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在这个木棚子里一待就是二十天了,眼前的发生的一切虽然有很多诡异的地方,但是眼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在加上和李二喜这些天的聊天,张铭终于确定自己的确是让老天爷从sc给弄到了ah嗯,看来我真的是穿越了,想到自己在也回不去,张铭感到真是哭笑不得。”

    据李二喜口述,张铭是被他和几个孩子从河滩的淤泥里挖出来的。想想张铭都感到害怕怕,如果当时没有在游轮上的救生衣,自己可能就交代在长江了。作为曾经无神论的拥护者,张铭心里面正在向满天的神佛们祷告着,什么佛祖、太上老君、上帝等等……

    又过了一段时间,张铭算是彻底看开了,想通透了,就权当免费回到民国度假吧。想到自己可能是穿越度假第一人,可能也是世界吉尼斯纪录的第一人。

    李家村受这次到水灾影响,村民的日子更加艰难起来,可是再怎么艰难也要过,中国老百姓的忍受力是难以相信的,此刻沙洲上的各家各户都忙着重建家园。

    田间又重新种上了稻种,孩子们则在田间帮着家人干着农活,男人们驾着舢舨在江面上打鱼以资家用,而张铭在这些善良的百姓的照顾,身体已经慢慢恢复起来,也能帮助村民干一些较轻的体力伙了。

    村长李明仁觉得这个张铭不是一般的人,你瞧瞧他那打扮,再看看他的那双手,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还能识文断字。

    “张兄弟,你帮我看看,这上面写的都是什么?”村长李明仁小心翼翼的从木箱子里子拿出几封信。

    因为受了潮,有几封信上面的字都看不清了,张铭随便捡了一封出来,看着上面的毛笔字眉头一皱。新中国成立以后共和国都使用的都是简化汉字,繁体汉字大多在香港、台湾等地方使用。眼前的这些繁体字通过简单的对照张铭到也能认出个大概。

    “李大叔,这是你儿子给你报平安信,说他现在很好,让你不必担心,等他月饷放下就寄回家里。”张铭推断这李明仁儿子八成是个当兵的。

    “好,好,张兄弟,您帮我们在看看其他的信。”

    张铭又找了几份保存较好的信在众人面前读了起来,这些信大同小异,大多是询问家中近况,或报平安的家书,一时村中但凡有家书的便纷纷送到张铭的手里,读信这种事对张铭也只是举手之劳,如果是写信那可真叫麻烦了,毕竟张铭还真的没有用繁体字写过东西。

    村民让张铭把这些家书读给他们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要说到代写家书,他们既没有纸,也没有笔。

    在养病期间张铭本想帮村民做一些,但李明仁每次看到都加以劝阻,“张兄弟,识文断字,哪里能让你干这种粗重的活,你要是不嫌弃就在这里好好休息吧。”

    张铭默默的将这份恩情记了下来,如果自己有机会在这社会出人头地,必定十倍报答,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

    什么事都不干,有时候也挺郁闷无聊的,不能总吃白饭,既然大家都叫他先生,那就做先生的事吧,张铭有空就把村里的孩子召集在一起,教他们识文断字,顺便讲一些通话故事,每天教村民的小孩子认几个字,在教导这些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再学习繁体字。

    张铭本来就不是安分守己的人,而且心里一直想着怎么报大恩,所以他的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发大财,怎么出人头地。

    去国外,那标准的四级中国英语,张铭想了想,就打消了这个不符合实际的念头。至于出去挣钱也不用想了,还是来一点实际的。经商做买卖,你有本钱吗?干力气活,就凭现在这身子骨。看到李二喜那黑黑的古铜色皮肤,张铭思索了一下,决定还是等病好再说吧。

    要说这村里的日子,大家都过的紧巴巴的,村民之间都相互接济的过日子,相对于这李明仁家生活还是不错的了,为了帮助张铭尽快的恢复,李明仁常常让儿子二喜到江面上打鱼。虽说生活在江边,可是打鱼是一件很有危险性地技术活。

    长江之上常常有外国兵舰使过,这些外国人(英国人)都不是好洋鸟。兴趣来了就用兵舰追着村民的小船,这些村民的船,说好听点是船,说不好听那就是几块破木板,运气好的还能从水里浮出来,运气不好的就再也上不来了。更可气的是洋兵们心头一热的时候会开上两炮,打上两枪。

    两岸的百姓敢怒不敢言,至于地方官府哪里敢管这事,对这些村民呼呵一番,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大清王朝至此又重获了太平。此时的张铭并不知道打鱼还这么的危险,毕竟他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没有经历过封疆旧社会的生活。

    在李明仁一家的悉心的照顾下,张铭终于又站了起来,有了气力他也开始帮着村民们干些农活来,可张善仁那会让他干这种粗重活,所以张铭多数的时候还是教孩子们识字,或者读信,而中午的时候,给村民讲几段后世从收音机和里听来的《评书》,村民的平常娱乐活动并不多,所以到中午或晚间休息的时候,大伙儿最大的乐子就是听杨洪森的说书。

    要说这张铭的说书还真不少,除了传统的说书,古龙、金庸的经典武侠小说纷纷登场,这些人听的如痴如醉,而张铭也渐渐的融入了李家村,成为村子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大兄弟,你是哪里的人啊,怎么知道的这么多。”近二个多月的相处之下,李二喜对张铭佩服极了。

    “我是hb武汉……”张铭本来想说自己是武汉人氏,但是想想这时哪里有什么武汉啊,新中国wh市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并而来了,“我是hb武昌人氏,早年读过私塾,后来一直在全国到处跑。如果没有二喜你,只怕我早就去见阎王了。”

    “大兄弟说哪里话。”

    “你也不要大兄弟前,大兄弟后了,我们年纪相仿,如果你看的起我,就叫我一声张兄哥。”

    “好,就依大兄弟。”说着二喜憨厚的一笑,挠了挠了头皮,“张兄弟……”

    杨兄弟,你每天早上打的什么拳啊!”

    “这是我们家乡的太极拳,如果你想学,我教你。”

    “这样好吗?”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又是我小老弟,没什么好不好的。”张铭没有多想,而李二喜却欣喜异常。每天早晨和晚间的时候都和张铭练拳。

    中华武术博大情深,门派众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的风俗,hbhnhb等地区的大部分人喜欢舞枪弄棒,习练拳脚。所习的武术套路,多是师徒或子弟之间传承,不传外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习练武术的群体逐渐减少,很多武术套路都开始渐渐失传,一些开明的宗师级武术大师,进一步打破门户之别,让更多的优秀武术套路能得以保留下来。在这种没有门户之别的武术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张铭并不认为把自己所学拳术传给李二喜有什么不妥。

    张铭当年练武时的确是一位好学生,但是说到教人,他却不是一位‘明师’。

    李二喜练拳充其量也只能是锻炼身体,好在张铭所学的可不只是太极拳,其对擒拿、格斗术,跆拳道他也颇为‘精通’。

    初始只有李二喜一个人跟张铭练拳,后来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和孩子们都跟着他练拳,一下子张铭就收了大小十几个徒弟。

    白天的时候帮村民干活,中午休息的时候说一段书,或者说一些后世的故事。晚上的时候,再教村民练拳强身。张铭发现没有灯红酒绿的大城市生活,没有现代化的电器设备,日子过的却比以往更加的充实快乐。

    ;

章节目录

重生之大革命时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司马开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司马开明并收藏重生之大革命时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