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草帽和王火三人自从跟着那黑瞎子进入这满是巨树的林子后便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遭遇那五米多长的大蜥蜴之前,我们都还一直认为自己这次终于走对了路,即将要逃出这片令人不愿再回想起来的林子。

    可与我费力的从那长满水晶树叶的大树上爬下后立足的大斜坡相比,之前的那些小缓坡简直跟平路没什么两样。由于事先没有料到这下坡如此陡峭,立足不稳的我愣是顺着这坡道往下滑出七八米远后,才被另外一颗与斜坡成接近三十度锐角生长的大树拦住下滑的势头。那下滑的速度虽然不快,但无奈我身上已经是处处酸疼,再经这么一撞,浑身的酸疼更是顿时又升了级,险些又疼晕了过去。

    “妈蛋!”

    我叫骂着站起身来后,发现四周竟因为我这么一折腾,激起了一片片散发着微弱白光的亮片。刚开始,我以为树下的微弱白光那是腐草化作的萤火虫,可后来我发现那些亮片无一例外都一闪一闪的做着自由落体运动,这才觉得这些貌似黑暗中精灵的玩意儿,好像并没有生命的迹象。我低头望向那离我不远的陡坡末端,那里似乎有更多这种散发着白色生物光的物体。

    “这不能是那离谱的水晶兰吧?!”我紧张的自言自语起来。

    我最初看见“水晶兰”三个字,源于一本夸张到离谱的小说。

    没错!

    就是那个哥特式的恐怖童话故事!

    那哥特式的恐怖童话故事这样介绍这种名为水晶兰的鹿蹄草科植物:“那是散落在我们脚边的,一朵一朵小白花发出的光亮……这小白花通体包括它的根茎和枝叶都呈白色半透明状,花朵形似喇叭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样,花朵微微低下头。”

    当时,我认为这只是作者无端杜撰出来的植物,于是便抱着嘲讽的态度,找度娘查了一查,却没想到现实中竟真的有这种通体发白散发着白色生物光的小白花。而且,度娘还这样补充道:

    “水晶兰属于鹿蹄草科植物,全身没有叶绿素,故不进行光合作用,是靠着腐烂的动植物来获得养分,被称为‘死亡之花’。其全株高约10cm~15cm,生育环境分布于海拔1500-2500公尺,常见于冷凉潮湿的针阔叶混合林间。”

    这些植物特点不仅仅与那哥特式的恐怖童话故事中的场景及其接近,而且也与我现在的处境非常相似。

    其实,在进入这巨木成群的林子前,我就已经发现那童话故事与自己的处境有很多相似之处,后来那巨树上的特殊圆形标记更是无情的证实了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童话故事,而是血淋淋的现实,我们一行人正置身在巨大的危险和自然界的阴谋中。只是没等我来得及告诉草帽和王火这其中的奥秘,我们便遭遇了那狗日的大蜥蜴。现在,这突然变得陡峭的斜坡加上“死亡之花”水晶兰,更是说明,我们已然掉进这个自然界的陷阱之中,并一步一步的接近危险的核心。

    等等!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草帽和王火根本不可能轻而易举的走出这片让人匪夷所思的林子,他们很可能已经被死神之手引入死神的黑穴。

    我想到这里,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身上的鸡皮疙瘩顿时掉了一地。短暂的惊叹过后,我立马以最快的方式寻找和告诫可能正置身在这条大斜坡里的草帽和王火二人!

    “草帽……火哥……下面危险……别往坡下面走……”

    “咳咳……咳咳……”

    我一嗓子刚喊完,便“咔咔”的大声咳嗽起来,用手一捂大声咳嗽的嘴巴,竟发现满手都是鲜血,这一定是刚刚那大蜥蜴的撞击,让我多少受了些许内伤吧!

    “草帽……火哥……下面危险……别往坡下面走……”

    “咳咳……咳咳……”

    怎么回事儿?这不像回声啊?跟我刚刚喊出来的声音几乎完全一模一样,没有半点回声重叠时应有的苍茫感!

    “草帽……火哥……下面危险……别往坡下面走……”

    “咳咳……咳咳……”

    这声音还在不停的重复,就连最后的几声急促的咳嗽声都一模一样。

    “草帽……火哥……下面危险……别往坡下面走……”

    “咳咳……咳咳……”

    “草帽……火哥……下面危险……别往坡下面走……”

    “咳咳……咳咳……”

    “草帽……火哥……下面危险……别往坡下面走……”

    “咳咳……咳咳……”

    ……

    这声音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终于出现了损耗和重叠,回声该有的苍茫感这才体现了出来。回声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叠加、再重复、再叠加,整整持续了五分钟才慢慢变弱,并最终消失,消失前的那几声重复和叠加,几乎变成苍茫的呐喊声,宛如游荡在这黑林里英雄的冤魂,在你耳边苍茫的告诫:

    “草……火……危险……别……下面……走……走……”

    “咳……咳咳咳……咳……”

    这独特的回声证明这里是个漏洞坡,四面八方都是这种与垂直生长的大树成接近三十度锐角的陡峭斜坡,这些斜坡形成了一个圈儿,这才使得喊出去的声音不会在短时间内消散,并最终形成这种独特的回声。

