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另一边一行人正静静地听着两人意气奔涌、放言高论。起初听他们说起那些风俗人情,也只是觉得其中确有些常人未及之处,稍见新鲜。继而听到他们褒贬人物,各人脸上的神色就开始精彩起来。待到他们二人对肃宗未能充分采纳李泌的彭源对策而痛心疾首时,众人都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当听到李阙高叫愿以五百精骑直捣范阳后,裴度和那李使君都不由得直起了身子,忍不住要击节赞叹。

    武元衡却是持重,始终微闭着双眼捋着长须不动声色地听着,直到南主作诗时,才微微睁开双眼点了点头,听到李阙不紧不慢地吟诵着梁甫吟时,不由得蘧然开目,眼中精光大盛。武忠见他如此,忙俯身轻问道:“阿郎,要不要将那两人叫过来?”

    武元衡看了众人一眼,微笑着点头道:“那就去请两位小友移步过来一叙。”武忠躬身应下,出了小间,穿过屏风,却见这边两人已然大醉,倒伏在地,桌上杯盘狼藉。

    武忠摇了摇头,返身便往回走,才进小间还未及回禀,突然听得楼下传来一片人喊马嘶的喧哗声。一个酒奴连滚带爬地从楼下跑了上来,见武忠正站在面前,忙跪了下来,喘着粗气指着楼下语无伦次地叫道:“武郎君,您赶紧出去看看吧,外面有两拨军士快要打起来了。”武忠忙转头朝武元衡看了过去,见他对自己点了点头,回身一把将跪在面前的酒奴抄起来拎在手里,三两步奔下楼去。

    酒楼门口围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吵吵嚷嚷的热闹得很,武忠扔下酒奴,踮脚往那边望去,只见人群中确有两拨军士正剑拔弩张,针锋相对。仔细一打量,武忠便认出了两边军士的来历:那牵着马站在右边的,是右厢都押衙兼左随身兵马使辖下的将头韩猛和另一个自己叫不出名字的少年军士;另一边同样牵着马,嘴里还骂骂咧咧的三人,正是方才在席间被武相公称为“李使君”的那个中年人所带的随从,自己之前在他谒见武相公时曾听他介绍过,那前出一马头的胡装粗鲁大汉是个叫董力忽的将头,后面拥着他的另外两人乃是他将下的兵丁。

    说起这董力忽,倒算是颇有来历,他父亲董邈蓬,乃是西山八国之一咄霸国的国王。这西山八国是散居于大金川弱水流域山川之间的八个羌族部落。自吐蕃兴起以来,由于地处大唐和吐蕃两国之边境,西山八国一直以来就是大唐与吐蕃往来争夺之地,也是双方争相收服的对象。天宝十五年前,西山八国处于大唐边境的羁縻州之内。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大唐内乱,大举入侵西南、西北之地,至广德年间,西山八国相继被吐蕃吞灭。贞元九年,韦皋出兵西山,击败吐蕃南道元帅论莽热,攻取峨和、定廉两城,并乘胜招抚八国,八国各帅部落又重新归附唐朝。

    武忠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怕这对峙的双方被围观之人鼓噪生出事端来,忙拨开人群挤了进去,横身挡在两边怒目而视的军士当中,皱着眉头沉声问韩猛道:“韩将主,何故在此与人斗气?”

    韩猛见是武忠,忙拱手施了一礼,道:“武郎,方才我与成义在酒楼附近巡视时,见他们三人吵吵嚷嚷地直闯上楼,我等怕他们惊扰了贵人,故而劝止。却不料他们三人不但不听劝阻,反而出言不逊,我等不忿,故此冲突。”

    武忠听了,点了点头,转身对董力忽三人道:“董将头,你等应知有贵人在楼中饮宴,为何却如此孟浪。”

    董力忽是见过武忠的,自然知道他是武元衡的家仆,见他质问,也不敢过于放肆,却又不想在属下面前示弱,便将脖子一梗,叫道:“我等方才在酒肆中樗蒲输了钱,特来寻我家兵马使借些酒钱。谁知这厮却横加阻挠,不让我等上楼,此事我必不与他们干休。”

    武忠见他脸红脖子粗的一副不依不饶的模样,不由得大为头痛,想了想,道:“你等且在此等候,不得胡来,待我去禀了你家兵马使再来说话。”

    武忠匆匆上楼,将楼下情景细细禀报了武元衡。李广诚一听自家部下竟然与随身兵马使的人起了冲突,不由得大为不安,忙站了起来,朝武元衡一躬身,道:“下官御下不严,扰了相公雅兴,待下官将那董力忽三人驱散后,再来请罪。”

    旁边裴度笑道:“这董力忽乃西山骠骑,最是桀骜不驯,李使君强行驱散,只怕此羌心中不服,还会惹出其他事来。”

