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起飘萍
    既然不是太平盛世,难免会有些不和谐的景象。张浩明发现街头上多了许多衣裳褴褛,拖家带口从中原之地沿路逃难的民众在乞讨。
    其实这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张浩明来到这个年代的十年间,明朝廷借口辽东战事紧急,大量向人民加派“辽饷”,后又有各种名目的附加税。而且无论水旱天灾,土地肥瘠,一概按亩征银,再加丁口税,滥派差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赋税和徭役也不断加重。在土地日益集中和赋税徭役日益加重的过程中,就使得许多中原地区的贫苦农民,连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也不得不抛弃,纷纷加入了流民潮的行列。
    从父亲的朝廷邸钞中张浩明得知,单单山西流亡的流民就不下十余万户。而全国流民的数量几至二百万户。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由于农民外流,使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而外逃的流民,也构成了明代社会不安定的一大因素。
    波城县作为入闽第一站,是流民首先修整停顿的地方。可是波城作为一个小型的农耕县城,根本无法容纳大规模的流民。所以官府的做法往往是驱赶他们继续南下,这其中就避免不了血腥手段。
    每每听及此事,总让张浩明的胸口堵得慌。他已经尽力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家里的庄园使用流民耕种,无奈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尔等贱民给老子滚开,这大节日里的也不让人安生。”几个县城的衙役挎着腰刀,正用力的驱赶街道四周的流民,一些躲避不及的流民被打得头破血流瑟瑟发抖。
    张浩明叹了口气,无奈的摇摇头走上前去拱拱手,“几位大哥算了吧,都是苦命人,这大过节的,且让他们安心片刻,留待节后再做计较如何?”
    几个衙役看见是张家的长公子,不敢怠慢。作为当地的地头蛇,别看他们在百姓面前人五人六,可是对于城里谁能惹谁不能惹,他们是一清二楚。其中一个班头的模样的衙役朝张浩明抱拳鞠躬行了一礼,“小的王六,忝为他们的班头,见过张大公子。好叫张大公子得知,我等是奉王知县的命令,务必把他们驱走,以免影响县城观瞻,破坏节日氛围,不然这大过节的谁愿意做此等事情啊!”
    说完他也叹了一口气,都是有大有小的人,看见流民的惨状,他们也都心有戚焉。
    张浩明揉揉脑袋,再次叹了口气。估计自己是史上最窝囊的穿越人士吧,连一些流民都安置不了。说起来我们的张大公子只是表面光鲜而已!
    至今天为止,张大公子只有每月二两纹银的例钱是属于自己的,其它的则要靠卖萌或者撒娇从长辈手中拉赞助。可就这,已经在族中落下花钱如流水的差评。他们这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啊!张大公子时常忍不住仰头长叹,愤愤不平。
    虽然知道这些流民很棘手,可是看见他们的惨状,张浩明过不了自己的良心。算了吧,看见的能帮就帮,其他的也管不了这么多。其实这是根本性的问题,是一个国家体制出现问题,张浩明知道自己这样做只是治标不治本。
    “麻烦王班头帮我把流民聚拢一下,统计有多少人,看是否能够帮到他们?”张浩明知道自己年纪尚幼且没有官方身份,要约束这些流民恐怕力有未逮,而这些地头蛇正合适。
    “公子高义,这些流民碰到您可真是他们的福分。”王班头知道眼前这位可不是信口开河,类似的事情已经多次发生。这对他来讲也减少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因此他还是乐意效劳的,更何况还卖了一个人情。
    “二弟,恐怕叔叔又该责备与你,想好说词了没有?”张浩洋手搭着张浩明的肩膀,似笑非笑的朝他说道。自己这个堂弟什么都好,就是心慈手软。不对,应该说太理想化,总想着帮助这些流民,为此其他分支的族人颇有微词。就连叔叔也多次告诫他下不为例,可是每次碰到依然如此。
    “不然怎么办,看他们这个样子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先把他们解决再说吧。”张浩明揉着头苦笑连连,说词?自己哪里有什么说词,无非又是要仗着父母亲对自己的宠爱,拼着挨一顿骂,强行把这件事情解决而已。
    “可是你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总有一天没办法消化,那时又该如何?难道到时候你就死心不成?”张浩洋步步紧逼锲而不舍地追问。他明白自己的堂弟心很大,也聪明,可是就怕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了解事情的本质。
    是啊,解决得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全天下的难民千千万万,核心的东西没有解决,自己这是本末倒置啊!不,应该说是思路出现错误。自己来到这个世上承平太久,读书读傻了,忘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难道不知道这些难民可以帮自己创造多少财富,从而实现双赢的模式,再用这种方式解决更多的流民,如此良性循环自然形成。这些流民不知道做什么,难道你也不知道做什么吗?那领先四百多年的知识和见解,难道仅仅局限在知道历史大势上?张浩明啊张浩明,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猪头啊!那么自己要做的只是……
    想清其中关节的张浩明神清气爽,朝张浩洋笑眯眯的说道:“感谢大哥对小弟的指点,我知道该如何做了,谢谢!”
