书房都不去了,坐在宋大奶奶屋里只是骂:“……做了这些年生意,只以为家里都是靠着他,越来越不把我这个大哥放在眼里了!也不想想,若是没我的功名,他就是个商人。士农工商,最贱的就是商,哪有衙门里的官肯给他结交的?沾了我的光,还要摆架子……”

    宋大奶奶附和了几声,眼珠一转,低声道:“其实这也是个机会。倘若这次你打听出了李家的门路,先结交了那马太监,那以后家里的生意岂不是——”

    宋振眼睛微微一亮。长房的月例是多,但也只是跟二房比较而言,且走的是公中,他要出去参加个文会或喝个酒,都有人看着。倘若能把家里的生意拿过来由长房经管,哪怕只是一部分呢,到时候花钱也就不用那么拘束了。

    宋大奶奶察颜观色,就知道他有所意动,故意叹道:“今日云儿去苏家,那苏家丫头就拿着两支京城里来的花儿炫耀,西院霞丫头倒捧着她踩自己姐姐。也是妾身没个丰厚的陪嫁,想给女儿打几件首饰都不成……”

    说着,正要准备抹眼泪,猛见宋振脸色不对,连忙补充道:“还有琦儿,如今虽说刚开蒙,先生都夸他聪明,将来少不得也要读书应考的,那花销也不小……就是将来老爷中了举,要谋个好缺,也是要用银子的……”

    这话倒说到了宋振心里,盘算了一番,摆摆手道:“知道了,我自有主意……”

章节目录

女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桃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桃笺并收藏女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