    李广诚闻言大窘,裴度之言虽尖刻,却是事实。这董力忽原是刘辟大将原西山北路兵马使邢泚手下的猛将,高崇文平刘辟之乱后,为安抚西山群羌,除斩杀邢泚之外一概不问,因此李广诚接任西山中北路兵马使后,其手下人马几乎为邢泚的原班人马,这帮羌兵随邢泚日久,对新任兵马使颇为敌视,不时借题发难。此次李广诚赴成都拜谒武元衡,之所以会带上董力忽,一来是想借朝廷法度收伏其心;二来,也是怕将留他在营中,会生出其他变故。

    赵尚书见李广诚一脸尴尬地站在原地,心生恻隐,想了想,笑着对武元衡说:“武相公,我看这两边军士都无需强行驱散,军中健儿,讲求的就是血性二字,不如就让其一较高下。”正说着,见李广诚不停地向自己递眼色,只装作没看见,继续道:“我方才上楼时,见旁边有一空地,甚是平坦空阔,不如让两方军士以此击鞠为戏,一较高下。”

    武元衡听得他如此说,目光闪了闪,笑道:“人皆称郑尚书爱打球,看来此言诚然不虚。既郑尚书有此雅兴,武某岂能败人兴致。武忠,你且去告诉韩猛与董力忽,以原穆家马场空旷之地击球竞技,双方务必尽力,以彰我西川健儿风采。”武忠诺然而出,自下楼去安排击鞠之事。

    李阙睡了一阵,突觉口渴难耐,正抚着头坐起身来四处寻茶水之际,忽然听得楼下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声,便疑惑地爬起来挪到栏杆边往外瞧去。只见酒楼前原本空旷的场地四周围满了人,男女老幼各色人等都伸长了脖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场中骑在马上的人。不多时,突然人群中有人发一声喊,场中五人顿时打马狂奔起来。

    李阙正看得疑惑之际,却见屏风另一边转过几个人来,神色各异地看了看他,却都没有说话,只是径直走到栏杆边,凭栏向外观望。其中一个面色红润,须发发白的老者见他一副迷茫的样子,有些不解地问:“小友不喜欢看打球?”

    “打球?”李阙搔了搔头,说道:“敢问长者,何为打球?”

    那老者瞪着他上下打量了好久,有些匪夷所思地问道:“小友不知何为打球?”

    李阙讪讪地点了点头,道:“还请长者赐教。”

    老者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看着他,摇头叹息道:“文才尚可,武艺全无,可惜啊,可惜。”叹罢,缓缓道:“打球,亦名击球、击鞠。各乘所常习马,持鞠仗。仗长数尺,其端如僵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先于球场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

    李阙边听着老者的介绍,边仔细往场中看去,果见场中五人皆持数尺月杖,纵马共争一球,马上之人时而附身拨弄,时而挥臂迎击,时而单骑劫断,时而合力围滞。场中马蹄翻飞,球如流星,观之令人心醉神摇。

    正看得起劲之际,突听得围观之人欢呼四起,喊声震天,李阙忙定睛仔细观瞧,只见一红袍大汉俯身举杖抽击,将球带起,随即一红袍少年举杖从后骤马奔来,欲顺势横拍。球未及沾杖,两个黑袍羌人驱马从其侧方直直地撞了过来,三人三马眼见撞在一起,那红袍小将猛然弃杖,一拉缰绳,胯下白马长嘶一声人立而起,硬生生原地转了个圈,避开了撞来的两马,两马奔势未衰,狠狠撞上那红袍小将的后背,将其撞出一丈开外,跌落尘埃。红袍壮汉见那少年仆倒在地一动不动,顿时大急,杖下一滞,小球便被三人劫下,一黑袍羌人凌空抽击,小球应声飞入网洞,拔得头筹。

    “哎!这少年只顾爱惜马力,却是中了计了!”那老者懊恼地一拍栏杆,恨恨地道。

    那击进一球的黑袍羌人骤马绕场一圈,扬天狂笑,大叫道:“唐人小儿不堪一击,我咄霸小王董力忽在此,谁敢战我!”

    李阙初看击球,热血奔涌。见羌人拨得头筹本就怒火中烧,再听那羌人口出狂言,不由得火冒三丈,朝着场中大喝一声:“西羌莽夫休狂,昭陵李阙前来会你!”喝罢,拂衣而起,也不寻楼梯,将双脚踏在栏杆上,纵身一跃跳下楼去,双脚落地时,一阵酒劲上涌,立身不稳,不由得打了个趔趄,引得楼下人一片惊呼。却见他晃了晃脑袋,哈哈大笑,大叫道:“马来!杖来!”

章节目录

唐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谷山烟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谷山烟雨并收藏唐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