    一旁的二弟张浩杰一直担心的观察着自己的亲生大哥,看见大哥脸色由阴转晴并且说自己已经想通,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实践证明只要大哥想明白的事情从来没有错过。只不过他眼珠子一转,玩心顿起忍不住打趣道,“哥,我可是很少听见您叫浩洋大哥啊!这算不算太现实啊!”
    一旁的几个兄弟听了放声大笑起来,三弟浩宇也跟着起哄,“没错,二哥就是现实。”
    张浩明嫩脸一红恼羞成怒道:“你们几个想造反是不是,小心回去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众兄弟再次哄然大笑,连张浩明也不禁大笑起来,有兄弟在真好。
    “启禀张公子,目前市面上的流民老老少少计有216人,其中青壮136人,您看?”王班头一脸的谄笑向张大公子汇报着。
    如果在起先没有想通之前,张大公子一定又要纠结人数怎么那么多,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嘛,多多益善。
    “辛苦王班头和弟兄们,带兄弟们喝一顿吧,还望不要嫌弃。”张大公子从怀里掏出五月份刚领到的二两例钱递给王班头。嘴上说得风轻云淡,心里都快滴血,这个月不知道要向那个长辈化缘,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无钱啊!
    可是这个钱又必须花,主要有二点,其一是大明朝的官员工资非常低,如果没有外快这些人养家糊口都困难。像他的父亲,堂堂的一府同知,正五品官员,每年的俸禄192石大米,折合每月16石,估计供养他每天的小酒都够呛。其二,权利办大事好用,但如果小事则是钱更来得简单快捷。这些人都是地头蛇,今后打交道的日子长着呢。
    “这如何好意思,哪能让张公子破费。”这要是别人王班头早就二话不说揣入怀里,这种事情做多了,可是这是张同知家的公子,那可是顶头上司的上司啊!
    “必须的,这大过节的兄弟们都不容易,拿着。”张浩明假装不悦,一副不拿就看不起张大公子的模样。
    “那我就替兄弟们谢谢张公子,今后有用得着小的通知一声就成,我带公子过去给那班贱民训话。”王班头不敢和张大公子称兄道弟,只有义薄云天的说道。心里却在想,别看人家年纪小,可是不愧是大家族里出来的,这人情世故门清,今后他交代的事情可要办利索,少不了好处。
    “大家听好了,你们上辈子都做了许多善事,碰到张公子这等慈悲心肠的大善人,这是你们的福气,下面我们请张公子讲话。”王班头大声朝流民嘶吼着,或许知道张大公子要用他们,脸色比之前也好看了许多。
    看着下面流民衣衫褴褛,蓬头盖面,脸无血色,有些老人和孩子还打着赤脚。张浩明心里有些恻隐,但更多的还是愤懑。千百年来华夏王朝替换,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己一定要夺取最高权力,自己一定要改变这种状态。
    “我们张家需要雇用一批人手,愿意留下的跟我走,不愿意的端午节后继续南下。”张浩明言简意赅,三言两语把话说清楚。
    ;

章节目录

铁血续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故土难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故土难离并收藏铁血续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