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起飘萍
    二伯朝大哥张松荣和三弟张松夏说道:“明儿这番计较确实不错,各方面都考虑得比较妥当。特别是护卫队的事情刻不容缓,如今不是太平年间,山贼匪患横行,屠村灭户之事时有发生,不可不虑啊!”
    “不错,这可关系到全族上上下下两百多号人的性命。听说西北和中原地区叛贼如火如荼,有些大家族都无法保全,我们确实得未雨绸缪一番才是。”大伯张松荣目露忧虑,国内的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哥一生戎马生涯,熟读兵法韬略,这组建护卫队的事情便您来负责如何?”张父身为族长,关系全族安危的事情自然不敢托付给张浩明一个小年轻,虽然长子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他的优秀。
    “好,以我为主,明儿帮我打打下手。三弟有所不知,明儿的身手在我之上,对武事的了解更是让我甘拜下风。唯有太过年轻,我怕他威望不足难以震慑诸人。”大伯张松荣当仁不让满口应承下来。但是还是把张浩明拉扯进来,他可是清楚自己这个侄儿的厉害。
    “行,这个您看着办。今晚我们找个时间再商议明儿提的事情,先出去吃饭,别让大家等急了。”张父一言决定下来,因为儿子的计划已经拖延不少时间。
    端午节是个大的节日,下午已经选定吉时祭祖,这是不容错过的事情,否则就是对先人大不敬。
    中午吃饭的人数老老少少有将近三百人左右,这是其他旁支也有人参加的缘故。张松夏作为族长,带领两个大伯和张浩明作为主家三十桌走了一遍,基本上宴席也就结束。几个人匆忙之间随便吃点东西,立马开始准备接下来的祭祀大典。
    宗祠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张氏祠堂始建时为三进八扇一后院,规模较大,宽23米,深43.8米,占地1008平方米。外墙为砖石结构,内为木质结构的宫式斗拱建筑。祠内大厅之彩绘、浮雕、镂雕等十分精致。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栋梁、斗拱、门窗雕刻精美。
    万历42年,张父接过族长的位置又重新扩张装修。在祠堂前增加了200平方的前院,使整体布局更加大方得体。
    正殿供奉的是张家历代祖先,并有张家族训,全文如下:“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贼。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务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解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而祀吾茔乎,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戒石具左,朝夕诵思切记切戒。
    宗祠祭祖女性是不准入内的,即使是张浩明的母亲张父的原配也是如此。所以吃饭的时候有近三百人,可是参加宗祠祭祖只有二百多人。
    张浩明神色肃穆跟几个兄弟站在长辈的后面,听着族中长者抑扬顿挫向先人汇报工作,脑海里却是在翻滚。
    不错,这就是汉家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的原因。相同的文化,相同的祖宗,流淌着相同的血液,这就是老祖宗问什么会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自己不能容忍,也绝对不允许外族来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要采取主动,把一切有可能的东西消灭在萌芽当中。
    “如果有100%的利润,有人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有人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有人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其他的距离我们太遥远,我只说如果我们有这么大的生意和财富,叶氏家族会如何做?城里的西厂、锦衣卫会如何做?”张浩明脸色严肃,神情激扬向族中旁支二叔公和三叔公问道。
    因为上午的事情关乎整个家族的利益,张父作为族长,晚上便把族中主事之人叫过来一起商议,顺便把族中其它一些事情处理一番。
    会议开始很和谐,像什么组建护卫队的事情大家都没有意见。只是听说今后要让部分族中子弟到一些岛屿上,两位老人不同意。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千百年来非常严重,如果不是到了绝境,没有什么人愿意离乡背井。
    “二叔、三叔,明儿说得有道理。目前我们还没有实力与他们抗衡,如果他们要求利益均沾,我们是答应还是不答应?甚至如果他们使用一些下作手段,我们又该如何?”二伯出发点非常实际,朝两位叔父缓缓的问道。
