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起飘萍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
    端午节在明代是一个大节,人们非常重视。张府早在五月二号就忙活开来,今年难得三位老爷聚在一起,所以显得格外隆重。今天只不过是捡漏拾遗,看哪里有疏忽的地方而已。当然,这跟我们的张大公子毫无关系,万恶的封建社会有下人帮忙打理。
    张大公子在十八岁以前只有三件大事需要亲力亲为,读书、习武、吃饭。其他的基本都不需要他动手,当然如厕除外。
    有这样优良的后勤保障系统,所以张大公子在练武方面是非常勤奋的,纵使在刮风下雨的天气也风雨无阻。作为张家的嫡长子,他有自己独立居住的小院,当然这是他独有的特权。二弟浩杰就没有这个待遇,不过最近两年他基本上都是跟着张浩明一起吃住。
    “小杰,刀法是指刀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刀法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如猛虎一般。刀,“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远跳超距,眼快手捷”,并要求进退闪转和纵跳翻腾都要刀随身换,身械协调一致。所以你的气势要足,脚步移动要灵活,再来一遍。”张浩明纠正二弟浩杰的脚法,并且把用刀的要义解释给他听。
    说实话,后世张浩明很少用冷兵器作战。但他对军刺的使用比较内行,他是结合戚继光《辛酉刀法》、《武备志》以及俞大猷《单刀法选》中记载了对刀的用法和使用技巧,然后再向大伯张松荣请教,针对实战自己创造出一套刀法,充分利用刀法中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特点,取名血战八势。
    他使用的是绣春刀,这个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外形上综合了唐刀和少林梅花刀、单刀的特点。主要是轻巧,同时狭长略弯,便于携带和中距离攻击,所以外观风格上和苗刀、唐刀较相似。但是绣春刀只有刀脊是直的而刀刃略有弧度,不像唐刀是全直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双手使用,不仅利于步战,而且还适用于马战,一刀砍下,犀利无比的刀锋足可把整只马头砍断。
    另外为了适应将来的骑兵作战方式,张浩明做了一些改进。那就是打造一节铁棍,在骑兵作战时可以把刀柄加长,更有利于砍劈。
    当然,刀法讲究大开大合,有利于正面战场作战。但是对于执行一些特殊任务和狭小场所使用却不是太方便,所以张浩明在央求大伯帮忙打造绣春刀的同时,也把自己设计的三棱军刺顺便打造出来。
    独有的血槽放血功能,让大伯这个精与行伍之人也不经倒吸一口凉气,这要是被它戳中,不死也得剩下半条命。如果要是关键部位,那结果都不用想。虽然大伯张松荣对侄儿张浩明非常溺爱,但也还是告诫他万勿不可用于私斗,只能作为防身之物使用。
    张浩明自然满口答应,大明王朝虽然乱世将临,但是在波城这个地方,他还认为是用不着的,这是特意为满清鞑子而准备。
    “大哥,二哥,浩洋大哥来看您们了。”远处传来小妮子浩英仿佛绕口令般的清脆叫声,昭示着小公主大驾光临。
    “二弟颇有古人闻鸡起舞之风,每日勤学苦练不止,为兄佩服。”不等二人有所反应,二伯的独子他们的堂哥张浩洋抱着小公主浩英施施然走进小院开口说道。
    “大哥好。”张浩杰干净利索的行礼打招呼。
    “浩洋也跟我们一起锻炼吧,你看年纪轻轻都有一点小肚子了。”许是自己原本真实年龄比堂哥浩洋大的缘故,张浩明私底下一直都是叫堂哥的名字。
    “愚兄可是有自知之明,受不了这份苦,再说也坚持不了。你们赶紧洗漱一番,我们一起去拜见祖母。”张浩洋笑呵呵的自嘲,他性格乐观开朗,跟几个弟弟的感情都非常好。
    “那你们稍等一下,我们马上就来。”
    张浩明拉着二弟浩杰的手跑到后院,从水井中提起一桶水迎面冲下,瞬间有些温热的井水透体而过让人舒畅无比。晶莹的水滴挂在张浩明健壮的身体上,迎着清晨的一缕阳光闪闪发亮。二弟兴奋的提起井水学着大哥的样子,高兴得不亦乐乎。
    一旁十七岁的书童来顺非常有眼力,递过散发着阳光清新味道的毛巾给两位大少擦身。张浩明微笑着说声有劳了,自顾边擦边走到卧室梳妆打扮换衣服。
