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196

    。

    参加串联的,只有少数几名知青。

    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进去,在舒城呆了几天就冻得受不了了。

    于是,又偷着跑了回来。

    回到连队后,几个人聚在杨淑芬家里,围着火炉子,神情激动地讲述着这几天的经历。

    说着说着,还唱了起来。

    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歌曲,是沪上知青写的歌词、谱的曲子。歌词大意是“离开了黄浦江到边疆……家乡的生活多美好……”之类的。

    这首歌,在知青中间,传唱度非常高。

    很多女知青一唱起来,就哭得稀里哗啦的。

    田根宝也跑去听了听。

    回来后,兴奋得不行,嚷嚷着下一次也要去舒城助威。王慧珍一听,拿眼一瞪,老田这是昏了头了?

    这么闹腾有什么用?

    沪上那边不接收,边疆这边就肯放人了?

    即便真的把人放回去了,这么多人住在哪里?工作安排得下吗?

    事情哪有想得这么简单?

    田根宝一听,也蔫了。

    他想,还是随大流吧?

    如果下次知青们都去了,他也跟着去。

    如果大家都不动,他就老老实实地上班好了。

    *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

    不知是谁想出来的点子,让几个团场轮班上阵。

    这么一来,连队里的知青们也都跟着去了。陈连长和徐指导员劝都劝不住,只好叮嘱他们去几天就赶紧回来,否则就要扣工资了。

    田根宝也想请假,结果被王慧珍拉住了。

    “老田,这大冬天的,你们蹲在屋子外面就不怕冷吗?”

    “冷啊,咋会不冷呢?不过,只有这样才能施加压力啊!”田根宝讪讪道。“唉……”王慧珍不知说什么才好。

    现在,知青们就像疯了一样,一个二个都往外跑。听说舒城那边已经聚集了好几千人了,这么闹下去恐怕也不是个事。

    果然,随后传来的消息就越来越厉害了。

    最多的时候,舒城聚集了上万名知青。每天都在那里唱歌、喊口号、写请愿书,最后闹到了绝食的地步。

    当然也不是真绝食,都饿死了还怎么回沪上啊?

    参加绝食的,白天不吃饭,到了晚上偷着吃饼干。

    按照宣传员的话来说,“白天嘛,再昏倒几个就好了,这样才能施加压力!”知青们都是经过运动考验的,这方面的经验倒是丰富得很。

    *

    这场闹腾,前前后后持续了半个多月。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十二月上旬。师部那边突然下发了文件,沪上知青谁想走就走,沪上那边接不接收,与这边无关。

    这个消息一出,聚集在舒城的知青们立马奔回了团场。他们连夜跑到场部保卫科去开户口证明,转移户粮关系。

    接着,就把家当全部变卖了,好筹集路费,准备返城。

    一场持续数年的返城浪潮终于开始了。

    无数知青家庭的生活,就此发生了改变。

    作者有话要说:  假期结束了~

    --------

    捉虫,修改了个时间bug

    第119章 卖家当

    *

    返城潮的突然出现, 令团场上下措手不及。

    场部对这种情况十分惊讶。

    现在,大部分知青都没心思干活了,一心二心只想着回沪上去。

    可他们考虑过自行回城的后果吗?

    这可是凭票供应口粮的年代, 落不了户口, 就成了黑户。不但找不到正式工作,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可说归说,劝归劝, 一些连队一下子空了三分之一。

    以前, 职工们能住上套房就蛮不错了。

    现在可好,邻居家走了, 隔壁房子都空下来了。后来,有的职工干脆在墙上挖一个门洞, 把两套打通,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大套间, 别提有多宽敞了。

    面对返城浪潮,田根宝和王慧珍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

    俩人也商量过, 是跟着回去还是再观望一下?

    最后,打算先看看情况再说。

    杨淑芬家倒是很积极。

    一听说能开户口了,姚爸爸就开着拖拉机, 带着几个知青跑到场部去开户口迁移证明。

    回来后, 就开始卖家具, 卖电器。

    一会儿大衣柜拉出去了,一会儿沙发拉出去了,一会儿饭桌拉出去了, 还有那台黑白电视机和春雷牌收音机也被抬走了。

    半个月的功夫,就把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最后,只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面摆着睡觉的大床和几件行李。

    一切都准备好了。

    杨淑芬和姚爸爸欢天喜地谋划着,回去后该如何如何地生活。反正,她家有房子住,女儿自小跟着外公外婆,他们三口回去了,稍微挤一挤就住下了。

    唯一感到惆怅的,就是姚龙港同学。

    几个叔叔阿姨家都折腾这么久了,元元家怎么还没见动静啊?放了寒假,自己就跟着爸爸妈妈回沪上了,那以后是不是再也看不到元元妹妹了?

    姚龙港心里舍不得。

    就去找元元妹妹,想问问她什么回沪上?

    *

    什么时候回沪上?

    这个黎元元也说不准。

    就像其他知青家的子女一样,她和三个小哥哥也在关注着这场变故。

    平时,在学校里听到的,都是谁家也准备返城了,关系好的同学都在忙着送纪念品,还有家长跑来找田爸爸拍照留念的。

    黎元元心知,这批自行回沪的知青,除了家庭条件好的,大部分的日子都很艰难。

    在沪上,户粮关系落不了,既没有工作,又没有住房。因为不符合当时的回城条件,户口本和粮本只能揣在口袋里,直到十年后才落了户。

    而在这十年间,一大家子挤在父母家里,和弟弟妹妹争抢着生存空间。住阁楼都是好的,怕的就是连阁楼都没得住。

    试想,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一群人挤在一间封闭狭窄的老房子里,精神上有多压抑?最后,搞得家庭关系都非常紧张,就跟仇人似的。

    可即便如此,还得赖在那里,否则就会被城市排挤出去。

    田爸爸和王妈妈要想回去,首先得解决住房问题。

    至于工作,倒是次要的。

    改革开放了,随便去街上摆个地摊都能养活一大家子。更何况,田爸爸还会照相?王妈妈还会裁剪做衣服?

    田爸爸对回沪持积极态度

    如果不是因为房子,恐怕也像姚爸爸那样去场部迁户口了。王妈妈说,要想回去,得让家里给找间房子,不然回去了住哪儿?

    俩人商量来商量去。

    最后,由田爸爸执笔,以王妈妈的语气,给岳父大人写了一封信,说为了孩子们的前

    分卷阅读196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