    虽然不愿意承认,可是张家在波城和叶家还是有一段差距。过去的历史不讲,现在叶家的族长叶炳祥官居南京礼部侍郎一职,虽说没有实权,可是官阶品轶却比张松夏高。其二弟叶炳秋也是sx县卫所千户。
    在明朝,家族势力虽说没有达到汉唐大家门阀的高度和广度,可是如果有人组织起来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特别是一些大家族,除了朝中有家族子弟为官庇护,其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容小觑。
    张家如果要在波城县有番作为,叶家是一道必须逾越的坎。事实上,两家明争暗斗几十年,大多以张家告负隐忍为终。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财帛动人心啊!两位叔公虽然年纪大可是还没有糊涂,就是牵挂子孙的缘故。对他们自己反而无所谓,70多岁的高龄,已经没有多少时间。
    “也好,树挪死,人挪活。想我张氏先祖也不是世居波城,却也成就一番兴旺景象。家族的未来由你们年轻人决之,我们老人家就不过多插手干预,只要你们秉承张家祖训,每日三省吾身即可。”二叔公年纪虽大,并不迂腐古板。听到侄儿张松奎言道财富利益,明白这是关系到张氏家族未来大计,意气用事不得,索性把发言权交出。
    张浩明听了心中暗自佩服,老人家并没有倚老卖老胡搅蛮缠,这就是他留在张家没有选择单干的原因。除了直系家人对他满满的爱意,最重要的就是张氏家族团结,没有其他大家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才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并且崛起的一个先决条件,借鉴到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张家绝不成为财富的奴隶,必秉承张家历代先祖遗训,达则兼济天下。”张松夏作为族长,面对家族的长者作出表态。
    作为大明朝正五品的同知,饱读历代先贤哲言。目睹大明内忧外患,国内盗贼横行,民众流离失所,到处饿殍遍地,张松夏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寄情于诗词歌赋清酒一杯,聊以度过余生。
    可是长子张浩明的所作所为以及一番规划布置,却让他的心中隐隐有一丝期待。如果操作好,张氏家族必定兴旺发达,这大明江山或许也还有救。
    “明儿,你再向长辈们讲讲水泥是怎么一回事?”上午听完长子对玻璃制造的介绍,那么这个水泥或许也值得期待。
    至于对张浩明来讲最为关键的铁器,张父却自动把它忽略,估计无非就是一些新意而已,不足为奇。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理解中的铁器和张浩明口中的铁器有着天壤之别。
    “孩儿研发这个水泥的作用是取代现在的三合土,主要是使用方便快捷,成本低廉。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然后喂入窑中煅烧成熟料,再将熟料加适量石膏,磨细而成即可。而具体使用是这样……”张浩明这回没有卖什么关子,直接言简意赅把水泥的作用和制造方法说出来。
    “明儿,这水泥的使用就这么简单?”二伯压抑内心的激动,只是声音还有几分急促。他是商人,而商人对商机的把握最为敏感,这其中蕴含的商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要知道现在的建筑有多麻烦,城墙、台基往往是夯筑的。夯土是一层层夯实的,结构紧密,一般比生土还要坚硬,而土色不像生土那样一致,并含有古代的遗物,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分层,上下层之间的平面,即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窝,夯窝面上往往有细砂粒。其坚固程度自然不能与现代的混凝土相比,历时久了便可能风化、坍塌。
    至于三合土就更让人无语,用河底泥、贝壳粉、鸡蛋清、糯米汁、树胶五合一。然后还要掺入一点桐油和糯米浆,主要是起黏合作用,相当于混凝土里面的水泥浆。材料搅拌完之后,把它们堆在一个正方形的模子里,要用木槌反复地敲。这主要起到凝结固化的作用,要拍到表面光滑为止。所以说,这种方式一般的平民百姓还真没有几个人可以使用。
    “是的,伯父,就这么简单。”张浩明淡然一笑,他知道以二伯的眼光一定可以看出其中门道。创造改变生活,何况是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产品。
    张父眼神半闭半合,心里却在思虑如何对长子的使用。才智不必说,就是担心他年纪太小,心性不定,影响学业。
    ;

章节目录

铁血续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故土难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故土难离并收藏铁血续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