    原本生母赖氏想要物色一个聪明伶俐的丫鬟服侍心肝宝贝,被我们的张大少爷义正言辞的给予拒绝。实在是不习惯啊!这个作为后世自强自立的特种战士,接受组织的培养和教育这么多年,如何能够自甘堕落。
    更何况他才十八岁,要知道在如今这个年代,贴身丫鬟可是还有兼职通房丫鬟的作用,这在大家族里并不少见。虽然每个穿越人士都渴望这种富家子弟的纨绔生活,无奈我们的张大少爷可是少有凌云之志,立志驱逐鞑虏,所以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忍痛割爱。
    爱子心切的赖氏无奈之下只有委曲求全,让外府管家张运回之子张来顺充当书童照顾自己的宝贝。
    张浩明唇角挂着浅浅的笑意,对这幅长相他非常满意。不羁的双眸蕴着无穷的吸引力,挺拔的鼻梁,星剑的眉。穿上蓝色的秀才长袍,带上四方巾,如果再配上一柄鹅毛羽扇装装逼,那绝对是一个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的高级谋士模样,任谁也无法想象宽松的秀才袍下蕴藏着一副爆炸似的身体。
    祖母罗氏正指挥着几个妇人包粽子,远远的看见孙儿、孙女过来请安,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丈夫过世得早,她寡居多年一手把三男两女拉扯大,虽说有些祖产,可是也是殊为不易。如今张家开枝散叶,孙辈有五男三女,唯一遗憾的就是老大松荣没有所出。
    “祖母好。”在张浩洋的带领下,大家齐声向老人家问好。
    “好,好,好。”老太太笑得脸上的皱纹都消失不见,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香包,按照长幼顺序一个个亲自给孙儿、孙女带上。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用碎布缝成,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张浩明知道这是当地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戴香包、喝雄黄酒,还有远嫁外地的几个姑姑也要携带女儿回娘家,俗称“归宁”。可以说,对张家来讲端午节比春节团圆的人数还要齐。
    张浩明非常喜欢这种节日氛围,身边都是浓浓的亲情。如果可以,真想永远这样,只是不知后世的父母亲和战友他们怎样,在这样的佳节,是否有人为他牵肠挂肚。一瞬间,张浩明泪流满面而不自知。
    “大哥,你怎么哭了。”怀里的六妹浩英用小手抹去张浩明的眼泪,看她情形小嘴一扁就要哭下来。
    “没有,大哥起先眼睛被沙子迷住,现在好了。”张浩明擦干眼泪,望着其他兄弟关切的目光,心里暖暖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战火马上就要来临,珍惜眼前保护好家人才是他的职责,一味的缅怀过去于事无补。
    端午节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的好日子。作为张府的少爷小姐们,自然不用为每日的闲杂琐事操心。因此吃完早餐以后,一群人大大小小浩浩荡荡在县城闲逛。
    不同其它地方乱世来临的景象,波城县作为江南地区的产粮县,虽说谈不上什么富足,但是人们的生活还比较安定。因为端午节的缘故,街道两边的茶楼,酒馆,作坊基本歇业,但是街道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在营业。波城县的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如果张浩明不知道历史,初来乍到这个年代,还以为是盛世来临。
    作为久居当地的大家望族,张家在公益事业方面一贯做得比较好。像什么修路,捐学,庙宇修建,灾年的赈灾等等,所以张家在当地名声不错。加之县城不大,路上打招呼之人络绎不绝。
    张浩明的心态非常平和,他有种徜徉在历史长河当中的感觉。可惜相机没有制造出来,不然他想把这些全部拍照留念。
    ;

章节目录

铁血续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故土难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故土难离并收藏铁血续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