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渠梁感到很有必要同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见上一面:
    “景监,明日,你就带着那个年轻人,叫梁元对吧,对,叫他来见我,我相信,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啊。”
    “诺。”
    景监回到府上,正好看到梁元和梁二现在门口避雨。
    “你们怎么在这里?”
    “方才出去转了一圈,景大夫,这次如何?”
    梁元没有回答景监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明日,你和我去见国君。”
    梁元立刻笑了:“我就知道会是这样的。”
    “我不明白,你与国君差不多大的年纪,怎么会有如此深刻的说法。”
    “哈哈哈,这个不可说不可说。”
    随后,景监三人一同进了府中。
    梁元也不是不说,实在没法告诉告诉景监啊。
    因为那是他在书中看到商鞅反驳甘龙说的话。
    他只是算了算时间,这个时候,朝中的守旧派一定正在鼓吹守旧思想。
    秦孝公肯定正在为此头疼,所以梁元才告诉了景监那段话。
    为的便是为秦孝公找到一条反击守旧派的理论,让秦孝公减压,迅速赢得他的好感。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不知道此时还不是商鞅的公孙鞅,现在在做什么?
    有人笑就有人哭,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
    对于卫国公子公孙鞅来说,近二十年却是让他倒霉透顶了。
    原本各方面都很优异的他,却因为在卫国找不到伯乐,变得十分难受。
    公孙鞅的苦闷心情,丝毫不亚于后世那些学富五车,十年寒窗,身怀报国大志,到头来却金榜无名的失意书生。
    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公孙鞅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的出身。
    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就是说,只有国君的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国君大统。
    庶子就算比嫡长子早出生几年,再有满腹经纶,也是无缘君位的。
    很不幸,公孙鞅正属于这样的尴尬情况,只是卫国国君的一个庶子。
    庶子也罢了,偏偏公孙鞅还生在朝堂中充满猜忌防范的卫国。
    由此,他一开始便找不到施展抱负的舞台。
    公孙鞅并不稀罕国君的大位。
    他只是想要得到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才智,谱写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以便让自己的祖国卫国变得强大。
    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公孙鞅比谁都更清楚。
    身处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的时代,弱肉强食就是这个时代的唯一规则。
    残酷的生存淘汰法则!
    出身贵胄的公孙鞅,耳闻目睹了卫国日渐衰落的残酷现实。
    也见证了身为卫国国君的君父安于现状碌碌无为的落寞与无奈。
    身为卫国公室一员的公孙鞅,实在不甘心自己的祖国成为列强砧板上的鱼肉。
    公孙鞅自懂事以来,便寻找着让国家强大的办法。
    他自信他找到了。
    他从法家刑名学说中找到了让一个国家迅速富强起来的方法:实行法家治国,废除世卿世禄,无功者不受禄;奖励耕战,只有立功者方能得利……实质是将本国蛀虫的蛋糕和别国的蛋糕,让没有蛋糕或能立功的人来吃。
    他也自信自己能够担当得起挽救日渐衰落的卫国的重任!
    他不止一次地想,如果自己能够登台执政,成为左右卫国命运的主宰者,一定能大功告成。
    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改变卫国频临被列强蚕食的命运。
    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是让他屡屡碰壁,让他徒唤奈何!
    因为不是嫡子身份,他无法成为国君。
    那也行。
    他希望辅佐国君,或者辅佐某一位执政大臣也行。
    只要有舞台让他施展就可以让他满足。
    为此,他到处兜售自己的变法强国之策。
    但,无一例外,都遭到卫国君臣们的冷遇。
    公孙鞅的变法之策,要求贵族们放弃自己的封地,要求无功者不受禄……
    这严重损害了卫国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他们怎么可能让公孙鞅拿走他们的蛋糕,让平头百姓去分呢?
    公孙鞅在卫国游说十年,一事无成。
    公孙鞅蹉跎十年,人也快要步入中年了。
    最后,公孙鞅又去找君父做了最后一次游说,仍是迎来当头一棒:
    “你小子哪里是想强国?你是巴不得让咱卫国早点折腾完吧,你一个庶子,成天讨论国事,是想干什么?谋权篡位吗?”
    公孙鞅第一次感到惊悚,感到脊背发凉。
    也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了,不彻底打破旧世界,便无法实现变法图强的理想。
    但要想打破旧世界谈何容易?
    公孙鞅决定等待时机。
    卫国是待不下去了。
    公孙鞅已经引起了贵族们的憎恨,一旦与自己血缘关系疏远的新君继位,必将性命不保。
    公孙鞅只好离开卫国,离开自己的家园。
    这是他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公孙鞅告诉自己,真正属于你的人生舞台是在不久的将来!
    请相信,上天早就为你悄然安排好一切,眼前这点儿挫折,不过是你迈向辉煌进程的小插曲罢了,你不必太在意。
    公孙鞅志向不灭。
    他又来到魏国,投靠在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
    本来打算做出一番成绩,却不想在魏国也是遭受打击。
    公叔痤多次向魏惠王举荐公孙鞅的才干,都被魏惠王拒绝了。

章节目录

大秦:我的辉煌从商鞅变法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燚眼万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燚眼万年并收藏大秦:我的辉煌从商鞅变法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