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站在沈三边儿上,左瞧瞧右瞧瞧,没见着沈忘言。
    你们家祭祖,少爷都不用在的么?
    沈三愣了一下,然后有些尴尬道:早上我去请过一次少爷,发现他没待在房里,也不知道人跑哪儿去了。老夫人说了,他不想去就不用喊了小姜小姐,你知道我们家这些事儿,少爷和老夫人不和也不是一天两天,不一起祭祖没准也是一件好事。
    宝乐听了,认真的点点头。
    沈三又道:虽然少爷这一脉单传,但家里旁系的人多,陵园里葬着的大多都只与本家搭的上一点关系。所以每年祭祖,大家都是自己祭自己的亲人,只是由老夫人组织开陵园大门而已。等下,小姜小姐你只管跟着我走,我领你过去祭拜。
    啊?小姑娘懵了一下,我也要祭拜么?可我又不认识你们老沈家的祖宗们。
    沈三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只是高深莫测的瞥了她一眼。
    沈老太太站在队伍的前方,手心朝上,抬了抬胳膊。
    老胡一声高喝拖长了尾音,在空旷的山间回响:起
    陵园前的那扇雕花黑铁门被两名壮汉,一左一右向里推开。而后人群耸动,私语声此起彼伏。夏末的南京,毫无征兆的,天空飘起了绵绵细雨,仿佛老天爷也在与准备前往祭祖的沈家一道,寄托着无限的哀思。
    幸好事先准备充分,沈三举起手中的黑伞,遮在自己与宝乐的头顶。他们排在靠前的位置,等沈老太太入园,没一会儿就轮到了他们。宝乐以为他们要跟着沈老太太去祭拜沈家的先祖,结果入园走了一段,沈三就掉头,带着她去往另一个方向。
    沈家的陵园,外面环绕着一圈,地势比较低,墓碑耸立,挨的比较紧,是给远亲准备的。
    再往里走,就是沈家世代家主的墓,每一座修的都格外精致。古人对于墓葬要求极高,要有自己的墓室、墓志、陪葬品和祭堂,甚至还要符合当时的朝代特色。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墓,也正好对应了历史上的盛世,如唐宋时期的家主墓葬。近现代不兴这些了,但毕竟是家主,排面还是要有的。与外面联排的墓碑不一样,家主墓大多独立建造,地处较高,风水绝佳。
    山腹靠里的一圈便是家主墓,与外面的那片中间有一条山间自然形成的沟渠相隔。
    宝乐他们要去的,便是比家主墓还要靠近山腹的一片。这里比外面的家主墓群还要偏僻,也因为这个原因,周遭格外安静。除了平日打扫的人,这里几乎不会有人来。
    奇怪的是,这一片的墓地,立了上百个墓碑。但一眼扫过去,大多数墓碑都没有刻字。
    这一百多座墓碑,皆为无字碑,亦不知是为了祭奠何人。
    一百多座墓碑中,沈三熟门熟路的找到其中一座,朝宝乐招了招手。小姑娘瞧他从包里,一件件的拿出祭拜的用品线香、白烛、银钱、各式供品,还有一束刚采下来的菊花。他将墓碑上枯萎的花束收起,将手中的鲜花放到原本的位置,之后他又用毛巾沾了清水,简单擦拭了一下墓碑上的灰尘。
    宝乐在他做这些的时候,慢慢走了过来。
    大多数墓碑都是无字碑,但沈三擦的这个不是。墓碑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因为经常有人维护,即便过了百年依然可以看清。上书姜氏长女兰舟之墓。立碑人,友沈月筝。
    小姑娘大为震撼,她刚想开口,只见勤劳的沈三又开始擦拭隔壁的墓碑。
    旁边的墓上写着姜氏次子兰玉、姜氏子媳合葬之墓。立碑人,友沈月筝。
    再旁边的墓上是姜氏三女兰汀。立碑人,友沈月筝。
    光是看到这些墓碑,想起之前梦里的场景,小姑娘难过的想要掉眼泪,虽然控制住了,眼圈却是红了一圈。沈三打扫完墓碑,回头瞧见这丫头傻站着,咬着嘴唇,一副随时就要哭出来的表情。
    沈三赶紧劝她:哎呀,小姜小姐你别哭,给天上的长辈们看到会难过的。
    小姑娘猛地吸了吸鼻子,先去自家太奶奶的墓前磕了个头,等拜完了,又依次给太姨婆还有太舅爷一家也拜了一拜。白烛新燃,即便有些小雨,烛芯也依然挺立。
    为什么宝乐开了个头。
    为什么姜家的墓园,竟然建在沈家陵园中?
    沈三自然知道她要问什么,自觉回答道:这一百多座墓啊,相传都是老祖宗立的,哦就是墓碑上这位友人,沈月筝老祖宗。姜家出事后,他一个人从姜家老宅的废墟里,为他们一个个敛骨立碑,足足忙了一个多月。这些墓碑的主人,大多都是姜家的死士,无从得知姓名,所以墓碑上便什么也没写。唯独姜家这几位少爷小姐,老祖宗都亲自在墓碑上刻了字。
    据说当年也是一位姜家的后人,在故去前恳请老祖宗这么做的。不过即便他不要求,想必老祖宗也会帮忙。老祖宗生前常说,姜家是为了这个国家才落得这般地步,别人不知道就不知道了,但我们的后人得铭记着。
    沈三说完,瞧见宝乐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的像个泪人儿。
    哎呀小姜小姐,说好了不许哭的!
    --

章节目录

黄泉引路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绾绾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绾绾兔并收藏黄泉引路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