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做个文学家是许多人少年时代都曾有过的梦想,尤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那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从大山里出来的孩子,对作家有着极其神秘的幻想。这种幻想,在我十五、六岁读中专的那两年里,变的十分强烈和痴迷,当时甚至打算一辈子要为文学而奋斗终身了。
    当时,文学有着极强的轰动效应。记得有几部小说,像刘心武的班主任、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张贤亮的灵于肉等,开启了人性解放的先河,并深深的震撼了我们还很稚嫩的心灵。儒和钰还有我在班里,被并称为文学“三痴迷”儒小小的个子,长的十分单薄,脑子却特别的聪明,就睡在我的上铺。他喜欢中国的古典小说,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爱不释手,尤其是水浒传,一百多回的题目能倒背如流,里面的许多故事,也讲的绘声绘色。钰个子中等,说话有些结巴,脸色有些灰暗。他对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情有独钟,最推崇的是复活,一部百万字的小说基本上能背下来,并且时常把小说里的话挂在嘴上。我则对中国的古诗十分着迷,拼命的往笔记本上抄,两年下来抄了几百首,以七言绝句居多。
    由于喜好不同,因此不免发生争论。一到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我们仨就聚集在一起,使劲地争吵。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是不欢而散,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在争论的同时,大家还偷偷写起了小说和诗歌。儒用的是古典章回式小说的模式,语句中夹杂着许多之乎者也;钰则模仿托尔斯泰的语言和叙述风格,句子长得不得了;我写古诗,虽然对格律诗和词牌名一窍不通。那时侯,我们三人都起了自己的笔名,都把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两句诗当作座右铭,真觉得离当文学家只有一步之遥了。
    记得那时候,学校的图书馆是我们三个常去的地方。一到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就抢着跑到那里,从管理员手里借到自己喜爱的书,拼命的阅读。记得后来,我们还一起到校外的图书馆办过借书证。每到周日,就泡在那里,有时会整整呆上一天。我们还常常攥着父母给的极少的钱,在新华书店里转来转去。每到碰到喜爱的书,总是有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想买又苦于囊中羞涩。毕业时,儒买了一本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送给我。我也买了一本书送给他,已经忘记什么名字了。那时,书是我们唯一想买的东西,是最有价值和最珍贵的。中专两年,在那缺吃少穿的年月,馋人的肉火烧一次没有买,衣服一件没有买,而书却买了好几本,说不清到底为了什么。
    然而,那毕竟是少年时代的心血来潮。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后来谁也没能成为小说家和诗人。钰两年后患白血病,带着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拜和景仰,提前与他的老师会面去了。儒后来从事金融管理,现在在某滨海城市,当上行长了,听说已经长得又高又大,完全和那时判若两人了。已近不惑之年的我,虽然从事过多年的机关文字工作,但至今在文学上也没有什么成就。
    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对文学充满梦想的岁月。

章节目录

存忠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存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存忠并收藏存忠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