    我不是科学家,根本凭空猜测不出这些理论。但我之所以对这里的环境如此了解,全仰仗那个该死的哥特式的恐怖童话故事。

    第一声呐喊没有得到回应,我就已经隐约感到事情可能已经演变的更糟,于是便强打起精神,抚顺胸中不断上涌的血气后,顺着那陡峭的斜坡,快速向坡底移动。与此同时,我的嘴巴也没听下,仍旧抱着一丝侥幸大喊道:

    “草帽……火哥……离坡底的埋骨场越远越好……想办法回到坡顶上去……”

    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的漏洞坡,顿时又响起了游魂呼啸般的回声。

    在六十多度的斜坡上快速移动谈何容易啊!我还没有跑出去两步,就差点失去平衡,险些再次从这斜坡上滚落下去。我见如此这般的慢慢往下挪动,若草帽和王火二人真在下面的话,只怕是我人还没下去,他二人就已经成了两具白骨。所幸便两腿伸直,一屁股坐在斜坡上,顺势向坡底滑了出去。

    与地面上的林子不同,这漏斗坡藏身在黑林中,坡上生长着的大树因为照射不到阳光,所以也不存在常规意义上的落叶和腐植,地上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低矮的植被,满是裸露在外的黄土和碎小的岩石。好在当初出发前准备装备时,买这套冲锋衣没有图便宜,否者我即使没有因为点儿背而撞在树上弄个骨折什么的,与这凹凸不平的地面亲密接触的屁股也势必会青一块儿紫一块儿!

    前方朦胧的白光越来越清晰,没多大一会儿,我便滑降到这大斜坡的低端。这里的环境跟我猜的差不多,那大斜坡的低端是一块儿大约四五百平方左右,不规则形状的平台,与周围长满高大粗壮大树的斜坡相比,这块儿空地没有生长出一颗高过小腿肚的植物。一些脊椎动物特征明显的白骨,有规律的堆放在这片空地的四周。这就是我脑海里猜测的、嘴巴里所说的埋骨之地。

    眼前这片埋骨之地,与那哥特式的恐怖童话故事中的埋骨之地有一些不同。记得那故事中是这样描述这片埋骨之地的:“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大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开阔地,我记得自从走过吊桥踏进这死神领域的第一天起,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开阔地,因为这里除了树还是树,而且每一颗树都挨的那么近。与那些小白花生长在一起的,不是这里随处可见的灌木和野草,取而代之的是堆积了满地的、看不到一点皮肉的、森森的白骨,那些白骨交错着铺满了整个开阔地,你根本分不清哪一颗骷髅头应该对应哪一具白骨,白骨堆积之厚,以至于我根本看不到地面该有的土色。从骷髅头的特点来分析,这些白骨大部分是熊的骸骨,也有灵长类头骨特征非常明显的猴子,甚至还能发现类似于老虎的骸骨……”

    而此时呈现在我面前的这块儿埋骨之地充其量也就四五百个平方,远没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地上的白骨虽然多,却还没到完全看不到地上泥土的程度,而且与故事里白骨胡乱堆积毫无规律相比,眼前这些白骨呈现出,四周密集中间稀疏的样子。如果从高空往下看的话,这些白骨堆积的形式就像我和草帽在武汉转车时,吃的当地一种名叫米窝的中间稀疏、四周料多的小吃一样。细看这些堆积起来的白骨,我除了能分辨出一些熊或猴子的遗骸外,实在是看不到任何形式老虎的骸骨。一些脊椎长度达到四、五米长的动物遗骸,让我不禁想起之前与之战斗过的大蜥蜴。

    我虽然对这埋骨之地的样子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当这现实感极强的画面赫然出现在我面前时,一种群虫在喉、突如其来的恶心感觉还是涌上了心头,久久难以消去。面对这与故事中略有不同的埋骨之地,我不禁开始唏嘘,时间当真能改变很多东西。

    想想那哥特式的恐怖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虽然与我同名,也前后在不同的时间点来到相同的位置,但一路过来的方式,以及来到这里的原因都大大的不同。那故事里的主人公之所以到达这里实属被逼无奈,而我却是误打误撞闯入这里……

    一番短暂的感叹和对这埋骨之地的唏嘘之后,我想起了自己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于是,赶紧站起身来,在这被微弱白光笼罩着的埋骨之地上寻找起草帽和王火二人的身影来。

    那些个通体散发着白色生物光的水晶兰,虽能照亮满地的白骨,但生物光毕竟是生物光,稍微高一些的位置就无法照亮了。我站起身来,发现眼前仍旧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便急忙打亮斜跨在肩膀上的强光手电,四下寻找起来。

    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回声,以及我滑落下来时不小心踩碎那些白骨后发出的嘈杂声慢慢平复下来后,我终于听见了一些熟悉的声音。

    “草帽,快把这小子的手掰开,老子快被他掐的喘不过气儿了!”

    这是王火的声音,只听王火话音刚落,便从声音发出的位置又传来一阵“稀里哗啦”貌似白骨倒塌的凌乱响动。

    接下来,又是草帽的声音:

    “我这会儿哪儿有手帮你啊!我正掐着他的脖子呢,你块看看,是不是你的水壶袋勒在我脖子上了,我怎么也喘不过气来了?”

    我闻此动静,连忙打起手电,三步并作两步寻着声音找了过去。

章节目录

黑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蔡老板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蔡老板儿并收藏黑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