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179

    学习的邓萧, 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

    他微微皱了皱眉头。

    这本是个崇尚英雄的年代, 可随着外来思潮的冲击,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微妙改变。

    现在,无论是报纸上还是广播里,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宣传开始弱化了, 发家致富、个人奋斗被大力提倡起来。就连社会风气都受到了影响,不良习气也再次抬起了头。

    对此,他有些困惑,也有些迷惘。

    以往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了,而新的秩序尚未形成。

    一切都显得匆忙而紊乱。

    听元元分析,这种变化将会持续下去,所有的人都得跟着改变,否则就会跟不上形势发展,最后被时代所抛弃。

    在这种思潮的涌动下,连队里的生活照旧,职工们依然按时上下班。

    当然也有例外的,那些包地的家属们,即便到了下班时间,还是喜欢逡巡在田间地头,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耕作着。

    而知青们,还在苦苦等着消息。

    可外界传来的,只有南方知青、北大荒知青大批返城的消息,支边青年就像被人遗忘了一般,在南部边疆这片大农场里悄无声息。

    有的人灰了心。

    有的人还在蠢蠢欲动。

    有的人加倍从沪上淘东西,什么花衬衣、□□.镜、口香糖、香烟、牛皮鞋、手表、画报、磁带、录音机,什么流行就搞什么。

    这股时髦风潮,还刮进了学校。

    几个女老师也先后烫起了头发。

    后来,就连班主任宋老师也一改往日清汤挂面的形象,烫了个童花头。

    星期一,她来班里上课时,让同学们吃了一惊。

    烫了头发的宋老师,看着柔和了许多,脸上泛着白光,笑容也不那么生硬了。就连补课的时候,也没那么凶了。

    黎元元心说,一向简朴的宋老师都变了个样子,可见这股时髦风潮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外表,还有思想观念的转变。

    上个月,教音乐的李老师终于回到了沪上。

    听说,回去后在街道小工厂里糊火柴盒。可即便如此,还是引得知青们一片羡慕。因为现在能拿着调令回城的,都是有门路的家庭,也是能上户口的。

    虽然,这番折腾失去了很多。

    可同时,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回城,始终牵挂着无数知青的心。

    可在这西部边陲,一切都变得那么遥远。

    等待,继续等待着。

    失望与希望交织着。

    渐渐的,一部分知青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而一部分知青却在继续发出声音,号召动员,做着有朝一日返回沪上的美梦。

    *

    进入六月之后,天越来越热了。

    沙枣林带,已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这时,沙枣花已经凋谢了,香气也淡了许多。可沙枣已经开始结果,小小的,青青的,一串一串爬满了枝头。

    每年这个时节,稻田里是水汪汪地一片。

    机器插下的秧苗已经长到了一尺来高,同时芦苇、稗子草、野棵子等乱七八糟的杂草也“嗖嗖”地蹿了出来,与秧苗争抢着养分和生存空间。

    要想秋后有个好收成,就得抓紧时间除草。

    于是,一年一度的“拔稻草”又开始了。

    大田班的职工们,都戴着草帽、挽着袖子、穿着长筒胶鞋下了地。

    在水田里,齐刷刷地站成一排,弯着腰,撅着屁股,两只手一起开动,一棵一棵地拔着稻草。

    这一趟下去,这一块稻田基本上就干净了。

    而田埂上扔满了各色各样的杂草,被太阳晒得蔫蔫的。下班前,班长还得派人去归拢起来,送到地头,以免杂草又死灰复燃。

    拔稻草也是定了任务的,一天要收拾好十几块地。

    什么时候干完了,什么时候下班回家。

    所以职工们的腰杆子一直弯着,非常累人。

    干一天还不太显,可一个星期拔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像王慧珍在种瓜种棉花之前,就在大田班里干活。一到拔稻草,腰累得就像断了一样,每次都得老田给她拔拔火罐,才能挺下来。

    而连队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拔火罐,就为了应付这一关。

    对学校来说,一定强度的劳动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每年一到这个时节,勤工俭学就提上了日程。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学生们付出的劳动不再是无偿的,而是按照短工待遇领取一定的报酬。

    拔稻草,一连干两天,一个学生可以挣到五毛钱。

    今年,像黎元元、田伟军所在的四、五年级,拔稻草是跑不掉的。

    黎元元心说,不要这份报酬总可以吧?

    于是,就学着小班长的样子——装病,让伟民哥哥拿着一张肖医生开具的病假条,捎给了宋老师。

    宋老师对田园同学本来就十分偏爱,自然不会说什么。

    就这样,黎元元逃过了第一次课外劳动课。

    伟民和伟军哥哥下地回来后,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下地“拔稻草”的情景。

    有些同学穿着胶鞋下地,可是一到水深的地方,就只能挽着裤腿光着脚,否则水都灌到胶鞋里面去了,“咣当咣当”的,一点都不舒服。

    可光着脚下地,也要注意安全。

    有芦苇的地方就有花蚊子,水田里还有一种个头小小的花壳虫子,一发现就要赶紧拍死,否则,它会吸血。

    小虫子?

    黎元元吓得脸色微变。

    现在,连队里虽然对下地劳动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像给职工们发一些长筒胶鞋之类的,可在某些方面的疏漏还是无法避免的。好在每次拔稻草之前,大部分稻田都会用“活水”冲刷一遍,这样的水田相对“干净”一些。

    可即便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到了六月底,支渠那边的红花开了。

    一眼望去,红艳艳的一片。

    原来,连队里为了搞创收,种植了一大片的红花。

    红花,是一种名贵中草药,在市面上十分紧俏。而南部边疆出产的红花,更是高出同等水平,只要运到外面,就能卖个好价钱。

    可这个红花,种下去容易,收上来却很难。

    因为红花开在枝头上,小小的一簇,全靠手工来采摘。每到花开时节,采花的人要下到地里,一撮一撮地揪下来,放进袋子里。

    一个采摘季,可以来来回回地采个十几遍,是个细致活,也非常繁琐,耗费人力。

    这天晚上,连队里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全体职工和家属们都利用业余时间,下地摘红花。同时,营部也拿出了相当优惠的收购政策。

    “职工同志们,下地摘

    分卷阅读179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